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属于没当皇帝前,心怀万丈豪情的牛人。然而,当了之后所做的事儿,却看出:李亨还不如他爹唐玄宗李隆基呢。
(1)肃宗皇帝的历史功绩:空有灭“安史之乱”之功,实际上却是“安史之乱”扩大化、长久化的第一罪人。更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的直接责任人。李隆基、李亨、李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责任人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来到灵武后便举行登基仪式,迅速改元至德元年。一般来说,新皇帝改元都是到第二年农历初一。可见,肃宗在六月十四日暗中支持马嵬坡兵变前后已经准备登基了。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没必要同情李隆基。李隆基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人心,剩下支持者就是受了玄宗几十年宠信的官员,以及腐儒。在李隆基重用李林甫为相18年、娶了儿媳妇并独宠下,大唐已经被他搞得“高度畸形”。李隆基日后的被人称为“可怜的生活”也是咎由自取。
(2)李亨重用宦官导致日后宦官当政、安史之乱拖延时间太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亨登基后不到半年的至德二年(757年)的正月初一或初五,安禄山被宦官李猪儿所杀,这时,李泌建议迅速攻打,但是李亨竟然没有同意。可以说,这次时机丢失,让安史之乱时间长久化。
更为严重的是,李亨因为“安史之乱”以及自己取得帝位的方式不怎么光明正大,受到一定程度的舆论批评。因此,一方面对武将严防死守权力过大;一方面对文臣也用宦官监视。针对文臣他采用宦官李辅国制衡;针对武将采用鱼朝恩制衡。
在二人祸害下,唐朝的政治清明度并没有提升,反而更加糟糕。李隆基始终成为“心腹大患”,因此,李辅国又成为监视、挤压唐玄宗的人。
在军事上最可惜的就是“相州城大败”。
乾元二年(759年)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马步兵六十多万人惨败,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战死于军中。可以说,这次战败,无论是李光弼还是郭子仪或是九大节度使中任何一人指挥的话,此战都不会如此失败。
此战,鱼朝恩几乎把大好局势葬送。
本来“安史之乱”,李隆基如果重用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任何一个人,就完全不用出逃。结果,李隆基瞎指挥、受人蛊惑,瞎指挥、乱指挥,导致三人两人被杀、一人被擒。
本来官军在张巡等中低层将领的奋力激战下,在叛军最凶猛的时刻保住了江南粮道,给官军赢得了喘息时间、聚集时间。而且在李郭等人指挥下前景大好。就是因为,李亨惧怕武将权力过大,而重用宦官,这才导致“安史之乱”再次被延长。
(3)唐肃宗和唐睿宗
也就是说,李亨只是在名义上“消灭暗示叛军”的统帅,实际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通过李亨的一生,某种程度上更像唐睿宗。唐睿宗李旦是唐玄宗的父亲,武则天的四儿子。之所以说,唐肃宗很像自己的爷爷唐睿宗,其关键点就在于:他们都成长在“强势阴影”下。
唐睿宗在武宗天“巨大的生命威胁”下,养成了一种“窝囊”的“恋母”情结。因为长期生长在宫廷,所以,唐睿宗一辈子都在“女人”地控制下,先是母亲,后是妹妹。妹妹太平公主因为母亲的喜爱,对唐睿宗的影响非常大。但唐睿宗比唐中宗、自己的三个李显还要更有勇气一些。
唐肃宗则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父亲就是圣人就是永远正确”的“恋父”情结下生长。所以,唐肃宗同样有很大大“不安全感”,这时,宦官填补了空虚。
由此,我们可以说,唐肃宗的一生包括死都在追随自己的父亲,一个过于强大、杰出、自私的父亲或母亲无法培养出同样或略差的出色的儿子!
皇宫女官多出大人物,有哪些权力、有哪些翻手为云之人
上官婉儿那么有才,李隆基却要杀她,为己所用岂不更好
请大唐助我国复兴!波斯帝国灭亡前的三次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