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曾经叛主,凭啥获得文人第一谥号“文正”?司马光:他真的配

魏征曾经叛主,凭啥获得文人第一谥号“文正”?司马光:他真的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4746 更新时间:2023/12/13 12:51:54

魏征正在教训李世民

谥号被认为是 “国之大典”,其作用有二,一是“谥之为言引也”,就是对有身份的人一生的总结;二是避讳,所谓“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后代出于孝顺一般都给逝者美称,至少也是中意词,太无恶不作的才会得到“纣”“炀”“谬”“丑”这种直接开骂的恶谥。在诸多谥号中,士大夫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荣誉呢?这还要从魏征说起。

一、谥号地位的抬升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辍朝五日以示哀思,并追封了魏征一大堆荣誉,什么获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关键的是皇帝赐谥号“文贞”(文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赵祯,同音而避讳故改“文正”。到了明代,文贞再次出现,却成了二等谥号)。这是“文贞”二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宋仁宗

唐代以前对死后之事,出于尊重一般都给好词,至少是中意词,比如西汉平帝任内下面暴动不断,又发生了王莽篡汉之事,但依旧给他“平”字,这要真按事迹来说,该给他“乱”字才对啊。一方面是好词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就涉及了对谥号的另一种解释,即缺啥补啥,他活着的时候缺平安,死后给他补上。这是宋代以前,不轻易用恶谥的主要原因,只有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人,才会给他一个直白的骂名,比如隋炀帝

隋炀帝

但到了宋代,因理学的发展,对“名”“义”特别看重。程颐是理学代表,他就大肆宣扬谥号的作用,俨然谥号决定论的代表。程颐说:“能致天下于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首先程颐的中心论点就是能取得治世的最核心原因是名善惩恶。然后说“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就是现有的奖惩制度都只有一时之功效,但“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这样程颐就推出了君主严格谥号的必要性。

荣誉甚至比官爵都重要,这是宋代的共识。所以自宋代开始,谥号开始直接对应人物生平,包含强烈的奖罚誉赞。

宋代大臣

二、魏征是否配“文”?

谥法中“文”字简直就是一切美好形容词的总汇,比如形容政治才能非凡、勤政爱民,即“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形容人品好、学问高、谦恭有礼,即“道德博闻、勤学好问、博闻多见、忠信接礼、敏而好学、德美才秀”都曰文;形容有创新、开制度、传教化,即“能定典礼、经邦定誉、施而中礼、修德来远、修治班制”也曰文。

从这个标准看,政治上有作为,道德好,文化素养高,这都是套话了,这是每个有名的大臣都必备的才能。咱们专门看看魏征创建的制度。

唐人

从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秘书省监,到贞观七年(633年)才转为门下省侍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这5年间,魏征在朝上的作用其实不大。“秘书”从字面来看就是皇家藏书,秘书省就是皇家图书馆,秘书监就是图书馆馆长。贞观三年,李世民刚继位不久,他要应对北面的突厥,内部又要处理朝野对他杀兄弑弟的骂名,为此他只能怀柔李建成旧臣,魏征作为李建成集团的佼佼者,是主要怀柔对象。但荣誉可以给,给实权又不放心,所以对魏征既要用又要防,最终太宗给魏征秘书监的职位,同时加“参知政事”衔,让一个图书馆馆长成了有资格登堂入室的重臣。魏征对李世民的心思心知肚明,所以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皇帝信任。

魏征(左)和李世民

《唐会要》说贞观三年初,于中书省内设置秘书内省,专修五代史,魏征以秘书省监的身份监督秘书内省,此时魏征的办公地在中书省内,又有参知政事衔,是宰相,能直接接触中书省机要。但到了年末,唐朝设立了专门的史馆,秘书内省就被废了,魏征也就脱离了中书省,回到了“清而不要”的秘书省,此时省内藏书达20万卷,这都需要秘书省归档、整理、复印(手抄),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魏征开了书籍分类新方法。

他的方法就是“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他将古往今来的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55类,这实开此后四库分类法的先河。针对浩大的图书整理工程,他在原有秘书省编制基础上招收了大量临时工,即秘书省原16名正式编制的校正不变,但这么点人根本无力应对庞大的校书工程,所以秘书省面向全国招收了20名副校对,100名抄写手。其入职者只需精通文字,不管有无功名。经过魏征5年时间的整理,到了贞观七年(633年)魏征转任前,秘书省藏书已经分门别类,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殿堂。

隋唐的朝廷

魏征在秘书省期间还亲自兼修了《隋书》《群书治要》《五礼》《诸王善恶录》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迹”,以警醒后世。这些书籍中又数《隋书·经籍志》地位最高,是唐以前所有图书的总结性文献,“惟藉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

可见,魏征在正式成为宰相之前,就已经建树颇多,绝对配称“文”。那他配称“贞”吗?

三、魏征算是个贰臣?

《易·乾卦》卦辞就是“元亨利贞”。乾卦是六十四卦之首,万物开始,“贞”有巩固之意。到了谥法中,“贞”和“正”的解释类似,同样也是美好词语的代表,什么坚贞不屈、清白守节、保节扬名,但这些词好像和魏征不沾边。从行为上看,魏征先投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接受招安加入了李世民阵营,的确叛主。这么看来,那他就是个贰臣喽?

李建成

但从实质上看,玄武门之变是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百姓生计的关系似乎不大,李建成在反隋战争中也建功颇多,他并没有李世民以后史书描写得那么不堪。魏征最先下注的是李建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为人民服务。但现在换成李世民当家做主,他觉得魏征有能力、无回护、对老板直言敢谏,是个匡世之臣;而魏征为了继续为人民服务,也就顺坡下驴加入李世民阵营。从这一过程看,虽然魏征跳过槽,但却没有跳出为国家出力,为生民立命这个圈。换一个老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不算背叛吧。

“贞”(正)还有内外用情、忧国忘死、直道不挠、德性正固、率义好修、心无偏曲、守道不移的意思。这些好像和魏征挺像。从以后的历史看,魏征跳槽可没有因出身不干净就昏庸无为,唐太宗“怕”魏征、魏征和太宗对骂、魏征怒怼唐太宗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可以看到,李世民登基后,魏征依旧直言敢谏、不避斧钺,加上太宗也是一代明君,君臣共治开创了一代盛世。所以说魏征也的确配得上“贞”字。

魏征

文史君说

宋代,不仅理学发展,还重文轻武,宋又有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士大夫守节敢谏成为风气,而魏征自然就成了直言敢谏的头号代表,魏征谏唐太宗的故事广为流传,魏征成了一时偶像,加上魏征有创新,他开创的四部分类法成了后代图书分类的典范,《隋书》尤其是《经籍志》成了唐以前图书的总结性文献。这一切都抬高了魏征的地位。到了司马光这里,他终于说出了说“文正(贞)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如此一代偶像的谥号成了后世文人的最高追求。

司马光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魏征司马光宰相李世民文正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曾经与魏征亲密无间,后来却砸了魏征的墓碑,能怪唐太宗吗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世民,魏征,长孙皇后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相彰得益的君臣典范,他们君臣唱和,犹如双星争辉,照亮历史的夜空,让感缅称颂,为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这其中,有周文王和姜子牙,有齐桓公和管仲,齐景公和晏婴,有秦孝公和商鞅,有汉高祖和张良,有曹操和荀彧,有刘备和诸葛亮,有孙权和鲁肃,有苻坚和王猛,有唐太宗和魏征,有宋太祖和赵普,

  •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的“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也因此之故,魏征被网友们戏称为“人镜”。正如同现代社会中的“暖男”“海王”等说法一样,“人镜”可以看做是历史给魏征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不能代表魏征,但也反应出他的一

  • 一代名相魏征生前很受赏识,死后为何被唐太宗质疑,并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温文而雅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长孙无忌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以一品官礼葬;但半年后,李世民却后悔了,他先是砸毁魏征墓碑,接着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这些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胜凄凉地自语:“这样做对吗?朕注定是孤家寡人了吗?”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诤臣,君

  • 崔判官给李世民延寿20年,真因为魏征那封信?您想简单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锅粥品名著标签:李世民,魏征,崔判官,阎王

    《西游记》博大精深,里面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那就是魏征写给崔判官一封信,让他格外照顾下李世民,于是崔判官给李世民添加了20年的寿命。那么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崔判官如果大家真的这样认为,恐怕是把事情想简单了,虽说崔判官是地府的要员,并且掌管生死簿,他也确实可以弄点小动

  • 魏征一死,李世民为何就毁其墓碑?因为魏征真做错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女皇武则天

    如果要评出古代君臣的最佳搭档,那么李世民和魏征的组合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魏征敢言直谏,什么话都敢说,唐太宗善于纳谏,什么话都能忍,两人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关于李世民忍耐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李世民在魏征背后,不停的咒骂,但最终都接受了。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夫以铜为

  • 魏征一介凡人,玉帝为何选他砍泾河龙王的头?阎王不小心说漏嘴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魏征,泾河,李世民,道士,成仙

    (蜗牛看西游第6556期)文/牵着蜗牛散步很多人想不明白,魏征是李世民的丞相,是一个凡人;泾河龙王是司神小神,供天庭管辖。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无论如何都该让天上的刽子手斩头,怎么玉帝会安排魏征来执行呢?这天上法庭也太儿戏了吧?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以下几个玄机。1、天上很多神仙是从凡间选取的天上

  • 为何有人说君臣楷模是假的,李世民和魏征真的都是沽名钓誉之徒?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魏征,李世,李密,太宗,皇帝,君臣楷模,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历史学家

    李世民与魏征一直被誉为君臣千古典范,魏征就喜欢啪啪打人脸,李世民则很享受啪啪挨打,结果打出了帝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清代学者袁枚却认为这不是丰碑,而是两座奥斯卡奖杯,李世民与魏征是一对出色的演员:“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意思是,李世民为了博取纳谏的美名,故意

  • 魏征本是太子的亲信,为何能从李世民的屠刀下幸免?甚至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刘邦

    一提到忠臣良将,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贤

  • 都说魏征是一代名臣,为何唐太宗要推倒他墓碑?你看褚遂良咋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褚遂良,皇帝,李承乾,唐太宗,国防政策,书法家

    很难说清楚唐朝历史之中那些被我们所爱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近代历史之中对于古代最会做皇帝的人评价就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之中是和手下很多著名大臣一起上演的。这些大臣根据他们的文武性质归属不同,有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做事方法

  • 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魏征,皇帝,唐王,李世民,斩龙王,科学家,泾河龙王,历史学家

    隋唐时期,魏征可以说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且不说史书中关于魏征如何成为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的记载,单说许多文学小说,都已经将魏征的真实身份做了神化。比如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一段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那么,魏征梦中斩龙王是真是假?且看下《西游记》给出的答案。1.魏征梦斩龙王文学小说《西游记》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