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兴起历经之久远,至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化之后,厚葬之俗便由之而起,于是盗墓行为亦为风靡。盗墓的兴盛,促使一代代盗墓贼也横空出世,其盗掘本领更是前浪推后浪,脸皮也是一代比一代“墙”。历代盗墓贼团伙里有一贼星,他是如何完成他的绝世盗墓?在堆金叠玉的后半生又是怎样命运在等待着他?
上文中指的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梁国人。此人在五代时期曾担任耀州节度使一职,但此人的身份不仅于此,在他职务后面却是举世皆知的盗墓贼身份。说一般的盗墓贼,不足以用这一修辞,他的臭名用举世皆知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远扬的程度。
相传,在温韬出生时,恰巧有一颗匪星陨落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的陵园内,风水先生预言,此人定会给关中唐陵带来巨大的灾难。的确,“不负众望”的他造就了巨大的灾难,不仅是对于唐陵,更是对国家和历史文物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史料《新五代史》记载着:“少为盗,后事李茂贞”。
在温韬年少之时便以盗窃为计,后向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示好,向其投靠。在朱温起兵进攻凤翔时,他又转意向温,倒戈李茂贞。在最后一次的判归他已任节度使一职。三番五次的叛变,最后弄巧成拙,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恰在他所属的管辖范围之内。著名思想家孟子曾言:“成功之道有三,天时、地利、人和”。温韬如此逢时,在任七年中,利用职务权力,开始兴风作浪——盗掘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温韬从小就以盗窃为生,身为惯犯,一直是恶习未改,并且还愈演愈烈。在临近唐陵后,更是虎视眈眈,在一番谋划后,贼人的觊觎终将要在历史中上演。我们所认知的盗墓,一般都是在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行动,毕竟挖掘他人祖坟实在不是光彩之事,更何况是帝王的陵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但温韬迥乎不同,他率领数千人马来到陵地,光天化日之下炸开陵墓,盗取墓中所有的陪葬品,并用马车装载运入家中。
昭陵虽然在众多陵墓中最为坚固,但还是难逃劫难,昭陵的地陵里分有正宫、东宫和西宫,建筑形态相当于地上的宫殿,奢华无比。陪葬品之多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其中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也是在此。温韬不是文墨之人,他仅对钱财、奇珍异宝有兴趣,对字画欣赏不了,于是在他盗窃的过程中对大量文物进行了破坏。帝王陵寝陪葬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奇,简直是恒河沙数,不知温韬的运输队多少个日月兼程才完成了这个举世的运输。
唐陵十八座,仅有一座幸免,也至今未被挖掘,这座陵墓便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具史料记载,温韬曾三次光顾乾陵,但每次都以自己撤退告终。这并不是乾陵的地宫设计巧妙,温韬难以攻克,而是他被异常的气象给挫败了,每次准备对地宫开始挖掘之时,天空便出现奇异的迹象,雷鸣密布、狂风暴雨,陵墓旁的树木皆以倒塌。三次盗掘都发生了类似的异象,对传统思想坚信不移的温韬,这一次决定割舍,打道回府,此后,再无念头。所以乾陵有幸逃脱贼人之手,保存至今。
在梁灭亡后,温韬向刘皇后行贿,大量稀有宝物予以刘皇后,对其阿谀逢迎。把自己私下的宅院改建成佛寺,便以刘皇后祷告祈福。为了讨好皇后,不择手段。他的目的是让皇后在庄宗面前夸耀自己,最后他达成了目标。庄宗对他是颇为青睐,予他十分的厚待,仍奉他为许州节度使。
后唐天成元年,明宗李嗣源上位,温韬噩耗由此开始。明宗对温韬罪行极为唾弃,此人不杀不足以平愤懑,这位见风使舵、叛变成瘾、盗墓成嗜的人,终将找到了不买他帐的主。明宗即位不久,便下令抓捕温韬入狱。在建中,温韬利用自己的钱财来收买官吏。不久,赦免罪行归为布衣,第二年后,被流放至德州,最后被明宗赐死。温韬死后被葬在乱葬岗,后世的盗墓贼都不屑于盗掘他的墓。
所谓水满自溢,月圆则缺,温韬一生狡诈善变、坏事做尽,纵使自己钱财万贯,最后还是难逃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