对于日常应用来说,行书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书体,因此,如果钻研书法,又关注王羲之的话(学书法而不关注王羲之的人太少了),一定要关注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早期行书
王羲之早期写的作品,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却并不连贯,运笔也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如图: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前文草书未备释文,后期修订会补上)
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上的行书十分接近,如图:
后面四行,则行笔稍快,并出现欹侧的姿态,像“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
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开篇写时,情绪比较平稳,而写至中段,心情起伏较大,因些书写加快,导致出现“新体”书(新书体一定是渐进演变发生的)。
王羲之的成熟行书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是那些汰除了隶书笔意,具备遒美欹侧品格的书迹,最著名的佳作,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永和九年(353)三月在会稽山阴郊外举行兰亭集会时写下的《兰亭序》,如图:
《兰亭序》,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在很多这书人眼里,《兰亭序》是让人气馁的帖子,因为它太难学习了,但它的美又让人不由自主想着亲近。
天下第一行书啊!
《兰亭序》有许多别称。南朝时被称为《临河序》;唐朝有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兰亭》者;宋朝时名目更为繁多,欧阳修称为《修禊序》,蔡襄称为《曲水序》,苏轼称为《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则称为《禊帖》。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故事很多,布丁曾有一篇《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搜索就能找到)详细介绍,此不再赘述。
总之,较靠谱的说法是,它的真迹,最终随葬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之内了。
唐朝以前,人们多看重王羲之的正书和草书,因为李世民的推崇,《兰亭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褚遂良《右军书目》记载贞观内府收藏的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兰亭序》被列为第一卷第一帖。
唐太宗李世民收得《兰亭序》后,命令弘文馆的拓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用双勾廓填法摹写了一些副本分赐近臣。现在流传的各种《兰亭序》的临摹本,最有名的墨本是旧题冯承素所摹“神龙本”。此本勾摹细致,笔画灵动多姿,起承映带之迹清晰可见,长点及捺画的收笔处显露的笔心也无遗漏地摹状出来。
这一段对《兰亭序》的评价很准确,足可以凭此体会《兰亭序》书法味道:
《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中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王羲之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王羲之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如下,图也不尽列)等。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实际上,王羲之在行书的书写中,合度地发挥了他的草书才华,如《丧乱帖》: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今草的草法、草势被王羲之引入到行书的书写之中,不仅行书中杂糅今草体,而且出现了王氏今草书中那种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
在行书中夹杂草字草法,似乎始于王羲之。后来王献之创制兼行带草、流便简易的行草体势,或许是受到了王羲之这种行书态势的启发。
下一篇,我们说王羲之的楷书。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6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