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虽重用魏征,但其将谏表给褚遂良看以图青史留名使太宗不满

唐太宗虽重用魏征,但其将谏表给褚遂良看以图青史留名使太宗不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鹏哥爆笑视频 访问量:519 更新时间:2023/12/31 7:51:00

生前称赞为镜子,死后却推倒墓碑、取消婚约,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对待魏征?应该看看原因再做评判。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魏征能够被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只是表面原因,两人的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才是关键;而魏征遭受的波折身后事,则是他触碰君权红线的惩罚。

为啥说李、魏二人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得先看看魏征的履历。

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今河北巨鹿县北),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北齐的县令。魏征自小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早年还当过道士;后来隋末大乱,他开始从事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业务,到处给人当智囊。

起先,魏征跟随起兵造反的武阳郡(今冀鲁豫交界)丞元宝藏,负责公文事宜;而元宝藏归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瓦岗军,双方经常信件往来。而魏征作为主笔人,所写的文章词意俱佳、见识独到,受到了文化人李密的大加赞赏,被刻意调到身边;但魏征在李密身边过得并不如意。他曾先后进献十策,但结果都一样:“虽奇之而不能用”;跟王世充的决战前,面对积极主战的武将,魏征曾审时度势提出了深沟高壑的持久战术,但却被众人视为“老生常谈”,最终李密大军果然一战崩溃,作鸟兽散;随后魏征跟着李密来到了长安,但起初并不被重用。随后他主动请缨“安辑山东”(崤山以东)。来到黎阳后,通过一封软硬兼施的信件,他成功劝说拥兵一方的李密旧部徐世勣(即后来的李世勣)归顺李唐政权,显示出了极高的“纵横家”水平。

但在武德二年(619年),河北枭雄窦建德攻破黎阳,俘获了李神通、李世勣的父亲李盖、魏征等人,李世勣迫于无奈,也被迫投降。对于魏征的大名,窦建德早有耳闻,因此将其任命为起居舍人(记录帝王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李勣

后来,李世勣趁机逃回了长安,但被窦建德带在身边的魏征并没有机会,直到武德四年(621年)的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魏征等人才得以返回长安。

太子李建成久仰魏征之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太子洗马”(辅佐太子的文官),而且对其极有礼貌:“甚礼之”。对于太子的厚爱,魏征也投桃报李,经常出谋划策。鉴于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已经成了太子的直接威胁,魏征曾力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并没被采纳。

就这样,直到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综上,可以梳理出魏征身上的两大关键词:第一,他是“山东人”,这个是个关中地区相对应的概念;第二,怀才不遇。历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多位上级,但魏征虽然次次被尊敬,但意见很少被采纳,也就是没被重用。

魏征

而在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一党,不仅没被清算,反而被委以重任,其实是出于现实的因素。

首先,尽快平息党争、稳定政权的需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根据尉迟敬德的建议,对原太子、齐王府幕僚的宗旨是:除建成、元吉外,“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出发点自然不是仁慈,而是为了把政变定性为兄弟之争、而非不同势力间的对抗,尽量缩小惨烈宫斗带来的负面冲击,这对获胜者李世民而言最有利。

空口无凭,要想让世人相信,那就得树立个榜样。而魏征是李建成的近臣,甚至还曾积极策划除掉李世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板对象:连这样的人都能被赦免、重用,其他人还用担心被清算打击吗?

其次,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那时的“关中”与“山东”,不仅是地域名词,更是政治概念。当初秦统一六国其实就是是关中灭山东;而在隋朝之前,北方也长期处于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的东西对抗格局。

隋朝的杨广家族出自北周“十二大将军”,李唐的李渊家族则来自“八柱国”,他们都是所谓的“关陇贵族”的成员。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李渊太原起兵后会神速奔袭长安城,这里既是“形胜之地”,也是李家的人脉资源所在。

李世民

随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夺天下,本质上类似于当初的秦国统一天下、北周关陇贵族吞并北齐......李家最强大的敌人,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都是山东势力的代表。

武力上统一不容易,心理、观念上消除隔阂更艰难;当初窦建德被杀后,刘黑闼在山东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场景,让李氏无比后怕。如果趁着此时皇族内乱,人心不稳的山东地区再次陷入混乱,其代价不是李世民能够承受的。

因此,综合考虑,魏征对于李世民而言,无疑是上天赐给的“礼物”:他是山东人,其父亲甚至还是当初北齐的官员;他曾先后为元宝藏、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等山东地区势力服务,声名远播、极有威望,在山东地区的人脉资源雄厚;他为人可靠,为不同势力效命时,都做到了忠心耿耿、尽力献计献策。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短短一个月后,李世民给了魏征一个量身定做的任务:“遣谏议大夫魏征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

而从魏征前期的言行来看,他的仕途理念是“良禽择木而栖”,只要是顺应人心的势力,他都会愿意为其服务,而且会尽心竭力、绝不藏着掖着。这一点,从他主动替李唐劝降同为山东人的李世勣就能可见一斑。

魏征

但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在过去的仕途中,魏征从未被重用过,主张也没得到过上级的采纳,这对“属意纵横之说”、希望建功立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憾事。

然而到了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党羽,不仅没被清洗,甚至还能被授以关系到李唐政权稳定的重任,魏征内心的感激可想而知,就像他前往山东途中说的:“既蒙国士之遇,敢不以国士报之乎”,他不辱使命、不负信任,圆满的完成了替李世民凝聚人心、争取豪杰的任务。

双方的首次磨合大功告成,接下来的君臣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魏征来说,在职业生涯中,李世民是唯一一个充分信任、支持自己的明君,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于得到了全面施展的机会;而在李世民眼里,魏征有能力、人品可靠,确实是个人才;同时,他出自关陇集团之外,不仅容易驾驭,而且是还制衡关中贵族的有力抓手。有了这两大优点,他说话直一点、偶尔会犯些小错误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知人善任、一个报答知遇之恩,最终成就了双方: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李世民被视为明君的重要因素;而魏征作为曾经的敌对阵营人员,却能在凌烟阁功臣录中名列第四位,死后享受陪葬昭陵、皇帝亲手书写墓碑的待遇。封建君臣关系的模范,当之无愧。

但死后的魏征,却一度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侯君集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魏征死后不久,同为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被杀,罪名是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

侯君集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跟他一门心思想当宰相、却屡屡被李世民拒绝有关,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才心生怨恨。

但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虽然是在自己身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亲信,但他身上有个致命的毛病:“好夸诞”,即喜欢自吹自擂、言过其实,这样的人显然做不了宰相的。

然而,魏征却对侯君集推崇备至,不仅称他有宰相之才,甚至还主张“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即禁军应当全部交给侯君集统领。事实证明,如果真的听了这个主意,估计李承乾造反已经成功了。

这就很要命了,不得不让人怀疑,魏征这是严重的结党营私,甚至几乎危害了大唐的安危。

恰巧在这时候,有人上书实名制举报魏征,称他多次把自己的谏书拿给起居郎褚遂良浏览。起居郎,主要任务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便于今后编写史书。魏征如果真的这么干了,显然是要故意炫耀自己的犯颜直谏,以便青史留名。“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

李世民

结党营私、沽名钓誉,这是所有帝王的大忌。李世民甚至感觉自己被耍了,怒火攻心之下,他下令停止魏征之子魏叔玉跟公主的婚约,同时还派人把自己给魏征立的碑给推了。“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不过,就在两年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回师途中他想起了魏征的好:“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百感交集下,他派人快马加鞭回到京城,用“少牢”(使用猪和羊)的标准祭祀魏徵,还把当时推倒的石碑又立了起来;此后,他还找来了魏征的妻子儿女,当面给予慰问、赏赐。

虽然有这段波折,但人无完人,政治领域更有既定的规则以及禁区。即使是出于互相需要,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仍称得上是君臣佳话。这也是那段空前清明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更多文章

  • 古代邢台每年祭祀名相魏征的典礼仪式

    历史解密编辑:牛城夜话标签:魏征,太守,巨鹿,李世民,邢台站,科学家,历史学家

    文: 丹枫飞云邢台自古以来就有祭祀巨鹿籍宰相魏征的传统典礼仪式,历经宋元明清,传承悠久,分为府级祭祀和县级祭祀,这历史悠久的魏征祭祀典礼堪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征是邢台三文贞公之首,祭祀典礼仪式也是最悠久和最隆重的。邢台的巨鹿魏氏始于汉代,西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至7年在位)时期,魏歆任巨鹿太守,又

  • 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魏征比诸葛亮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魏征,丞相,三国,诸葛亮,李世民,唐太宗,国防政策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因敢于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立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盛世,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实,论魏征的官衔只是个光禄大夫,在唐朝时是个从二品,是个掌管谏议的职位,应该和丞相

  • 西游后传第一集:魏征斩杀泾河龙王后,他的剑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魏征,唐僧,悟空,李世民,泾河

    文/蜗牛不知大家还记得这个面目僵硬的孙悟空不?正是他这个重要的妖踢三遍的动作,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鬼畜。据说,这是因为这部后西游记时长不够,所以孙悟空的扮演者曹荣想出来一个办法,时长不够,踢腿来凑,将一个动作重复剪三遍,没想到却产生了戏剧般的效果,引后人争相模仿。但是,不可否认,这却是至今为止,影响

  • 揭秘魏征子孙后代,在唐朝留下的历史痕迹,世传七代到唐末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魏征,宰相,李世民,唐文宗,薛稷,唐朝

    魏征的子孙后代,在唐朝史书上传了七代,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的历史。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废朝五天以表达对魏征的思念之情。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贞观十八年二月,二十四功臣像放入凌烟阁,魏徵排名第四,这在外臣是第一位,前三位不是本家就是大舅子。魏征的儿女们因为侯君

  • 魏征曾经叛主,凭啥获得文人第一谥号“文正”?司马光:他真的配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魏征,司马光,宰相,李世民,文正

    魏征正在教训李世民谥号被认为是 “国之大典”,其作用有二,一是“谥之为言引也”,就是对有身份的人一生的总结;二是避讳,所谓“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后代出于孝顺一般都给逝者美称,至少也是中意词,太无恶不作的才会得到“纣”“炀”“谬”“丑”这种直接开骂的恶谥。在诸多谥号中,士大夫

  • 唐太宗曾经与魏征亲密无间,后来却砸了魏征的墓碑,能怪唐太宗吗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世民,魏征,长孙皇后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相彰得益的君臣典范,他们君臣唱和,犹如双星争辉,照亮历史的夜空,让感缅称颂,为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这其中,有周文王和姜子牙,有齐桓公和管仲,齐景公和晏婴,有秦孝公和商鞅,有汉高祖和张良,有曹操和荀彧,有刘备和诸葛亮,有孙权和鲁肃,有苻坚和王猛,有唐太宗和魏征,有宋太祖和赵普,

  •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的“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也因此之故,魏征被网友们戏称为“人镜”。正如同现代社会中的“暖男”“海王”等说法一样,“人镜”可以看做是历史给魏征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不能代表魏征,但也反应出他的一

  • 一代名相魏征生前很受赏识,死后为何被唐太宗质疑,并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温文而雅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长孙无忌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以一品官礼葬;但半年后,李世民却后悔了,他先是砸毁魏征墓碑,接着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这些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胜凄凉地自语:“这样做对吗?朕注定是孤家寡人了吗?”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诤臣,君

  • 崔判官给李世民延寿20年,真因为魏征那封信?您想简单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锅粥品名著标签:李世民,魏征,崔判官,阎王

    《西游记》博大精深,里面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那就是魏征写给崔判官一封信,让他格外照顾下李世民,于是崔判官给李世民添加了20年的寿命。那么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崔判官如果大家真的这样认为,恐怕是把事情想简单了,虽说崔判官是地府的要员,并且掌管生死簿,他也确实可以弄点小动

  • 魏征一死,李世民为何就毁其墓碑?因为魏征真做错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女皇武则天

    如果要评出古代君臣的最佳搭档,那么李世民和魏征的组合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魏征敢言直谏,什么话都敢说,唐太宗善于纳谏,什么话都能忍,两人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关于李世民忍耐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李世民在魏征背后,不停的咒骂,但最终都接受了。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夫以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