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是晚明时期的一名重臣,其文武双全、忠心耿耿、心怀天下,赢得无数百姓的爱戴,同时获得诸多下属的尊敬,在他手上,几乎没有败仗,就算是那些刺头下属,只要到了他手上,依旧会变得十分听话。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以至于很多百姓在得知卢象升去世的消息后,都十分震惊,甚至很多人为此愤怒,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如此震惊和愤怒呢?
文武双全的卢象升
卢象升出生于1600年,从小就饱读诗书,因此后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从此进入官场拼搏,与很多文人不同的是,卢象升不仅满腹经纶,还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可以说卢象升是那个年代文武双全的典型代表人物。
科举中进士之后,卢象升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升职为大名知府、大名道等职务,也就是在大名任职期间,卢象升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对于一个文官而言,大多数人只会玩政治手腕,却很少有军事才能,可卢象升却完全不一样。
卢象升对政治手腕并没有多少兴趣,反而对为民除害以及军事方面充满兴趣,他在大名任职期间,不仅在赋税方面给了百姓很多优惠,而且在政治以及军事方面都颇有建树,他不仅稳定了大名的政治局面,还带兵与当地的流寇斗争,打得那些流寇听到卢象升的名字就落荒而逃。
在与流寇斗争的过程中,卢象升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对卢象升的印象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能够保全百姓安危,并且让百姓确实感受到优惠的官员少之又少,卢象升的出现给了百姓诸多希望,大家对卢象升的敬佩之情逐渐增加。
为何卢象升能够在明末那种混乱的历史背景下,还发展出一支铁血军队呢?实际上这一切和卢象升的胸怀息息相关,很多将领喜欢对不听话的下属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比如直接斩首之类的,这种手段从短期而言,确实很利于威慑他人,但是从长期而言,则不利于获得军心。
卢象升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对待刺头下属时,他没有采取最无奈的斩杀策略,而是采用宽容的处理方式,给士兵一个机会,随后自己以身作则感化士兵。靠着卢象升自己的带头作用,很多一开始对其不服气的士兵,后来都对他马首是瞻,这就是一个领导的真正人格魅力,拥有这样的领导,是士兵们的福气,靠着卢象升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多的优秀士兵投入到卢象升麾下,大大增加了卢象升队伍的战斗力。
明明自己就文武双全,现在还有那么多对自己马首是瞻的下属,因此卢象升的军队在战场上可谓是所向披靡,不管遇到流寇还是清军,卢象升都能够做到战无不胜,他的名声以及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随着战功以及政治功劳不断提升,甚至百姓都将其视之为救世主。
当然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会成为他的致命点,比如卢象升也是如此,在明朝阉党以及东林党明争暗斗之际,卢象升依旧保持自己的性格,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一针见血的评价,这种评价给卢象升带来诸多麻烦。
卢象升认为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应该随便参与或者影响军事活动,因为用外行指导内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让内行束手束脚,在战场上无法施展手脚;此外,卢象升还不愿意参与党派斗争,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卢象升都不愿意站队,他始终坚持自我,不愿意同流合污。
卢象升这种敢做敢说的性格,在一些有志之士看来,确实相当可圈可点,而且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朝廷内存在的问题,确实也是相当优秀的,要是遇到一个好的时代以及一个好的君主,卢象升必然会创造奇迹。
奈何卢象升不仅没有处于一个好的时代,还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君主,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可谓是中国古代皇帝失败的典型人物之一,其虽有满腔抱负,但是多疑、能力差的特点,促使他不仅无法力挽狂澜改变明朝走向,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很多像卢象升这样的优秀将领,就是死于崇祯的多疑以及犹豫之中。
卢象升之死
崇祯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他在杀了魏忠贤之后,就始终担心有人会再次成为魏忠贤,所以崇祯皇帝不愿意轻易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一个将领优秀一些,崇祯就会开始对其产生怀疑,不管袁崇焕还是卢象升,最终都因崇祯的怀疑而间接致死。
为何说是间接致死呢?主要是因为崇祯的怀疑,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而就是这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不断阻碍,才促使卢象升在战场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最终落得一个战死的悲壮结局。
我们可以结合卢象升战死的整个过程,来详细分析一下他战死的真实原因。前边就说了,卢象升因为不愿意和东林党以及阉党同流合污,所以得罪了很多当时掌权的重要人物,比如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就是代表人物。
本身崇祯就多疑,再加上杨嗣昌、高起潜等人的不断怂恿,崇祯居然产生了议和的想法,这种想法直接导致后期的战事吃紧,杨嗣昌等人得到了崇祯的支持,卢象升自然很难从朝廷调兵遣将了。
崇祯给了卢象升艰巨的任务,又不给他充足的士兵以及军饷,在这样的情况下,卢象升想要取得胜利,简直难于上青天,不过卢象升依旧靠着自己的能力取得很多胜利,一直到自己弹尽粮绝之际,卢象升都没有放弃对朝廷的忠诚。
很多人劝诫卢象升暂时不要出战,靠着他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只要他活下来,必然可以召集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其中,奈何崇祯的命令已经下达,杨嗣昌等人不断催促卢象升,他认为军令不可违抗,就带着仅有的下属拼死一战,最终战死沙场。
实际上卢象升当时也看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卢象升早已对崇祯以及大明朝都没有了信心,战死沙场,也许是这位猛将最后的体面了。比较悲哀的是,卢象升去世后,杨嗣昌等人还要不断阻挠他人为卢象升办理后事,甚至两人想要栽赃陷害卢象升,以此毁坏卢象升的形象。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百姓实在忍不住了,因此不仅对卢象升的去世表示震惊,同时对朝廷的行为感到愤怒,明朝的灭亡,到这个时候已经十分明显了,早已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轻易扭转局面了。
结语
杨嗣昌死后,卢象升终于得到朝廷的认可,被追赠太子少师以及兵部尚书的头衔,百年之后,就连曾经的敌人都对卢象升表达了敬佩之情,乾隆皇帝下诏表彰卢象升,赐他谥号“忠肃”,这个让敌人都尊敬的人,至此终于再次得到世人的敬佩,他的传奇故事,也终将流传千古!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