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唐朝的第8位皇帝。
很多人都把他冠以“窝囊废”的称号,但是实际上这是有一点偏颇的。
因为考虑到当时李亨所面对的历史环境,他可以做的其实非常有限,由此我认为李亨其实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皇帝。
李亨继承皇位的艰难和曲折
按照道理来说,李亨是得不到继位的机会的。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3个孩子,在他的前面有两个哥哥,长子李琮,次子李瑛。
在古代讲究于嫡长子继承制,只不过李隆基的原配王皇后因为无法生育,所以说这三个孩子都不是嫡子。
唐玄宗“李隆基”
在嫡子没有的情况下,就应该是长子来继承。
长子李琮在早年的时候外出狩猎发生了意外,他的面部被豽(记载为猴类动物)抓伤了。
由于古代的君王非常注重仪容的重要性,由此李琮失去了获得当太子的机会。
而本来被立为太子的老二李瑛因为被人诬陷造反,被贬为庶子不久之后被处死。
由此本来是毫无希望继承大位的李亨竟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
虽然说李亨成为了太子,但是他在从太子到皇帝的这个过程之中却非常不容易,充满了艰辛。
要知道太子一直都是古代最难做的职业,很多太子都坚持不到成为皇帝就会被废除或者一命呜呼,看似太子距离皇帝只是一步之遥,但是就是“那一步”走起来却是异常艰辛。
李亨剧照
太子需要展示出自己的魄力,要不然皇帝会认为你这个太子难成大器。
但是又不能表现得太有企图心,否则自己的父皇会觉得自己的位置被僭越了。
在公元738年的时候,原本的太子李瑛被废杀。
宰相李林甫极力推荐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是李隆基选择了自己的第3个孩子李亨,这使得李亨在成为太子之后与李林甫等人有了利益冲突。
当时李亨一直被监视,宰相李林甫又主政。
由于李亨并不是朝堂大臣们原本看好的太子,导致李恒在朝堂上几乎没有自己的党羽,自己在当太子的时候完全可以说是孤立无援。
唐玄宗非常知道自己选的太子李亨有几斤几两,他也知道宰相心中的想法。
但是李隆基这个人权利欲非常强大,而且又非常谨慎,使得李隆基也乐于看李林甫和李亨之间的对抗,并且以此作为观察考量。
在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强势皇帝身边,李亨在当太子的时候学到了谨慎做事,他极尽可能地低调和隐忍。
他心里明白,在自己没有当到皇帝之前,一定是不能让自己的父皇看到自己的野心的。
无论是自己的父皇还是朝堂大臣,自己都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青睐,可是自己又要表现出自己的太子气概,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当时的李亨来说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李亨从中找到的办法就是极尽可能地隐忍,尽量不干预朝政。
而对于宰相李林甫对自己的构陷,自己也是不以为然。
这一点在开始的时候使得李隆基非常不满,他认为李亨这个太子没有什么魄力,将来很难继承自己的大位。
但是事实上,李亨也有自己的优点。
他的规矩感非常强,做事讲原则,而且非常有孝心。
就算是受到李林甫的构陷,他仍然没有被打倒。
这说明李亨也是拥有自己的长处的,而李隆基也没有过多干预李亨,所以说在整体上李隆基对李亨还是非常满意的。
李亨是不是一个窝囊废皇帝
在天宝12年(753年)的时候,李林甫死掉了。
在之前一直和李亨针锋相对的人离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亨所面对的威胁就此结束了。
新上任的宰相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茬儿,在此之前他就跟随李林甫一直针对李亨。
而这一次他大权在握,自然也是放不过李亨的,甚至相比于之前更是变本加厉。
只是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国家内外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安史之乱
这对于李亨来说,他当了十几年的太子转正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安禄山很快地占据了洛阳,攻陷了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从长安逃窜。
在逃到马嵬坡的时候,马嵬坡之变发生,这个马嵬坡之变是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的。
因为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之名掀起的,然后杨贵妃一直被视为祸水,由此李隆基被逼无奈之后杀死了杨国忠,缢死了杨贵妃。
而根据后来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李亨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自己的死敌杨国忠。
杨国忠
这里给大家前情提要一下,虽然说年轻的李隆基算是一个明主,他知人善用,而且可以听取忠言,在他年轻的时候建立了开元盛世,把唐朝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是李隆基在晚年的时候,却是一个非常昏庸的皇帝,整日沉迷于美色之中,再加上他的一些政策决断失误,重用胡人安禄山,纵容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扰乱朝政,并且猜忌太子,使得国家开始走向衰弱,大肆设置节度使使得朝政逐渐衰败,地方势力不断壮大,由此给安史之乱打下了基础。
晚年“唐玄宗”
已经隐忍当太子十几年的李亨在遇到这一次机会之后,逃到了灵武登上了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
而之前的皇帝李隆基这个时候远在成都,被李亨尊为太上皇。
李亨在灵武继位之后,镇压叛乱的消息也传到了叛军的占领区,这使得当地的反抗运动看到了希望。
本来玄宗出逃,全国已经开始出现一种混乱的局面,但是李亨这一系列的举措和行动彻底扭转了过来。
李亨成为皇帝也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
他在国家濒临崩溃的时刻,毅然举起了镇压叛乱的大旗。
使得处于纷乱之中的臣民看了国家复兴的希望,各个地方报国抗敌的兵士纷纷响应,与叛军决一死战的觉醒被重新点燃。
在此之后,李亨开始筹划去收复长安和洛阳。
这一次并没有让李亨等太久,在次年的时候,安禄山就被安庆绪杀死,在叛军的队伍之中很快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李亨看到了机会,派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李亨身处于乱世,他是一位乱世天子。
在内忧外困的环境之下,他尝试解决了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为后来大唐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属于李亨所做的功绩。
但是话说回来。
他对外是有贡献的,但是面对后宫、宦官的势力,他却显得束手无策。他的放任,使得大唐的衰弱开始加剧!
李亨在位期间被宦官握权
在当上皇帝之后,唐肃宗李亨听信谗言,开始重用太监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在朝中的势力愈发猖狂。
而到了短短五年之后,在公元761年四月中旬,李亨就身患重病,就连上朝都成了困难。
而这个时候大唐祸不单行,玄宗在那年四月病逝,对自己父亲有着深厚感情的唐肃宗悲痛不已,导致自己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在唐肃宗生病的日子里,张皇后想要抓住机会除掉“手握大权”的李富国,希望和太子一起联手,但是遭到了太子的拒绝。
后来张皇后又开始联合肃宗次子越王李系采取行动,但是不料事情遭到了泄露,李辅国开始实施报复,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
这样的消息传到了病重的唐肃宗李亨的耳边,李亨受到了惊吓,很快就去世了,在位时间仅仅六年,就离开了他等待十多年的皇位。
总结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相当曲折,在还是胎儿的时候,险些被唐玄宗打胎。后来“侥幸”做了太子也是一路隐忍十几年才坐上了皇位。在成为了皇帝之后,又遇到了安史之乱。
他的确有自己的功绩,他平叛了战乱。如若没有他,可能大唐就此灭亡了也说不定。但是也是从他开始开创了后宫和宦官的专权模式,为日后大唐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由此,我们可以说唐肃宗李亨是一个乱世之中的平民皇帝。至于被宦官压得像是窝囊废还是有一些片面,我们还是要全面地看待一个古代君王为好!
参考资料:
《唐肃宗李亨:大唐王朝历史上命运最多舛的皇帝》
《李亨-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