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凌河之战:浅析祖大寿的投降敲响了大明覆灭的丧钟

大凌河之战:浅析祖大寿的投降敲响了大明覆灭的丧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万物解读 访问量:4617 更新时间:2024/1/15 4:46:47

辽东镇是明朝的九大边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和控制女真。明朝在辽东囤积重兵,开垦农田,作为京师的重要屏障,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在辽东,先后出现过三大军事集团:李成梁部、毛文龙部和祖大寿部。李成梁部镇守辽东三十年,随着明王朝的衰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毛文龙部被袁崇焕诱杀。祖大寿部逐渐成长为辽东最后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正式和明朝宣战。双方发生多次战役,明朝可以说是一直在打败仗,辽河以东全部失守,防线就收缩到辽河以西。辽西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就是宁远和和锦州,祖大寿守锦州、吴三桂守宁远,史称“宁锦防线”。宁锦防线是明朝最后的军事要塞,是保卫京师的重中之重。

大明失去辽东的前世今生

从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辽东本土的军官损失惨重,九边精兵伤亡无几。熊廷弼开始收到重用,负责辽东战事,各地募兵,明朝廷拨白银500万两作为“辽饷”。这一个历史时期,并没有地方军阀的出现,以“政府军”为班底的朝廷部队为戍边的主要队伍构成。

到天朝,熊廷弼下台,袁应泰坐镇辽东,辽东最大的两个军镇辽阳、沈阳相继失守,贺世贤、尤世功、童仲揆等一批优秀军官战死,戚家军绝迹,不复存在。接着,昏聩的朝廷又派了王化贞主理辽东,辽东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大将罗一贯、祁秉忠等战死,朝廷在辽东最后的一点力量都损失了。这个时期,造成辽东局势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朝廷连出昏招,派了不懂军事的“主帅”,不懂战事胡乱指挥,局势越来越差。

从天启二年开始,明朝撤军到辽西,明朝廷启用孙承宗,孙承宗制订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基本政策,这个政策以后史发展的进程看,是很值得商榷的,几乎是弊大于利的。接着,明朝定下了和后金打拉锯战拼国力的基本方针,不得不说,此时的后金对明朝还是束手无策的,一是后金攻城能力不行,擅长野战,二是后金的排外民族思想,在军事和招降上都没有进展。但这个时期,辽东地区已经没有“政府军”,地方军阀开始掌控了一切。朝廷虽然看到形势好转,但也有点“养寇自重”的感觉。

经略宁锦:毛文龙军事集团和祖大寿军事集团等地方军阀的起步

前面已经分析过地方军阀的崛起,天启朝,出现了两大军阀集团,可以说实力不容小觑:

毛文龙部,浮海克镇江,在后金背后神奇般的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毛文龙部以毛文龙为核心,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能征善战的部属。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军阀,朝中缺乏基本的靠山。所以,这支部队到底是听中央的号令还是听毛帅的,谁也说不准。

祖大寿部,祖大寿、祖宽、曹文昭、吴三桂等形成一个军事集团,这些人出自传统军事世家,在辽西的主要军事要道扼守。且祖大寿部出自行伍,和朝中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在朝中军方有支持度。

天启末年到崇祯元年,辽东形势一直在好转。朝廷开始打起来小算盘,尤其是袁崇焕督师辽东后,辽东的军事集团经常因为欠军饷哗变,也逐渐构成可能的威胁,其次朝廷发往辽东的军饷确实不足以支持两个军阀集团。朝廷在两大军阀集团中间其实是做了选择,选择了出身更靠近朝廷的祖大寿部,而选择牺牲完全不受控制的毛文龙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表面上看是擅自行为,实际上是朝廷对毛文龙部逐渐做大,不受朝廷管辖的担心。当然明朝廷的腐败和文人集团的鼠目寸光也是另一方面原因,外敌未除就忙着内内讧。毛文龙军事集团突然倒塌。崇祯六年前后,剩余的毛文龙部尚可喜等投降后金。

当时,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的理由之一:

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

在这种背景下,祖大寿军事集团就成了崇祯在辽东唯一的仰仗。这也就是袁崇焕为什么和祖大寿关系一直非常好,后来袁崇焕死,祖大寿部还不顾后果哗变,这是后话。明朝廷原本的想法是削弱本地军阀力量(文官集团的伎俩),对祖大寿部寄予厚望。但祖大寿部在正式开始起步后,也逐渐本地军阀化,同时待价而沽,和后金也有点眉来眼去,逐渐更难控制。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下狱,祖大寿部发生哗变,替代袁崇焕的孙承宗出面安抚祖大寿,次年,祖大寿部收复河北永平等四城,因功晋太子太保。大凌河战役后,率众1万余人出降,杀朝廷一品大员何可纲,朝廷很多人参奏他,虽然后来他用计谋逃脱回锦州,但家属多人依然滞留后金,他作为朝廷名义的地方守将,有家属在敌国做人质,而且被优待,和后金皇太极等也有书信往来。生性多疑、首辅换得跟走马灯似的崇祯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寿为少傅左都督。可以看出,明朝廷已经不能按照正常的律法来左右祖大寿的行为,而是用尽各种手段来拉拢他,这个时候他已经是经略一地的第三方军阀,而不是朝廷的边关守将了。但是,此时,祖大寿的主要家族势力还在明廷版图内,他尽心尽力维护的明朝疆域,也就是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二者并不矛盾,袁崇焕的凄惨下场,大凌河战役后,他的家族开始逐步陷落在后金手里,祖大寿部的天平开始逐渐倾斜了。

大凌河战役:大明覆灭的丧钟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明政府衰败不可阻挡,辽东全面失守,仅剩辽西走廊作为最后的军事防御基地,同时,袁崇焕被杀,军心涣散,孙承宗开始坐镇辽东,但受崇祯和文官体系掣肘。

正月,祖大寿受孙承宗命令重铸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征调大军围困祖大寿部于大凌河。城内粮草不够,孙承宗又远离战场,匆忙间组织了4次救援。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援军4万人被皇太极设伏,几乎全军覆没。这里要重点强调下:孙承宗在本次战役的前期,作为地方主帅,最高行政长官,对战局判断迟缓,致使祖大寿部陷落无法救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在前些年特别火的《明朝那些事》中却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了。

皇太极对大凌河城采取了围攻的战术,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丈多高的墙,左右扎营45处,完全杜绝了大凌河和外界的联系。祖大寿组织部队反击,督军交战十余次,突围不成功。明军的4万援军又被击败,主将张春等33元将官被俘,明军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皇太极共写23封劝降书,希望祖大寿投降,祖大寿并未进行回复。明军坚守3个月,城中粮草断绝,出现了杀马吃人的惨剧,城无法再守。祖大寿自知报国无门,率众1万余人投降,其中将军何可纲誓死不降,为保证投降事宜的顺利进行,祖大寿杀死了一品大员何可纲,并约定不能屠杀城中百姓,正式投降,大凌河战役结束。

《清史稿》: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
结语

大凌河战役,是军阀势力对后金集团低头的开始,这次战役共俘获明军将领七十余人,很多都是高级将领,皇太极一律重用这些将领。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得到了深远的影响,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归降开启了明末军阀导向后金的篇章:

1、大凌河战役之前,由于辽人治辽政策的确定,地方军阀开始纷纷崛起,逐渐不受中央控制。

2、辽东辽西的战争趋势,也从最初的政府军转为了地方军阀对抗后金的形势。

3、祖大寿部坚守城池不投降,原因之一是后金有永平屠城这样的劣迹,大凌河之后,皇太极约束军纪,并命令官员学习汉家典籍,善待降将,这对明朝的统治更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大凌河之战后,军阀集团对明朝、后金有了重新的认识,开始待价而沽,或战或降的考虑不以所谓家国为先,开始以家族利益为先,互相牵动,大明的丧钟就开始敲响了。

更多文章

  • 祖大寿的墓地为何在加拿大?加拿大官方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到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祖大寿,墓地,陵墓,加拿大,威廉,古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也是对于民族气节细致入微的刻画,有一个民族若无气节,那么这个民族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盗墓贼”是世人对于盗掘别人家的祖坟的一种“职业”的称呼。在中国,盗挖别人的坟墓是一种缺德的做法。由于文化的差异,外

  • 大凌河之殇,明军的无能,祖大寿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祖大寿,大凌河,明军,八旗军,皇太极,孙承宗

    崇祯四年,大明帝国已内忧外患,后金实际领导者已经变成皇太极。他急于巩固汗权,于是策划了大凌河之战,此战一举奠定了辽东战局。大明朝辽东官军精锐一战尽墨,战役中皇太极将围点打援,和谈,攻坚战的战术精髓玩弄得淋漓尽致,在努尔哈赤临终前政治上做出了几大贝勒轮流执政的部署,皇太极凭借千里奔袭的战功,在实力上已

  • 明朝大将祖大寿曾经拼死抵抗,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祖大寿,袁崇焕,吴三桂,皇太极,崇祯

    1918年,一个英国皮货商将一座重达150吨的古墓从中国盗取出来,运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就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这座墓成为加拿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仰慕中国文化,他出了一大笔钱,请皮货商克罗夫茨到中国弄一座完整的古墓回来。克罗夫茨来到中国后,研究了一番,将目光转到了北京永泰

  • 祖大寿投降清朝,最初有些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清军,袁崇焕,清朝

    在晚明降将里面,祖大寿的知名度比起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其实差远了。不过,祖大寿和吴三桂渊源很深——因为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吴三桂后来投降清朝,却也并不是祖大寿的功劳。祖大寿当初投降清朝,其实多少也有一些被迫的意思——当时崇祯杀了袁崇焕,作为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内心深处对崇祯朝廷,已经有了

  •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祖大寿,辽东,袁崇焕,皇太极,吴三桂,洪承畴,明朝,清史稿,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清朝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洪承畴,祖大寿,皇太极,明军,清军,吴三桂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巩固了政权,解决了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然后,他开始把目光盯在山海关上。崇德五年(1640年),为了彻

  • 祖大寿十年间两度投降皇太极,心中也有挣扎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吴三桂,袁崇焕,崇祯

    在袁崇焕被宣布罪名后出走,崇祯皇帝设法劝其回头。皇太极大展人才招降术,使其被迫投降,期间又曾背叛了与皇太极的“降约”,两朝均未讨好。在其身后,对其评价非常低,《明史》无传,《清史稿》将其列为“贰臣传“。他就是明末辽东汉军中的宿将祖大寿。作为袁崇焕心腹爱将,目睹他的大帅被逮捕的情景,非常惊讶,以至“战

  • 明末名将祖大寿的墓是不是在加拿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崇祯,孔有德,吴三桂

    有人说祖大寿是汉奸是不恰当的。何谓汉奸?汉奸,当然属汉族的败类。这败类的性质败坏在哪儿呢?清无名氏 《汉奸辨》下的定义是:“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即汉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祖大寿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是在尽了自己最后一分力的情况下才降清的。说起来,

  •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努尔哈赤,吴三桂,崇祯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在明朝时,祖大寿从基层游击军士干起,凭着多年摸打滚爬赢得的战功,屡获升迁,后驻守宁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宁远,祖大寿还之以炮火,结果,努尔哈赤被炸城重伤,退回大本营后

  • 祖大寿与祖家将的组成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祖大寿,祖家将,孙承宗,袁崇焕,宁远,康熙

    祖大寿这个人是明末辽东将领中极富争议的一个人。说他是忠臣的也有,投降了清廷是不得已,然后又回到明朝这边;说他是奸臣、二臣的也不少。杀何可纲,不战而降,吃平民...等等问题。那么这样的人又是怎样起来的呢?据《宁远卫选簿》,祖大寿到了二十五岁,继承其父祖承训的卫所武官之宁远指挥佥事一职。“辽事”爆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