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司马道子父子专权,儿子夺了老爹的权力,作死地去挑战北伐名将桓温的儿子桓玄,结果可想而知,父子双双被杀,正可谓人若飘定挨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桓玄自从攻破的建安,改年号为大亨,此时除掉司马父子之后,权力尽数归于自己手中。于是先给自己封了个丞相,然后把自己桓氏家族能封的尽数分官担任重要职位。这不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吗?
自从白痴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以来,在外战乱连连,在内司马道子父子专权,百姓生活不安定,必定会生出祸乱。桓玄深刻懂得这个道理,上台后罢黜奸佞,重用贤德之人。
然而,这只是一时的,桓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突然成为了一国之宰相,是否会被这名利场所沦陷呢?答案是会的,好景持续不长,桓玄便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颁布的政策朝令夕改,于是百姓对此也纷纷抱怨不已。
三吴之地大饥荒
谈到饥荒,在过去战火纷飞、诸侯割据的年代尤为常见,农田绝收,村落绝户也是常有。桓玄执政期间三吴地区就曾出现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灾荒(三吴地区多指江南苏州、杭州、常州等地区)。
粮食绝收,道路旁尽是饿死之人,即使是素来那些富贵人家也只有守着金银财宝而饿死,有钱无粮,一粮难求。虽然桓玄即时下令开仓放粮,然而还是不足,能去领粮之人很少,而多数人饿死在道路两旁。
无不感慨,民以食为天,动乱年代即使富甲一方又是如何,况且大多数百姓只想要解决温饱问题,可见,何其难也!
野心初显,虚伪至极
桓玄无意完成其父桓温北伐的心愿,但由于自己面子上过得去还是假意上奏朝廷请求北伐,然后在示意朝廷拒绝自己北伐的请求,这样既不用去北伐,又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岂不两全齐美。
接下来桓玄既不用去北伐,权力也达到顶峰,会做什么呢?当然是谋篡皇位。
桓玄重用那些支持自己篡位之人,予以高官厚禄,加封自己为楚王,授九锡之礼(之前桓温死前一直要求加封自己九锡之礼,至死没有加封,是一种对有卓越功勋之人的嘉奖)。
显然桓玄并不配受封九锡之礼这一荣耀,无奈其权势过大,加封此礼意在为了自己的声明荣誉,让天下百姓认为桓玄乃有功之臣,应该得此殊荣。
桓玄一系列操作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庾仄起兵反抗,无奈被镇压。为什么会说桓玄是个虚伪之人呢?
前有无意北伐,却还上奏北伐然后自己示意朝廷拒绝北伐的请求。又有桓玄为楚王之后,假意上奏归蕃,实则自己下诏以朝廷的名号挽留自己,就这样还不满足,不够显得自己归蕃之心甚浓,于是再次请求归蕃,然后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挽留自己。
由此可见,桓玄以此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并非专权之人,愚弄天下百姓,彰显自己贤良的名声。
不在隐藏,终于篡位
公元403年,身为楚王的桓玄擅自将自己应受的礼的规格行至于皇帝一致,皇帝出行什么队伍阵势,他桓玄一样,皇帝冠冕多少旒,桓玄亦是如此(皇帝冠冕一般为十二旒)。
要知道,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鲜明,不可轻易僭越。桓玄此举不正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吗?要说他没什么行动,那是万万不可信的。
果然,于同年桓玄便令他的心腹卞范之写好禅让皇位于桓玄的诏书逼迫晋安帝抄写,接着又是虚假的一幕,百官极力推荐桓玄“遵从”前皇帝的诏书登基皇位,桓玄多次假意推辞,最后作“无奈状”“不得已”登位称帝。
图而不治之,亡之不远矣
此时,桓玄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真正地成为了国家的真正掌权者,再也不用假借别人之手下发自己想要下达的诏令。
于是便越发的骄奢淫逸,不管国家之事,只知享乐,劳民伤财,大力兴修宫殿庙宇,朝廷虽有制度,但正所谓《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国之主尚且骄奢淫逸而不自知,而其下官员又会好到哪里呢?
历史之规律,如“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小编都有讲述过),此种情况,必将有仁义之人,率领仁义之军揭竿而起。那么彼时桓玄结果又会如何呢?又将面对什么呢?百姓是否再次归于战乱之中呢?乱局何时会结束呢? #历史那些事#
作者‖随性历史 冰心文学活动一等奖
图片‖网络侵删 读史明智 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