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温韬盗墓:18座唐代皇陵,为什么只有乾陵没有被盗

温韬盗墓:18座唐代皇陵,为什么只有乾陵没有被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1474 更新时间:2023/12/27 16:14:23

盗墓兴起历经之久远,至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化之后,厚葬之俗便由之而起,于是盗墓行为亦为风靡。盗墓的兴盛,促使一代代盗墓贼也横空出世,其盗掘本领更是前浪推后浪,脸皮也是一代比一代“墙”。历代盗墓贼团伙里有一贼星,他是如何完成他的绝世盗墓?在堆金叠玉的后半生又是怎样命运在等待着他?

上文中指的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梁国人。此人在五代时期曾担任耀州节度使一职,但此人的身份不仅于此,在他职务后面却是举世皆知的盗墓贼身份。说一般的盗墓贼,不足以用这一修辞,他的臭名用举世皆知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远扬的程度。

相传,在温韬出生时,恰巧有一颗匪星陨落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的陵园内,风水先生预言,此人定会给关中唐陵带来巨大的灾难。的确,“不负众望”的他造就了巨大的灾难,不仅是对于唐陵,更是对国家和历史文物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史料《新五代史》记载着:“少为盗,后事李茂贞”。

在温韬年少之时便以盗窃为计,后向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示好,向其投靠。在朱温起兵进攻凤翔时,他又转意向温,倒戈李茂贞。在最后一次的判归他已任节度使一职。三番五次的叛变,最后弄巧成拙,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恰在他所属的管辖范围之内。著名思想家孟子曾言:“成功之道有三,天时、地利、人和”。温韬如此逢时,在任七年中,利用职务权力,开始兴风作浪——盗掘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温韬从小就以盗窃为生,身为惯犯,一直是恶习未改,并且还愈演愈烈。在临近唐陵后,更是虎视眈眈,在一番谋划后,贼人的觊觎终将要在历史中上演。我们所认知的盗墓,一般都是在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行动,毕竟挖掘他人祖坟实在不是光彩之事,更何况是帝王的陵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但温韬迥乎不同,他率领数千人马来到陵地,光天化日之下炸开陵墓,盗取墓中所有的陪葬品,并用马车装载运入家中。

昭陵虽然在众多陵墓中最为坚固,但还是难逃劫难,昭陵的地陵里分有正宫、东宫和西宫,建筑形态相当于地上的宫殿,奢华无比。陪葬品之多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其中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也是在此。温韬不是文墨之人,他仅对钱财、奇珍异宝有兴趣,对字画欣赏不了,于是在他盗窃的过程中对大量文物进行了破坏。帝王陵寝陪葬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奇,简直是恒河沙数,不知温韬的运输队多少个日月兼程才完成了这个举世的运输。

唐陵十八座,仅有一座幸免,也至今未被挖掘,这座陵墓便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具史料记载,温韬曾三次光顾乾陵,但每次都以自己撤退告终。这并不是乾陵的地宫设计巧妙,温韬难以攻克,而是他被异常的气象给挫败了,每次准备对地宫开始挖掘之时,天空便出现奇异的迹象,雷鸣密布、狂风暴雨,陵墓旁的树木皆以倒塌。三次盗掘都发生了类似的异象,对传统思想坚信不移的温韬,这一次决定割舍,打道回府,此后,再无念头。所以乾陵有幸逃脱贼人之手,保存至今。

在梁灭亡后,温韬向刘皇后行贿,大量稀有宝物予以刘皇后,对其阿谀逢迎。把自己私下的宅院改建成佛寺,便以刘皇后祷告祈福。为了讨好皇后,不择手段。他的目的是让皇后在庄宗面前夸耀自己,最后他达成了目标。庄宗对他是颇为青睐,予他十分的厚待,仍奉他为许州节度使。

后唐天成元年,明宗李嗣源上位,温韬噩耗由此开始。明宗对温韬罪行极为唾弃,此人不杀不足以平愤懑,这位见风使舵、叛变成瘾、盗墓成嗜的人,终将找到了不买他帐的主。明宗即位不久,便下令抓捕温韬入狱。在建中,温韬利用自己的钱财来收买官吏。不久,赦免罪行归为布衣,第二年后,被流放至德州,最后被明宗赐死。温韬死后被葬在乱葬岗,后世的盗墓贼都不屑于盗掘他的墓。

所谓水满自溢,月圆则缺,温韬一生狡诈善变、坏事做尽,纵使自己钱财万贯,最后还是难逃死劫。

更多文章

  • Perfect Human Consulting Group创始⼈ 敬翔

    历史解密编辑:福布斯标签:敬翔,初创者,创业者,创业,consulting

    “创业”,⼀个让⼈憧憬、忐忑、期待的词汇。它成就了我们眼中的巨头,明星企业家;它为消费者升级着各种体验,也推动着社会整体发展;它是⽆⽐光鲜亮丽的词汇,它成功让很多⼈跨越阶级;但在这光鲜的背后却有着冰冷的数字与不尽⼈意的泥泞与曲折。如果你曾尝试过与登顶的创业者深度沟通,你⼀定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创业”

  • 后梁名臣敬翔,如何辅佐朱温建立大业,又为何晚年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糖不天呀标签:朱温,敬翔,黄巢,黄巢起义,李振,晋国

    朱温曾这样评价敬翔:"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大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然出生乱世,但他从小喜爱读书,才思敏捷,文采突出,人们都把他看作是少年英才。他曾经进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是没有考中,等到黄巢带领军队攻入长安之后,他便逃往了汴州。后来他的才华被朱温所发掘之后,便一直跟随在

  • 耶律德光的皇位和江山来得真容易!铸的钱也成后世珍品

    历史解密编辑:冷暖自趣标签:皇位,皇帝,通宝,石敬瑭,阿保机,耶律倍,耶律德光

    80年代末,在辽宁朝阳(朝阳距离曾经的辽中京很近),在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角落,一个装满出土铜钱的麻袋被遗忘多年。“会同通宝”,震惊钱币圈。图源华夏古泉由于沉积时间太久,这个麻袋里的铜钱已经无法考证具体出土地和重量,但可以确认就在朝阳地区,可以说会同通宝的发现证明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年间开铸了年号钱

  • 大话杨门(番外九)火山王杨衮并非杨家将祖先,而是耶律德光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王杨,杨业,郭威,杨门,杨衮,杨家将,契丹人,后周世宗,耶律德光,宋太祖赵匡胤

    杨家将的故事本来是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至明朝开始被当时的小说家汇集成册,于是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由于中国古代识字率不高的社会状况,评书、戏剧等民间艺人成为了古代民间故事流传的重要渠道。杨家将的小说通过这些民间艺人的改编和传播,最终在清朝的特殊社会环境下达到巅峰状态。在当时的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

  • 辽太宗耶律德光:光哥的人生事迹,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历史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德光,石敬瑭,后唐,阿保机,辽太宗,李从珂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法,是壬戌年。对大唐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时节。军阀混战,各地节度使做强做大,皇帝在遥远的长安城里,正襟危坐,但已然成了摆设。朱温、李克用、杨行密、钱镠、王建,这些在后来的五代十国里割据一方的军阀们早已登上了历史舞台。今天你给我一套旋风腿,明天我给你一套

  • 浅析残唐(廿九)耶律德光得到幽云十六州,使契丹文明跨越式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沙陀,契丹人,阿保机,李克用,石敬瑭,耶律德光

    五代时候中原处于藩镇混战,各方藩镇争权夺利,抢夺地盘,打得热火朝天。而此时一股强大的少数民族势力在北方崛起,这就是威胁中原两百余年的契丹民族。他们在领袖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开始变革,通过战争将八部合为一部,并学习汉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然后他们开始觊觎中原富庶之地,派军队南下打草谷,频繁入侵中原,成

  • 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失三得”游牧民族的出路,须由草原走向汉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辽朝,契丹,辽太宗,阿保机,游牧民族,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第二位国君,同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样,是契丹乃至整个游牧民族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之主。如果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重用汉臣韩延徽提出的“胡汉分治”策略,凿开辽朝与华夏文明的“柏林墙”,那么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伐晋之战中,总结出的为政“三失三得”,则是为找到游牧民族繁荣强盛找到出

  • 历史上唯一被做成一道菜的皇帝,耶律德光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耶律德光,德光,皇帝,阿保机,石敬瑭,述律平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朝首位皇帝,史称辽太宗。作为游牧民族,从小就在马背上征战,耶律德光自幼随父南征北战。在跟随父亲阿保机参与的一系列战争中,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表现出杰出的统率能力,为契丹国的建立

  • 一代雄主耶律德光,两度灭亡中原强大王朝,为何死后被制成木乃伊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耶律德光,德光,阿保机,石敬瑭,后唐,耶律倍

    “木乃伊”多用来形容死后不腐化的尸体。而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死后被人为地做成了木乃伊,而这却不是他被后人所熟知的最重要的事,他就是被尊为辽太宗的耶律德光。说起耶律荣光,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他的干儿子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在中国五代时期,石敬瑭为了得到辽国的支持,竟主动认耶律德光为父,还

  • “腌肉”皇帝耶律德光

    历史解密编辑:甜腻小猫迷PLUS标签:皇帝,后唐,阿保机,石敬瑭,耶律德光

    辽国是大宋开国之后维持非常久的一个梦魇。本篇文章就讲讲辽国的前传,一个虎头蛇尾,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872年,一个将来聪慧过人,英勇无畏的豪杰在北方的一片草原中出生了,不过他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他叫做耶律阿保机,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想要成功,首先得统一部落,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了!接着要统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