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书法史》, 王羲之的行书

《中国书法史》, 王羲之的行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弘扬讲体育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3/14 12:16:48

对于日常应用来说,行书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书体,因此,如果钻研书法,又关注王羲之的话(学书法而不关注王羲之的人太少了),一定要关注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早期行书

王羲之早期写的作品,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却并不连贯,运笔也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如图: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前文草书未备释文,后期修订会补上)

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上的行书十分接近,如图:

后面四行,则行笔稍快,并出现欹侧的姿态,像“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

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开篇写时,情绪比较平稳,而写至中段,心情起伏较大,因些书写加快,导致出现“新体”书(新书体一定是渐进演变发生的)。

王羲之的成熟行书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是那些汰除了隶书笔意,具备遒美欹侧品格的书迹,最著名的佳作,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永和九年(353)三月在会稽山阴郊外举行兰亭集会时写下的《兰亭序》,如图:

《兰亭序》,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在很多这书人眼里,《兰亭序》是让人气馁的帖子,因为它太难学习了,但它的美又让人不由自主想着亲近。

天下第一行书啊!

《兰亭序》有许多别称。南朝时被称为《临河序》;唐朝有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兰亭》者;宋朝时名目更为繁多,欧阳修称为《修禊序》,蔡襄称为《曲水序》,苏轼称为《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则称为《禊帖》。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故事很多,布丁曾有一篇《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搜索就能找到)详细介绍,此不再赘述。

总之,较靠谱的说法是,它的真迹,最终随葬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之内了。

唐朝以前,人们多看重王羲之的正书和草书,因为李世民的推崇,《兰亭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褚遂良《右军书目》记载贞观内府收藏的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兰亭序》被列为第一卷第一帖。

唐太宗李世民收得《兰亭序》后,命令弘文馆的拓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用双勾廓填法摹写了一些副本分赐近臣。现在流传的各种《兰亭序》的临摹本,最有名的墨本是旧题冯承素所摹“神龙本”。此本勾摹细致,笔画灵动多姿,起承映带之迹清晰可见,长点及捺画的收笔处显露的笔心也无遗漏地摹状出来。

这一段对《兰亭序》的评价很准确,足可以凭此体会《兰亭序》书法味道:

《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中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王羲之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王羲之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如下,图也不尽列)等。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实际上,王羲之在行书的书写中,合度地发挥了他的草书才华,如《丧乱帖》: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今草的草法、草势被王羲之引入到行书的书写之中,不仅行书中杂糅今草体,而且出现了王氏今草书中那种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

在行书中夹杂草字草法,似乎始于王羲之。后来王献之创制兼行带草、流便简易的行草体势,或许是受到了王羲之这种行书态势的发。

下一篇,我们说王羲之的楷书。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6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更多文章

  • 唐代虞世南楷书此帖,得王羲之真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虞世南,书法,薛稷,楷书,欧阳询

    虞世南(558年-638年),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其书法笔致圆融,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自成“虞体”。《宣和书谱》以为虞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 王羲之行书集字《弟子规》,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弟子规,集字,书法,行书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书法是人的心理表现写字的人是以线条来表达抒发情感心绪的所以,写字先正心当书家“模范”王羲之“亲笔书写”典雅中正的《弟子规》会有怎么的火花呢?一起欣赏王羲之集字《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

  • 王铎靠这幅字打败了王羲之,被日本封为“笔神”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王铎,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頫

    公元1592年,在河南孟津的一个耕读之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王铎,字觉斯。此男孩虽然家境贫寒,甚至常常食不果腹,但天资卓越,读书过目成诵,尤其是钟情于书法。他13岁就开始学习《集王圣教序》,仅仅练了三年,就学到王羲之的神髓,并且书法闻名乡里,后来他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华,在官

  • 王述当了王羲之的上司。王羲之很恼火,竟向朝廷提出:分我一个州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王述,王导,晋朝,王羲之,书法家

    26岁的王羲之看不起将军王述,可王述后来竟当了他的上司。没想到,王羲之在恼火之余,竟然向朝廷提出:分我一个州!他,是东晋书法第·一人。他,是东晋元勋王导的子侄,备受王导的宠爱。可在面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东晋将军王述时,他却懊恼万分。他就是王羲之,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只是你知道历史·上的王羲之,是如何评价

  • 张旭光解读王羲之手札,全是干货!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张旭光,王羲之,草书,手札,丧乱帖,姨母帖,书法家,晋朝,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 读提起学习王羲之书法,当代最具话语权的应该是张旭光先生,他对王羲之学习、继承与创造、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王羲之手札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下面,大家一起看看张旭光老师生动解读王羲之手札,讲得又全又好!一得示帖《得示帖》示字很楷化,“知足下”成为一组,从楷到草、再到行;“吾亦劣劣”为一

  • 王羲之为什么是“书圣”?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艺术收藏标签:王羲之,书法,兰亭序,行草书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世推崇为书圣。那么,作为书圣的王羲之,究竟“圣”在哪里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现在:1、忠君爱国《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

  • 此人是蔡文姬的学生,王羲之的师祖,更是楷书的创始人,看看他这件小楷作品,是不是比王羲之还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羲之,楷书,钟繇,小楷,隶书,宣示表

    楷体作为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常用的一种字体,以端庄秀整、美观实用著称,能写出一手精致的楷书可能是不少书法初学者的目标和梦想。当正楷写得已经得心应手时,继续练习小楷,更能提升控笔能力。当我们在练楷书时,有一人不该被忘记,他真是“楷书之祖”钟繇。钟繇,字元常,东汉元嘉元年(151年)生于河南颍川长社,他

  • 王羲之这10副对联,真是太美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对联

    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书圣兰亭风范,体势俊逸。如清风明月,如轻舞云烟;含蓄健秀,平和自然。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

  • 王羲之此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行书,书迹

    到底“书圣”王羲之的哪一部作品,被称誉为“二十八骊珠”?被称誉为“神乎技矣”?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快雪时晴帖》。此帖是书圣王羲之的名作之一。清高宗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珍爱此帖,将其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族侄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书斋,视为天下书迹“三希”,其书斋也因此称为“

  • 赵孟頫临王羲之书法逐字对比,临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太常帖》与赵孟頫临本赵孟頫临王羲之《适太常帖》,得王之气脉流畅外,更见端正朴茂,究其点画,将刻本隐去之笔意予以还原,而且增强了笔气映带与连贯性。这些,都是今天临古值得借鉴之处。左为王羲之草书《采菊帖》右为赵孟頫临左为王羲之草书《太常帖》右为赵孟頫临—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