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玄的野心:消灭杨俭期与殷仲堪,占据荆、江二州

桓玄的野心:消灭杨俭期与殷仲堪,占据荆、江二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3156 更新时间:2023/12/27 1:38:08

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东晋军队借机收复了洛阳。可惜的是,淝水之战后谢安去世,东晋北伐事业夭折。紧接着,孝武帝司马曜与其弟司马道子内衅又起,各树朋党。东晋朝廷一直内争不断,而且,重要方镇的大员也没有一个是能够带兵打仗的将才。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姚兴就曾经派遣姚崇对洛阳进行过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当时的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城,姚崇掳掠洛阳附近二万多户民众而还。隆安三年,促使姚兴出兵洛阳,进而控制河南、淮北地区的真正原因,大约与南燕慕容德离开滑台率军东去,该地东晋兵力薄弱有关。

得知后秦进攻洛阳的消息后,东晋雍州刺史杨俭期向北魏常山王拓跋遵派出使者求救。拓跋遵向拓跋珪汇报以后,拓跋珪以张济为拓跋遵的从事中郎南下襄阳,与杨俭期接洽。

杨俭期说∶“晋魏通和,过去就有,不仅是今日之事。羌贼狡猾,多次进攻洛阳地区,令我日夜忧愁。如今这里兵力弱小,府库空虚,与贵国结好,就是一家人了,我不再隐瞒什么。救援洛阳一事,全靠魏军,如果洛阳得以保全,我们一定会厚厚地报答。与其洛阳被羌贼拿下,不如让魏军占领。”

杨俭期所云也是实情。此时,江州刺史桓玄不仅视他为眼中钉,而且还意欲吞并荆州。在这种情况下,襄阳根本无法向洛阳派出一兵一卒。为了促使北魏军出兵,杨俭期甚至答应把洛阳交给北魏军。

不过,北魏军出兵救援洛阳,势必将与后秦翻脸,对于拓跋珪来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但如果对杨俭期的请求置之不理,不仅在面子上过不去,而且,又显得北魏军软弱无能。于是,八月,拓跋珪命令太尉穆崇率领六千骑兵南下,作出解救洛阳的姿态。

北魏的区区六千骑兵毫无意义,东晋河南太守辛恭靖在洛阳坚守了一百多天,终于在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辛恭靖被关押三年之久,到晋安帝元兴年间,他越墙而逃,辗转回到了江东,被桓玄任命为谐议参军,给予很高的礼遇,每次朝见都排在群臣之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洛阳就这样被后秦占领了。

杨俭期是一位猛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他担任雍州刺史以来,“抚将士,恤百姓,缮修城池,简练甲卒,甚得人情”。然而,以当时他所处的情形来看,也的确没有能力北上解洛阳之围。这是因为,就在他眼前的夏口,江州刺史桓玄一直虎视眈眈,盯着他的襄阳,让他不敢离开襄阳半步。

襄阳、江陵、夏口,在大荆州地区如同三足鼎立,各自有各自的战略作用。襄阳作为北伐的策源地,保护着荆州腹地;江陵抵制来自益州的打击,同时,又给予襄阳以支撑;夏口则屏护下游扬州,又能源源不断地从水路供给北伐所需的军需物资。

然而,如今三地却分别掌握在三人之手,要命的是这三个人又各怀鬼胎,尤其是杨俭期与桓玄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为了防患于未然,荆州刺史殷仲堪与雍州刺史杨俭期结为儿女亲家,以防被桓玄吞并。可是,殷仲堪对杨俭期也并不放心。当杨俭期多次请求一起消灭桓玄的时候,殷仲堪坚决不同意。殷仲堪是想在杨俭期与桓玄之间搞一种平衡。然而,就在洛阳陷落前后,杨俭期曾整顿军队,对外声称增援洛阳,实际目的却是要南下,与殷仲堪一起偷袭桓玄。殷仲堪苦苦劝阻,还派遣从弟殷遹率军驻扎在荆州北部边境,阻止杨俭期南下。杨俭期无奈,只好作罢。

桓玄也担心自己终究会被杨俭期和殷仲堪二人所灭,他给司马道子父子写信,请求增加自己的统治区域。当时司马道子还保留着录尚书事的职务,但风光不再,东晋朝廷的实权已掌握到其子司马元显之手。

对于当政的司马元显来说,谢琰、刘牢之虽然刚刚击退了扬州孙恩起义,但扬州地区遭此浩劫,再也经不起外部的任何打击了。因此,司马元显也想在杨、桓、殷三人之间制造矛盾,以促使三人同盟关系的解体,减轻他们对中枢的压力。东晋朝廷下诏命桓玄以江州刺史的名义,加督荆州的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军事,又任命桓玄的哥哥桓伟为辅国将军、南蛮校尉。原南蛮校尉杨广是杨俭期的哥哥,打算阻止桓伟到任,殷仲堪为人多疑寡断,没有同意,改任杨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南蛮校尉也驻节江陵,荆州刺史往往加南蛮校尉一职,如今司马元显以桓玄的哥哥桓伟担任南蛮校尉,无疑是在殷仲堪的眼中掺沙子。与此同时,杨俭期的弟弟杨孜敬原为江夏相,桓玄突然袭击,将杨孜敬所部吞并,把他召为谐议参军。

这一年,荆州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灾,平地积水有三丈深,殷仲堪将荆州粮仓积存的全部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桓玄感到此时是夺取荆州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对外宣称将要解救洛阳,率军西上,并给殷仲堪送去书信说∶“杨俭期受国家大恩却坐视洛阳皇陵于不顾,你我应当共同讨伐他。如果你与我的意见一致,可以将杨俭期诛杀;如果不同意,我就将掉转矛头,顺着长江西上进攻你。”就在不久前,桓玄也曾提出过类似要求,殷仲堪称∶“你要解洛阳之围,就直接从汉水而上,一兵一卒都不能进入长江。”当时桓玄准备不足,因此只得罢兵。

桓玄屡次三番这样表示,目的就是要殷仲堪彻底与杨俭期翻脸,而殷仲堪却打算让杨俭期和桓玄二人都存在,自己好从中渔利。殷仲堪的态度促使桓玄决心先向其动手,这是因为,如果舍殷仲堪而北上襄阳的话,一旦殷仲堪顺江而下,抄了自己的后路,那麻烦就大了。因此,在他向殷仲堪发出书信的同时,就已经派军西上进攻巴陵(湖南岳阳),控制了那里的军粮库。新任梁州刺史郭铨刚好西上,路过夏口(湖北武汉),郭铨是桓氏旧将,桓殷仲堪看到桓玄的书信以后,当即就把桓伟软禁了起来,他还让桓伟给桓玄写信,反复劝说其撤军,言辞非常凄切。桓玄看了书信说∶“殷仲堪患得患失,肯定不敢杀掉我哥哥,即使我哥哥在他的手中,性命肯定无忧。”

果然不出桓玄所料,殷仲堪一直没有胆量杀死桓伟,与桓玄彻底决裂。不过,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击退桓玄的进攻。他一方面命令堂弟殷遹率领七千水军驻守西江口(湖北监利),抵挡桓玄之军,另一方面给襄阳的杨俭期写信,请求杨俭期火速南下增援。桓玄命令梁州刺史郭铨,辅国将军、前秦原太子苻宏率军西上,一举击败殷遹;随后,他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巴陵,就地食用荆州的粮食。殷仲堪再派杨俭期之弟杨广、侄儿殷道护等人率军抵御,桓玄分别在夏口击败杨广,在杨口击败殷道护之军,乘胜推进距离江陵仅二十里的零口,江陵城内一片恐慌。

接到殷仲堪的书信,杨俭期复信问道∶“江陵没有粮食,怎么抵御敌人?不如你放弃江陵,率军来到襄阳,我们共同防御襄阳。”殷仲堪的目的是让杨俭期来帮助自己守住荆州,而如今杨俭期却让自己弃守江陵,北上襄阳,这当然与殷仲堪的初衷大相径庭。为了能让杨俭期率军南下,他回信欺骗杨俭期说∶“我已经临时征集了粮食,如今已有了充足的储备。”

其实,此时的江陵已经断粮,殷仲堪只能拿出芝麻,煮成稀粥供应士兵们果腹。见到殷仲堪的书信,杨俭期信以为真,率领八千骑兵从襄阳南下。然而,等杨俭期抵达江陵近郊的时候,殷仲堪仅以稀饭犒劳这支远道而来的援军。见此情景,杨俭期不禁大怒,连见殷仲堪一面都不见,立即投入对桓玄前锋部队的进攻。

当时,桓玄在零口,杨俭期率领本部人马与哥哥杨广会师,直接渡过长江,进击桓玄大本营。桓玄惧怕杨俭期的精锐部队,不敢接战,他从零口退到长江南岸的马头(湖北公安西北)。第二天,杨俭期率领殷道护等将的一万精锐部队,登上战舰出战,桓玄的江州军队也将战舰摆在长江之上,两军又展开一场激烈的水战。杨俭期亲率麾下数十只战舰,直接朝长江对岸桓玄的旗舰杀来,却未能得手。身经百战却不习水战的杨俭期见一时无法取胜,便采取避实击虚之法,转而进击郭铨之军,大破郭铨。而恰在这时,桓玄的大军随后而至,将杨俭期的这支突击队击败,杨俭期只好退去,他所带来的八千精锐骑兵也全军覆没,杨俭期单人匹马向襄阳逃去。

马头之战的大胜,荆雍联军片甲不存。殷仲堪见此情形,只好弃城,北逃至挪城(湖北老河口)。

桓玄进入江陵之后,命令将军冯该率领部队追击杨俭期、殷仲堪二人。冯该在途中追上了杨俭期及其哥哥杨广,将二人就地斩杀。桓玄把两人的人头送到建康,高悬于朱雀门之上。杨俭期的弟弟杨思平、堂弟杨尚保、杨孜敬三人均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依附于山蛮。

殷仲堪听说杨侄期被杀之后,打算率领数百人北逃到后秦,但被冯该追上。冯该将其押解到江陵以北的柞溪,桓玄下令让其自杀,并将其侄儿殷道护诛杀。

殷仲堪死后,他的儿子殷简之将父亲的棺材带回建康安葬,一直住在坟墓边。后来,刘裕起义,殷简之参加义军,桓玄死后,殷简之割下桓玄尸体上的肉吃掉,以报杀父之仇。

桓玄抢占荆州,是隆安三年年底的事。此时,在三吴地区,刘牢之也刚刚将孙恩赶下海里。桓玄上书要求朝廷任命自己为江州、荆州两州刺史,朝廷下诏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以中护军桓修为征虏将军、江州刺史。司马元显当然不想让桓玄得到两州,桓修既是桓玄的堂兄,又是司马元显的姑父,将其作为朝廷与桓玄之间的中间人,桓玄也许能够接受。

司马元显显然低估了桓玄的野心。他决非仅仅想做一个荆州王,他还想控制朝廷,恢复其父昔日的荣光。因此,桓玄坚决要得到江州,司马元显无奈,只好收回成命,任命其为都督八州以及扬州、豫州八郡诸军事,兼任江州刺史;桓玄又擅自做主,任命哥哥桓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朝廷再次妥协,只好同意。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历史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桓玄最为得意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初,他终于得到了其父生前发迹之地荆州。

更多文章

  • 桓玄与朝廷彻底翻脸:司马元显先发制人,不料却被桓玄打到家门口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司马元显,桓玄,司马道子,太守,豫州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司马元显刚好20岁。在孝武帝司马曜驾崩以后,东晋中枢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司马道子父子因孙恩之变,无暇顾及上游,桓玄迅速夺占了荆州、雍州。朝廷无奈,只得任命其为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江州以及扬州、豫州二州八郡诸军事,兼荆州、江州刺史。桓玄又擅自

  • 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开局两战两胜,桓玄错失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裕,桓玄,太守,桓谦

    元兴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桓玄登基仅仅两个月二十七天。刘裕对外宣称将要出城打猎,与何无忌等人集合义军。同谋骨干分子共计二十七人,以这些人为核心,又聚集了一百多人。第二天凌晨,京口城门刚一打开,这队人马就来到了京口城下,何无忌身穿传达诏书的朝廷使者衣服,骑着一匹快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声叫喊有紧急诏命!

  • 桓楚代晋,入主京师一年,急不可耐的桓玄便开始了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玄,豫州,刺史,楚王

    元兴二年,桓玄的哥哥、荆州刺史桓伟在任职一年左右后去世。桓伟一直是桓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生前为人平实笃厚。桓伟在任期间,深得荆州人心,他去世以后,桓玄再无值得完全信赖的直系亲属了。桓玄起初打算将堂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改任荆州刺史。从事中郎曹靖之告诫,桓修兄弟位高权重,桓谦位居中枢,再让桓修执掌荆州,

  • 桓玄得势:劝降刘牢之,击败司马元显,入主京师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牢之,桓玄,司马元显,司马道子,刘裕,豫州

    公元402年,东晋朝廷下令司马元显讨伐桓玄,得知消息的桓玄先下手为强,在双方内部均不很稳定的情况下,先声夺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西军士气,相反,朝廷方面却显出败象。首先是司马元显没有采纳张法顺诛杀桓玄族人的建议,致使桓玄的族人依然盘踞在京师,他们当然不会与朝廷同心,因此,东军的

  • 桓玄,一个不被士族接纳的妄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教研室标签:桓玄,士族,司马道子,刘裕,司马元显,桓温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获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鸣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拖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细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桓温少子桓南郡即桓玄,字灵宝,到二十三岁时才被朝廷征召为太子洗马一职。去京城建康奔赴任,船过江陵,停在

  • 晋愍帝司马邺:西晋虽然黑暗,但他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司马邺,晋愍帝,晋惠帝,司马炎,司马衷,八王之乱

    (汉赵皇帝 刘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成汉皇帝刘聪带兵攻入洛阳,西晋政权在这一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按说西晋也是泱泱大国,威武之师,当年收拾魏蜀吴的时候,也是雄兵百万,虎踞龙盘。但如今面对匈奴人建立起来的游牧民族政权,却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原因很简单。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很有能

  • 胡咧两晋(十三)司马邺被拥立为帝,为何西逃长安,而非南逃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邺,司马睿,晋愍帝,长安,匈奴

    永嘉之乱中前赵大将刘聪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城,包括晋怀帝司马炽在内的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各大门阀世家和勋贵皇族纷纷出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们绝大多数人出逃的方向是南方,于是形成了大量北方人南逃江东的态势,使得西晋在中原和北方的统治名存实亡。后来这些门阀和贵族在江东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留下了东晋偏安的

  • 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司马懿,司马邺,晋愍帝,晋怀帝,丞相

    首先,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邺最初出继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嗣,袭封秦王。永嘉二年(308年),司马邺被西晋朝廷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被曹魏封为抚军将军。现在,对于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也担任了这一官职。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大军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

  • 西晋人物:十四岁登基,十八岁斩首,晋愍帝司马邺的悲催帝王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走走道就疯了标签:太守,刘聪,丞相,刘曜,司马邺,晋愍帝,司马睿,西晋人物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西晋末帝司马邺。公元311年,六月,汉赵帝国大军攻破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炽,送往首都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八月,汉赵大军围攻长安,镇守长安的南阳王司马模献城投降。汉帝刘聪擢升始安王刘曜为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改封为中山王,镇守长安。晋朝冯翊(陕西省大荔县)太守索綝(读如嗔)与安

  • 晋怀帝司马炽:一个自闭但上进的宅男,一个大难临头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晋惠帝,分封

    司马炽一生之中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父亲司马炎要把皇位传给那个看起来并不聪明的哥哥司马衷。就凭他是嫡子?就凭他早出生几年?司马炽很不服,但也很无可奈何。没有人能左右皇帝的决定。封建帝制时代,皇帝说的话,做的决定,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实施,就绝无再更改的可能。司马衷的的确确是个幸运儿。他也许有一万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