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玄与朝廷彻底翻脸:司马元显先发制人,不料却被桓玄打到家门口

桓玄与朝廷彻底翻脸:司马元显先发制人,不料却被桓玄打到家门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4930 更新时间:2023/12/18 12:50:33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司马元显刚好20岁。在孝武帝司马曜驾崩以后,东晋中枢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司马道子父子因孙恩之变,无暇顾及上游,桓玄迅速夺占了荆州、雍州。朝廷无奈,只得任命其为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江州以及扬州、豫州二州八郡诸军事,兼荆州、江州刺史。桓玄又擅自任命其兄桓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

在孙恩之乱被暂时平定之后,桓玄进一步加强对大荆州地区的控制,并将防守的重心放到了下游地区。他上书请求中央任命桓伟为江州刺史,镇守夏口,任命自己的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都督八郡诸军事,驻守襄阳。随着实力的扩大,桓玄逐渐产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东晋朝廷征召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但桓玄均将他们扣留下来。

司马元显也在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诛杀朝中的异己势力。对于司马道子父子的专权跋扈,桓玄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他借孙恩之乱大做文章,向朝廷施加压力,言语之间咄逼人,指斥朝廷用人不当,司马元显看到以后,不禁大为恐惧。

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很快就凸显了出来。

司马元显的亲信张法顺建议道∶“桓玄刚刚得到荆州,人心尚未完全归附,他还忙于安抚本地,无暇他顾。趁此时机发兵将其诛灭,让刘牢之作为前锋,而您则率领大军随后进发,桓玄的人头肯定会悬挂于您的帐前。”司马元显表示同意,他派遣张法顺前去京口,与刘牢之商量此事。刘牢之听了,自忖桓玄年轻气盛,素来有英雄之名,担心难以取胜;他又想到,假如灭掉了桓玄,自己功高震主,肯定不会被司马元显所容,因此面露难色。

张法顺从京口回来后,向司马元显报告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脸色,其人肯定不会为我所用,不如将其征召到京师,先行诛杀,不然的话,肯定会坏我大事。”司马元显不从。

张法顺的计策,可谓是知彼而不知己。桓玄刚刚占领大荆州不假,如果朝廷出兵荆州,桓玄内部极有可能会出现内讧。但是,朝廷可依靠的军队也只有北府兵和豫州的军队。而且,京师建康刚刚经历了孙恩之乱,实力也非常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兴师讨伐桓玄,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原豫州刺史庾楷看到桓玄与朝廷的矛盾逐渐激化,他担心桓玄会失败,为了保全自己,他主动结好司马道子父子,并秘密对司马元显说∶“桓玄不得民心,军队不愿为其效力,如果朝廷派军前来讨伐,我将作为内应。”在庾楷的鼓动下,司马元显决定先发制人,利用北府兵一举将桓玄击败,重新树起朝廷的威信。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一月一日,东晋朝廷在击退孙恩一个多月以后,即下诏指斥桓玄的罪状,并加司马道子为侍中、太傅,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骠骑将军的文武官员全部划归太傅府;任命尚书令司马元显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黄钺,班剑二十人;任命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领江州刺史;以谯王司马尚之为刘牢之的后继,以司马尚之的儿子司马文仲为宁远将军、宣城内史。同时,大赦天下,改元元兴。

在决定正式讨伐桓玄之初,司马元显原本是打算将桓氏家族彻底铲除的。

史书没有说司马元显何以产生这个想法,究其原因,大约来自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军事上的原因,避免建康的桓氏家族成员在后方兴风作浪;二是出于司马氏家族对桓氏的仇恨。不过,桓氏家族势力庞大,与其他门阀士族有着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彻底灭掉桓氏谈何容易。

听说司马元显打算将桓氏灭门后,王诞赶紧面见司马元显,痛陈桓修等人与桓玄志向不同,不会为桓玄所用。也许是司马元显考虑到桓氏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才放弃了这一计划。然而,当张法顺发现刘牢之可能不会与朝廷一心时,他立即对司马元显建议让刘牢之诛杀桓谦兄弟,以显示他没有二心,如果刘牢之不从,可以提前除掉他。司马元显认为兴兵之初,即斩杀大将,必然会军心浮动,万万不可。张法顺再三劝说,司马元显就是不同意。司马元显不仅没有诛杀桓谦兄弟,相反,他想到桓谦之父桓冲曾镇守荆州多年,为了分化瓦解桓氏,还任命桓谦为都督荆州、益州、宁州、梁州四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

接到朝廷的檄文之后,桓玄的第一反应就是切断长江水路运输,不允许商人从上游向扬州贩运粮食。由于扬州刚刚经历了孙恩之乱,政府没有一点粮食储备,桓玄的这一措施,立即导致京师的粮食极度匮乏,朝廷只能拿出谷皮、橡果发给士兵们充饥。即便如此,司马元显依然下令实施军事行动,声讨檄文发出后,就定下了进军的日期。

桓豁的儿子、桓玄的堂兄、现任太傅司马道子长史的桓石生,给桓玄写下密信,报告了朝廷的出兵日期。本来,桓玄认为,扬州经过孙恩之乱以后,百姓饥懂,根本不可能全力西上讨伐自己,自己也好利用这个机会养精蓄锐,时刻窥伺朝廷的漏洞。如今司马元显竟然要动真格的,这大大出乎桓玄的意料。

桓玄看了桓石生的密信之后,不禁十分恐惧,计划固守荆州治所江陵城。桓玄的长史卞范之聪明过人,从小就是桓玄的好朋友。听了桓玄的打算以后,卞范之建议道∶“大人雄才大略,威震天下,司马元显乳臭未干,刘牢之不得人心,如果我军兵临京师,向敌人展示威力,拉拢犒赏,敌人将很快土崩瓦解。哪能把敌人请到我方境内,自取困辱,自陷险境呢?”

卞范之的建议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均有薄弱之处。朝廷方面,北府兵、西府兵与朝廷军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分歧,后勤保障也不足。对于桓玄一方来说,同样存在人心不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守,把战火引向对方的辖区,正是转被动为主动、提高军队士气的有效手段。桓玄听从了卞范之的建议。他发布了一道反檄文,揭露司马元显的罪行,并命令哥哥桓伟从夏口回到江陵,驻守后方,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顺流东下。

接到桓玄的檄文之后,司马元显同样深感意外,也同样十分恐惧。元兴元年二月七日,晋安帝司马德宗在宫城的西池设宴给司马元显壮行,皇帝赏赐的践行酒喝完以后,司马元显也登上了战船,可是,由于心存恐惧,他一直迟迟没有下令开船。其实,心存恐惧的岂止是司马元显一人,对立阵营的主帅桓玄同样对战事的发展没有丝毫把握。自从兵发江陵以后,桓玄一直担心自己以下犯上,人心不服,军队不会替自己卖命,难以成功,因此,时常打算折回江陵。然而,当桓玄进抵浔阳后,竟然发现没有朝廷军队,过了浔阳,扬州就在眼前,桓玄不禁大喜,军中也士气大振。也就在此时,庾楷与朝廷秘密联络的事情也败露了,桓玄将其暂时囚禁起来。

二月十八日,晋安帝司马德宗命令南顿王司马宗的儿子司马柔之携带“驺幡”西上,制止西军东下。可是,如今的驺虞幡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力,桓玄的前锋部队根本不予理会,当场斩杀了司马柔之。

二月二十八日,桓玄大军进抵姑孰(安徽当涂)。在此,桓玄命令部将冯该、苻宏、皇甫敷、索元等人,进攻豫州治所历阳。驻守历阳城的是司马尚之的弟弟、龙骧将军、襄城太守马休之,司马休之率军登上城墙固守,桓玄水军驻扎在历阳以南的洞浦,切断了历阳对外的交通,并焚毁了豫州的战舰。失去了大部分战舰,司马尚之率领九千人在洞浦岸上列阵,另派武都太守杨秋率军作为奇兵,驻守在横江(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然而,出乎司马尚之预料的是,杨秋竟然率先投降了桓玄。杨秋投降立即动摇了司马尚之所部的军心,很快就自行逃散了。司马尚之逃到涂中(安徽滁州)隐藏,十余日后,谯国人韩连、丁元等向桓玄告发,桓玄派军将其抓获。司马休之率领五百守军出城死战,战败逃回城内,后携子侄弃城北逃。

更多文章

  • 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开局两战两胜,桓玄错失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裕,桓玄,太守,桓谦

    元兴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桓玄登基仅仅两个月二十七天。刘裕对外宣称将要出城打猎,与何无忌等人集合义军。同谋骨干分子共计二十七人,以这些人为核心,又聚集了一百多人。第二天凌晨,京口城门刚一打开,这队人马就来到了京口城下,何无忌身穿传达诏书的朝廷使者衣服,骑着一匹快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声叫喊有紧急诏命!

  • 桓楚代晋,入主京师一年,急不可耐的桓玄便开始了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玄,豫州,刺史,楚王

    元兴二年,桓玄的哥哥、荆州刺史桓伟在任职一年左右后去世。桓伟一直是桓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生前为人平实笃厚。桓伟在任期间,深得荆州人心,他去世以后,桓玄再无值得完全信赖的直系亲属了。桓玄起初打算将堂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改任荆州刺史。从事中郎曹靖之告诫,桓修兄弟位高权重,桓谦位居中枢,再让桓修执掌荆州,

  • 桓玄得势:劝降刘牢之,击败司马元显,入主京师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牢之,桓玄,司马元显,司马道子,刘裕,豫州

    公元402年,东晋朝廷下令司马元显讨伐桓玄,得知消息的桓玄先下手为强,在双方内部均不很稳定的情况下,先声夺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西军士气,相反,朝廷方面却显出败象。首先是司马元显没有采纳张法顺诛杀桓玄族人的建议,致使桓玄的族人依然盘踞在京师,他们当然不会与朝廷同心,因此,东军的

  • 桓玄,一个不被士族接纳的妄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教研室标签:桓玄,士族,司马道子,刘裕,司马元显,桓温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获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鸣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拖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细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桓温少子桓南郡即桓玄,字灵宝,到二十三岁时才被朝廷征召为太子洗马一职。去京城建康奔赴任,船过江陵,停在

  • 晋愍帝司马邺:西晋虽然黑暗,但他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司马邺,晋愍帝,晋惠帝,司马炎,司马衷,八王之乱

    (汉赵皇帝 刘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成汉皇帝刘聪带兵攻入洛阳,西晋政权在这一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按说西晋也是泱泱大国,威武之师,当年收拾魏蜀吴的时候,也是雄兵百万,虎踞龙盘。但如今面对匈奴人建立起来的游牧民族政权,却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原因很简单。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很有能

  • 胡咧两晋(十三)司马邺被拥立为帝,为何西逃长安,而非南逃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邺,司马睿,晋愍帝,长安,匈奴

    永嘉之乱中前赵大将刘聪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城,包括晋怀帝司马炽在内的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各大门阀世家和勋贵皇族纷纷出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们绝大多数人出逃的方向是南方,于是形成了大量北方人南逃江东的态势,使得西晋在中原和北方的统治名存实亡。后来这些门阀和贵族在江东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留下了东晋偏安的

  • 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司马懿,司马邺,晋愍帝,晋怀帝,丞相

    首先,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邺最初出继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嗣,袭封秦王。永嘉二年(308年),司马邺被西晋朝廷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被曹魏封为抚军将军。现在,对于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也担任了这一官职。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大军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

  • 西晋人物:十四岁登基,十八岁斩首,晋愍帝司马邺的悲催帝王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走走道就疯了标签:太守,刘聪,丞相,刘曜,司马邺,晋愍帝,司马睿,西晋人物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西晋末帝司马邺。公元311年,六月,汉赵帝国大军攻破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炽,送往首都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八月,汉赵大军围攻长安,镇守长安的南阳王司马模献城投降。汉帝刘聪擢升始安王刘曜为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改封为中山王,镇守长安。晋朝冯翊(陕西省大荔县)太守索綝(读如嗔)与安

  • 晋怀帝司马炽:一个自闭但上进的宅男,一个大难临头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晋惠帝,分封

    司马炽一生之中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父亲司马炎要把皇位传给那个看起来并不聪明的哥哥司马衷。就凭他是嫡子?就凭他早出生几年?司马炽很不服,但也很无可奈何。没有人能左右皇帝的决定。封建帝制时代,皇帝说的话,做的决定,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实施,就绝无再更改的可能。司马衷的的确确是个幸运儿。他也许有一万个不

  • 晋怀帝司马炽:西晋非著名“窝囊皇帝”,为求生机不惜当众学狗叫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皇帝,刘聪,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

    他是西晋王朝开国皇帝的儿子;他是西晋王朝中最窝囊的天子。在被对手俘虏以后为求生机,不惜被当众嘲弄,甚至在众人前学狗叫。一代帝王如此窘况,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就是西汉王朝的第3位皇帝司马炽。众所周知,司马懿一生子嗣众多,前后生了25个儿子,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司马炽是这些儿子当中最小的一个。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