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驾崩了,令人扼腕。而关于他的驾崩,究竟是病崩的还是被害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史料来揭开这个谜底。
小有波折的储君生涯
李诵于上元二年(761年)生于大明宫,当时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大唐帝国还处在一个混乱的阶段,是无论如何都回不到繁盛的过去了。大唐天子的威仪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就在李诵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唐代宗被吐蕃大军吓出了长安,跑到陕州避难,虽然郭子仪很快就将吐蕃兵赶出去,但是大唐的国力同过去相比实在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藩镇做大、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等等在消耗着帝国,而李诵在做皇太子之前是宣城郡王,在大历十四年(779年),也就是父亲唐德宗即位这一年,19岁的李诵先是被封为宣王,半年之后被立为太子,到永贞元年(805年)唐德宗驾崩,李诵一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也是唐朝位居储君之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从十九岁成为太子到四十五岁登基,李诵的储君生涯不算太顺也不算有多曲折,只能算小有波折吧。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泾原镇士卒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逃出京师,身为太子的李诵亲自率兵殿后,随后又在奉天带领士卒抵抗叛军的围攻长达一个月之久。这次兵变可谓李诵的储君生涯的第一次危险,同样又是李诵能力在朝野上下的第一次展现。
随后在贞元三年(787年),李诵的储君生涯遭遇了第二次危机,事情的源头出在李诵的丈母娘郜国公主身上,这位唐肃宗的女儿郜国公主死了第二任丈夫之后,和很多人有不正常的关系,有人就借此告发郜国公主奉献自己的身体为太子李诵结党。更重要的是被告发行厌胜巫蛊之术,直接触怒了她的侄子唐德宗,被唐德宗囚禁致死,李诵为了保全自己上书和萧氏离婚。于是唐德宗迁怒于他自己的儿子李诵,甚至使唐德宗打算废掉李诵的太子之位。而唐德宗想另立的太子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弟弟的儿子舒王李谊,所幸中唐名臣李泌出面劝阻,李诵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留。
李适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诵登基前的几个月,突然中风病倒,而且失去了语言功能(据称李唐皇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这成为李诵太子生涯的最大挫折,也是导致李诵在位时间不长的最大原因。此时已经进入暮年且身体状况不佳的唐德宗没有因为李诵的身体出问题而更换太子,反而因为挂念李诵的病情使自己的病情加重,几个月后唐德宗驾崩,弥留之际下诏传位同样病卧在床的太子李诵。
德宗生病的时候,皇子们都进宫侍疾,但是李诵却连自己还照顾不好,所以一直到德宗驾崩,两人也并没有相见。
德宗驾崩的时候,百官还是比较担心的,害怕李诵没法继位,不过李诵还是强撑着身体在九仙门见了众臣,之后登基为帝。
应该说李诵的二十多年储君生涯大体上只有上述三次危机或挫折,第一次虽然危险,但是并没有对李诵产生太大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解决的也很快,但是直接导致李诵本就谨慎的个性变得更加压抑和谨小慎微。第三次却最致命,身体出现问题使得李诵个人的政治生命变得极短,也使他在储君生涯就已开始酝酿的政治变革很快遭到失败。
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的东宫生活
在正史中极少看到李诵身为太子时期的政治表现,看起来大体上李诵是一个待在东宫无所作为,默默无闻的储君,他对父亲唐德宗的执政极少提出个人意见。但是在这无所作为的东宫生涯中,李诵却时刻关心朝政,团结和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酝酿和思考了自己执政之后的施政方针。
李诵
以“两王”为核心的东宫班底,李诵从身为太子时期开始就暗中关心时政,留心青年才俊,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当然这些行为都是暗中、隐蔽或者披着合法外衣进行的,比如他的东宫班底核心王伾和王叔文就是因为在琴棋书画方面有特长而被唐德宗批准陪同太子学习和娱乐的官员。这两人在陪同李诵的同时与他就朝政进行了很深的交流和谋划,后来李诵即位之后,这两人也成为开启和领导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延揽“六部”青年官吏:在王伾和王叔文的影响下,李诵的身边还逐渐团结了一批在“六部”任职的中下级青年官吏,这些官吏都是思想活跃有一定能力的青年才俊。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事,日后也都成为永贞革新中政治革新派的成员。
这些人员和班底的形成,李诵仿佛都是置身事外的,但是从他登基前就已经中风病倒且失去语言功能,但是他与王伾和王叔文等人酝酿的革新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开展,且针对性较强,足以证明李诵的东宫生涯实际上是很有作为的。
“永贞革新”,唐朝版的“百日维新”
永贞元年(805年),李诵即位为唐顺宗,随即启用东宫班底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开始了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政治改革也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可谓唐朝版的“百日维新”。
措施针对性极强:因为唐顺宗在东宫时期就已经酝酿了这场政治改革,而且有一批东宫政治班底对这场改革支持和配合。所以这场政治改革的措施非常具有针对性,着眼于困扰中唐政局的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等弊端,同时聚焦财税收入,短期内迅速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王伾
唐顺宗的病情导致改革派的领导层运行不畅:虽然“永贞革新”有唐顺宗的支持,且王伾和王叔文两人位居翰林,执掌机要;韦执谊作为宰相(同平章事)可以在外廷配合执行。看起来有一套完整内外廷分工协作的核心领导班子。但是因为唐顺宗中风丧失了语言功能,因此不能亲自在朝堂上作为领导和协调者,导致这个核心领导班子的沟通比较困难,一般需要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在内廷拟定诏书,通过唐顺宗身边的宦官李忠言和宠妃牛昭向唐顺宗报告,再批复外廷韦执谊执行。这样中间环节复杂的沟通过程极易被人钻空子,从而切断内外廷的联系,同时唐顺宗的卧病在床也使他本人容易被宦官控制,限制其发挥作用。
改革派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反对力量联合:虽然改革派的措施非常有针对性,但是短期内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了反对力量的大联合。永贞革新开启不久,首先就有反对势力的高官被王叔文等人罢官,同时针对浙西和剑南两个藩镇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和抑制,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针对宦官擅权进行了打击,一是罢“宫市五坊”直接损害了宦官的经济权益,二是赤裸裸的试图夺取宦官掌握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军权,直接触怒了宦官集团的代表俱文珍等人。这种短时间攻击多个目标的行为导致了守旧派的高官、地方藩镇和宦官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反对“永贞革新”。
可以说针对宦官的打击行动尤其是试图夺取神策军军权的行动是导致反对势力联合反击的导火索。宦官势力也充当了反对“永贞革新”的急先锋,他们首先利用唐顺宗的病情,拥立唐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随后又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一职,使其无法进入内廷参与拟诏和政策制定,阻挠了改革派内外廷领导班子的沟通运转。特别是王叔文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导致改革派最核心的领导离开政治中枢,而外廷的宰相韦执谊又担心被宦官势力反攻倒算,开始首鼠两端,引发了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矛盾,心灰意冷的王伾也称病不出。
退位病崩,壮志未酬亦或“后继有人”
到了永贞元年(805年)的七月,改革派内部已经四分五裂,“永贞革新”实质上已经失败了。
首先,李诵的身体确实不好,勉强称帝之后,过了几个月再次病倒,很多时候并不能参与宰相议事,这让宦官们钻了空子,在七月的时候就矫诏让李纯监国,八月就直接逼着李诵退位。
其次,永贞革新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宦官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改革。最好的办法就是扶立新君。
李诵
唐顺宗想有所作为,奈何身体拖了后腿,又急于改革,惹怒了权臣和宦官们,这让他注定没办法在皇帝位子上坐久。而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也并没有真的安享晚年,而是在五个月之后被宣告驾崩。至于驾崩的原因,正史中的记载都是说他因病驾崩,毕竟他的身体确实很不怎么样。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诵其实是被自己的儿子唐宪宗和宦官们弑杀的,这种说法多见于一些笔记小说中,是真是假难以说清。
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唐顺宗下诏让太子李纯监国理政,剥夺了唐顺宗的权力。八月,唐顺宗下诏退位,彻底放弃了权力,其子李纯继位为唐宪宗。唐顺宗酝酿了多年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失败了,失望之下的唐顺宗在几个月后就病崩。
虽然历史上对唐顺宗的驾崩原因有很多争议,但是继承唐顺宗皇位的唐宪宗李纯却继承了唐顺宗的理想,他在位的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实质上与“永贞革新”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抑制和打击藩镇割据方面,唐宪宗取得了中晚唐对地方藩镇的最大胜利,取得了史称“元和中兴”的局面,或许也算对唐顺宗的一些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