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战死后,为什么天下都为之震动?

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战死后,为什么天下都为之震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深度军事 访问量:1530 更新时间:2024/1/18 20:07:54

凌云

摘要: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他官职品级并不高,在与清军作战时战死,消息传来,为什么天下都为之震动?

【本文系“网易号故事大赛”参赛文章】

【本号原来关联公众号“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冻,现已开新公众号“老周深度君事28”,敬请继续关注支持】

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他官职品级并不高,在与清军作战时战死,消息传来,为什么天下都为之震动?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抗清名将。天二年(1622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升任员外郎,累迁至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宁远—锦州)防线,借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关内,京师戒严,史称“己巳之变”。卢象升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崇祯三年(1630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崇祯四年(1631年),因政绩、品行突出受到推举,升任按察使,照旧治军。九月,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山西境内难以立足,流窜至京师南部和河南北部(大致在顺德、真定间),卢象升率部与之力战,将兵力占优的农民军击退。

从崇祯六年(1633年)起,就一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因军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又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所部农民起义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所部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率军守卫京师,连战皆捷,但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兵部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拒不发兵增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卢象升进士出身,算是文人,但颇懂军事,在指挥与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也是接连取得胜利。不过,他战死之时,不过是兵部侍郎代行尚书,官职并不很高,为什么他的死会引起天下震动?

因为卢象升之死,让天下人看到了天子的动摇,原本就对大明帝国的未来充满忧虑的最后寄托,终于也轰然崩塌——大明帝国的人心就此散了!

之前的大明帝国,面对努尔哈赤后金集团的边患,文臣结朋,阉党纵横,底气何在?就是觉得自己是老大帝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富有四海,辽东不过是一点皮肤病,是可以反复利用起来打击异己,从中上下其手捞取名利的好理由——天启一朝,九千岁魏忠贤那么个不识字的阉党,都能勉强维持着辽东局面,天下还有谁能连他都不如?结果崇祯朝东林党倒阉成功,一群名臣高人,走马灯似也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发现这辽东边事,还真不好办。不过当年的魏公公,被东林党忽悠的崇祯皇帝,不停的走马换将,结果却是不停的下出最臭的棋路。

崇祯初上位,偏信文臣,清洗阉党,坐大东林,最要命的是年轻但又热血,听信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鬼话,袁崇焕欺崇祯年轻不懂事,放下五年平辽的狠话督师出关,原本也只是想借辽东边事捞一点政治资本,到了辽东,别说平辽,连原本的局面都无法维持,就变着花样向朝廷要钱,要粮,指望崇祯一怒撤换了他,谁知道崇祯一根筋,在国内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居然再加征辽饷,自己勒勒裤腰带,连宫里铜器都典卖干净,然后把全国三分之一的粮,五分之四的钱,都给袁崇焕送去,这一下袁崇焕麻爪了,更是拼命要从自己五年平辽的大饼里撤身,眼看跑不了了,开始琢磨跟后金议和,后来袁崇焕挨凌迟的罪状当中,“市米资敌”,“谋款斩帅”就是这么来的。

小冰河期的大饥荒,辽东情况远比中原严重,天下富足之地的江南,一石谷米价格涨到四两纹银,就会开始有饿死人的情况,然而在辽东后金,一石米卖到纹银八十两!他们是怎么熬过饥荒的呢?——袁崇焕说自己不忍看见蒙古同胞饿肚子,开边市向他们卖米,然后这些源源不断的大米,就向着和后金有姻亲的蒙古人敞开供应,再通过蒙古人流向后金。原本后金虽然军力凶猛,然而周边战略态势非常恶劣,主要力量需要对南面的大明保持压力,西边科尔沁蒙古哪怕和后金有姻亲,也一直显得两面三刀,似乎不看好后金得罪大明后的前途。北面是号称有蒙古黄金家族血统的林丹汗所部,后金一旦后方空虚就会来袭扰,东边是松山战役后,毛文龙带二百战兵浮海敌后,新开辟的镇江新镇,同样一旦后金在辽西用兵,毛文龙就会在辽东后方袭扰。袁崇焕当年守宁远,都还要感谢这两个方向对后金的袭扰——据说被袁崇焕一炮糜烂十数里的红衣大炮打死在宁远城下的努尔哈赤,就是围攻宁远洗劫宁远周边之时,毛文龙却袭击了后金大后方的觉华岛,军需物资都给搬空了,觉华岛是当时辽西战备物资总库!这都搬空了,还要打什么宁远?已经快七十岁的努尔哈赤,遂从辽西撤兵,这时辽北也告急了,只得回头去打又来骚扰的林丹汗,赶到辽北,不出所料,林丹汗知道后金主力赶来,又远撤飞遁找不着人了。努尔哈赤只得再掉头向辽东,去报复毛文龙。就这样,在宁远城下挨了一炮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大地上奔波大半年,来回六千多里地,打了两个方向的一些小规模击溃战,这个年近七十的老头,再也熬不住自己身上的炮伤,死在回沈阳的路上,为后世史书里袁崇焕的战绩,送上自己的人头。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上位,为了打破这种恶劣的战略态势,用议和的大饼,让袁崇焕表示一下诚意,急切议和脱身的袁崇焕于是扣住辽东毛镇物资不发,让毛文龙来辽西商谈,毛文龙一到辽西,就被袁崇焕矫旨斩杀!就这样,崇祯依然睁一眼闭一眼,毫不理会,就等着袁崇焕五年平辽。

可惜只到第二年,袁崇焕五年平辽有什么步骤看不到,倒是看到山海关方向既不能保持对后金的军事压力,也没能保证对后金的军事侦察,后金避开辽西正面,从蒙古绕道喜峰口破关,开始了第一次入关劫掠。袁崇焕也因此事被彻底追责,判了凌迟。然而后世乾隆大肆删改涂抹历史,毁弃袁崇焕所有相关官方记录,自己加出一场反间计的戏,遂使竖子成名!

到了卢象升,关键不是卢象升怎么死的,帝国末日,被坑死的将领何其多?不多一个卢象升,对吧?关键是为什么要坑死卢象升!——是崇祯已然默许杨嗣昌,高起潜议和,卢象升只是反对和后金签署城下之盟,意思是先把后金打退,再谈议和的事,就这,就被坑死,且死后八十余天不得入殓。

这让大明所有人人都知道了一个事实——当朝天子崇祯,已无胜利的信心!从此朝廷权威不在,天下文臣只知争权夺利,武将开始军阀化,真正开始了末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文章

  • 明末督师卢象升一家满门忠烈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崇祯,清军,明末,忠烈,明朝,卢象升,杨嗣昌,农民军

    卢象升明末柱石之一,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创立的天雄军将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是明朝的英雄,相貌堂堂,高大无比,文武双全,天启二年进士。卢象升虽然是个文人,但是骑射、治军都很在行,他组织了一支天雄军,这支部队都是按照亲属关系和乡土籍贯进行编制的,大家都是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是真的“打虎亲兄弟

  • 卢象升的牺牲,是皇帝催战逼死的?还是不能为父尽孝赴死战场?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卢象升,杨嗣昌,崇祯,皇上,总督,袁崇焕

    |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和事千古宿命:武战文谏各死所死“武死战,文死谏”既是历朝历代的真龙天子对臣下的要求,当然也就天经地义成了历朝历代文臣武将们各死所死死得其所的千古宿命。老百姓朴素地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必然——将军不离阵前死,瓦罐就得井上破。可是,就像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必然要阵前捐躯马革裹尸一样

  • 崇祯:可否与皇太极议和!卢象升: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卢象升,皇太极,杨嗣昌,李自成

    崇祯上台之后,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外有满清在东北虎视眈眈,随时进犯,东南沿海的西方殖民者亦是不时劫掠;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袭扰,华夏大地可谓是狼烟四起,战乱不断。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便腾出手来剿灭各地农民军,待到国力复苏之时再出兵关外,一举荡平女真,于是便萌生出与皇太

  • 卢象升:大明无力回天的悲壮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卢象升,杨嗣昌,崇祯,李自成,洪承畴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 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当的血性男儿就真的是

  • 为什么说卢象升死后,明朝震动?卢象升的死,对崇祯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卢象升,崇祯,明朝,巡抚

    卢象升的死代表着明朝的死,不要认为我说得极端,因为卢象升死之后,大明朝再无可用之人。那有人就说了不对啊,明朝的时候军事理论家不是很多吗?没错多是多,但是卢象升是最特殊的那一位,相对而言他要谋略有谋略,要智商有智商,忠心耿耿地侍奉崇祯以及大明朝,却被某些文臣颠三倒四的胡说一气。更重要的是就连皇帝都不信

  • 徐光启对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有何影响?这场调研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徐光启,上海,徐家汇,光启,徐汇

    今年是中国科创先驱徐光启诞辰460周年。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睁开双眼看世界第一人,首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先河。他主张东西交融,互帮互学,为上海播下了科创的种子,植入了创新基因。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中国最早的天文台、气象台、图书馆和慈善学校等都建在徐家汇。近日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一行就徐光启对上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五一来徐汇进行一场追光阅读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徐汇,追光,崇祯,徐光启,徐家汇,汤若望,地方官员,徐光(1960年)

    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在海派文化之源的百年书香之旅里感受宇宙魅力;在首家向公众开放的“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视听阅览室回望城市影像资源;聆听大咖云集的光启科学经典读书活动;跟随《太阳的女儿》探寻古希腊文明……为迎接第28个世界读书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

  • 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星空,“有光”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启幕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火器,徐光启,徐汇区,徐家汇,汤若望,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读书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田泓4月22日,“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徐汇区主题活动,在上海徐家汇书院启幕,将陆续推出近百道全民阅读盛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体现徐汇“天问”精神在徐家汇书院中庭举办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绘制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赤道南北

  • 崇祯和徐光启穿上了西装!“明朝那些事儿”还能这么演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嘉定标签:明朝,火器,徐光启,科学家,数学家,崇祯皇帝,天文学家

    @嘉定的小伙伴们,你喜欢看历史题材的话剧吗?昨天(4月2日)晚上,嘉定区公益文化周项目第4场《大明崇祯五年》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在这部话剧中,徐光启和崇祯皇帝身着西装,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生命。这是一个关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故事。大明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

  • 七夕会美食 | 徐光启“尝”野菜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荠菜,明朝,火器,徐光启,野菜谱,七夕会,科学家,救荒本草,农政全书,天文学家

    约莫廿年前,我从旧书网上买了本《上海的野生植物》,这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介绍上海常见的可食用野菜竟达27种之多,除了人们常吃的荠菜、马兰等外,还有鹅儿肠、鼠麴草等。也有的野菜实在不敢轻易认可,如扁蓄,这是一种茎枝很硬的野草,书上说它的嫩茎叶可食用,还可“晒干供冬用”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