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1/2 11:18:41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

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

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

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得比较滋润的一方诸侯。

祖家自从明朝宣德时期迁移到辽东之后,至明末,已经成为辽东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任何藩臣经略辽东,都离不开包括祖家在内的辽东望族的支持。

特别是后金崛起后,辽东的稳定对于明朝来说更加重要,熟知辽东形势,且能帮助维护辽东稳定的祖家,也被各路封疆大吏所看重。

因此,祖大寿从军后,陆续被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看重和提拔。

在不到八年时间里,至袁崇焕督师蓟、辽时,祖大寿已经从初从军时担任的游击将军,升至辽东前锋总兵,并获得了锦州的防御权。

锦州在明清之间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明朝守住锦州,就保住了辽西走廊,清朝要向明朝发起进攻,就只能绕道蒙古。

只要锦州在明朝手中,清朝即使能绕道进军关内,也只能打完就走,不能长期驻扎关内,锦州可以说是清朝觊觎明朝江山,以及明朝能抗住清朝打击的关键门户。

也因为锦州的重要性,祖大寿在明、清之间,成为了双方都要拉拢和安抚的重要人士,即使他对明朝听调不听宣,对清朝有过反叛行为。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率军进京勤王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狱问罪。

当时,跟随袁崇焕来到关内的祖大寿闻听此事后,害怕受到牵连,马上带着部队逃出关,并拒绝了崇祯要他回军的诏书。

后来,还是关在狱中的袁崇焕给他写信,他才勉强回师关内,配合孙承宗赶走入寇的后金军队。

战事结束之后,祖大寿回到锦州,开始了对明朝听调不听宣的生涯,他不但不敢单独离开军营,还多次拒绝了崇祯皇帝要他入京的宣召。

而明朝因为投鼠忌器,担心祖大寿献出锦州给清朝,不得不捏着鼻子默认,敢对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的崇祯,也只能不断地给祖大寿升官,防止他倒向清朝。

特别是在明知祖大寿很有可能靠不住的情况下,明朝还不得不在财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继续给他提供军饷、粮草、物资等等。

至于清朝(后金)的皇太极,更是对祖大寿极尽拉拢和收买。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复大凌河城,被得知消息的皇太极派兵包围在城中,坚守三个月后,城中粮绝。

祖大寿经过跟皇太极的谈判,决定献城投降,这次祖大寿的投降,后来在历史上颇多争议。

好的方面是,他在这次投降后,利用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又跑回锦州,继续高举明朝的大旗,坏的方面是,他在这次投降过程中,悍然杀死了坚决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时任宁远总兵)。

投降后的祖大寿受到了皇太极的隆重欢迎,皇太极甚至为他宣誓,《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上率诸贝勒誓曰:“明朝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今以大凌河城降。凡此将吏兵民罔或诛夷,将吏兵民亦罔或诈。有违此盟,天必谴之!”

但祖大寿以帮助皇太极诈取锦州为由,回到锦州,然后马上关闭城门,背叛了皇太极。

之后,明朝辽东巡抚弹劾祖大寿献大凌河城投降,可崇祯并不敢激怒或捉拿祖大寿,反而给他加左都督衔,让他直领锦州的防御。

在我看来,这次祖大寿先叛明,再叛后金,前者是为了保命,后者是当时的祖大寿或许还不太看好后金。

毕竟,当时的后金还是个穷小子,祖大寿即使真带着家族投降,也落不了什么好处,除了名位之外,几乎一无所得。

而回到明朝,挟锦州的战略地位,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明朝收获军饷、粮食、物资,这些东西,是皇太极暂时给不了的。

在皇太极那边,祖大寿虽然叛逃,还带回去了一堆子、侄辈到锦州,却留下了一个儿子祖泽洪,一个侄子祖泽润,一个养子祖可法,还有一堆旧部,继续为皇太极效力。

这些留在皇太极身边的祖家人及其旧部,在后来清朝正式建立后,都成为被皇太极重用的高官,《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又明年,改元崇德,行封赏,授泽润三等昂邦章京,泽洪、可法一等梅勒章京,予世袭敕书。设都察院、六部,满、汉、蒙古各置承政(相当于六部尚书)。汉承政皆授诸降将:可法、张存仁都察院,泽洪吏部,韩大勋户部,姜新礼部,泽润兵部,李云刑部,裴国珍工部。

皇太极成立清朝后,首任都察院和六部的汉官主官,全是祖大寿的子侄和旧部。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皇太极寄望继续拉拢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外,或许也有祖大寿刻意开始两面下注的可能。

这些情况,相信明朝不至于耳聋眼瞎到什么都不知道,但也只能当做没看见,没办法,扼守辽西走廊门户的锦州太重要。

祖大寿的左右逢源,到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时的“松山之战”后,才算告终。

当时,先是洪承畴率领的明军大败,洪承畴逃到松山城,坚守半年后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清朝,锦州成为外无援兵的孤城。

祖大寿不得已,在粮绝后,再次投降清朝,这次投降后,皇太极可不会再放虎归山了,没了锦州作为筹码的祖大寿,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为清朝效力。

不过,皇太极虽然还是善待祖大寿,还给予他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可并没有真让他带兵。

且善待他的用意,主要是为了招揽“松山之战”兵败后,退守宁远的,祖大寿名义上的外甥吴三桂(祖大寿的妹妹是吴三桂之父吴襄的正妻,但吴三桂并非祖氏所出)。《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大寿隶正黄旗,命仍为总兵,上遇之厚,赐赉优渥。(张)存仁上言:“大寿悔盟负约,势穷来归。即欲生之,待以不杀足矣,勿宜复任使。”降将顾用极且谓其反覆,虑蹈大凌河故辙。上方欲宠大寿讽明诸边将,使大寿书招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三桂,大寿甥也,答书不从。大寿因疏请发兵取中后所,收三桂家族。

至此,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十多年的祖大寿,正式成为清朝的臣子。

祖大寿本人在清朝入关期间,没有多少建树,但他的子侄辈,却都为清朝入关立下过汗马功劳,多人官至总兵、乃至一省总督之职,在清初,也算是功勋家族了。

到乾隆皇帝做《贰臣传》时,祖大寿和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一起,光荣地进入其中,被编入甲卷,终究还是为世人所不齿。

参考文献:《清史稿》

备注:本文所选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文章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洪承畴,祖大寿,皇太极,明军,清军,吴三桂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巩固了政权,解决了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然后,他开始把目光盯在山海关上。崇德五年(1640年),为了彻

  • 祖大寿十年间两度投降皇太极,心中也有挣扎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吴三桂,袁崇焕,崇祯

    在袁崇焕被宣布罪名后出走,崇祯皇帝设法劝其回头。皇太极大展人才招降术,使其被迫投降,期间又曾背叛了与皇太极的“降约”,两朝均未讨好。在其身后,对其评价非常低,《明史》无传,《清史稿》将其列为“贰臣传“。他就是明末辽东汉军中的宿将祖大寿。作为袁崇焕心腹爱将,目睹他的大帅被逮捕的情景,非常惊讶,以至“战

  • 明末名将祖大寿的墓是不是在加拿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崇祯,孔有德,吴三桂

    有人说祖大寿是汉奸是不恰当的。何谓汉奸?汉奸,当然属汉族的败类。这败类的性质败坏在哪儿呢?清无名氏 《汉奸辨》下的定义是:“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即汉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祖大寿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是在尽了自己最后一分力的情况下才降清的。说起来,

  •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努尔哈赤,吴三桂,崇祯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在明朝时,祖大寿从基层游击军士干起,凭着多年摸打滚爬赢得的战功,屡获升迁,后驻守宁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宁远,祖大寿还之以炮火,结果,努尔哈赤被炸城重伤,退回大本营后

  • 祖大寿与祖家将的组成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祖大寿,祖家将,孙承宗,袁崇焕,宁远,康熙

    祖大寿这个人是明末辽东将领中极富争议的一个人。说他是忠臣的也有,投降了清廷是不得已,然后又回到明朝这边;说他是奸臣、二臣的也不少。杀何可纲,不战而降,吃平民...等等问题。那么这样的人又是怎样起来的呢?据《宁远卫选簿》,祖大寿到了二十五岁,继承其父祖承训的卫所武官之宁远指挥佥事一职。“辽事”爆发后,

  • 祖大寿好不容易投降,皇太极却不重用他,当初又为何招降他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后金,崇祯,明朝,清朝,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小说家

    明朝崇祯时期,在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战斗时,逐渐处于下风的原因,除了崇祯杀了袁崇焕,自断臂膀的行为外,还与明朝将领,纷纷降清有关系。在这些投降的将领中,有一位就是祖大寿。皇太极为了劝降祖大寿,费了很多功夫,可是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却不重用他。这就很奇怪了,既然皇太极费尽心思拉拢他,为何又不重用他呢?

  • 祖大寿只是投降了清朝,他的墓地,为什么却在遥远的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吕肥肥来搞笑标签: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崇祯,明军

    祖大寿的陵墓竟然在遥远的加拿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咱们先来看看祖大寿这个人,这个被称为“最不像汉奸的汉奸”。祖大寿是明末勇将,他出身于宁远望族,其祖上历代为明朝武将。到他的父亲祖承训时,战功赫赫,后因抵御蒙古骑兵立有大功,被提拔为辽东副总兵。虎父无犬子,祖大寿长大后,也投身军旅,21岁

  • 吴三桂的舅舅,一代传奇人物祖大寿,他的墓为何出现在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吴三桂,祖大寿,袁崇焕,皇太极,努尔哈赤,清军

    2014年4月份的一天,央视4台《国宝档案》播出了一期非常耐人寻味的节目,这期节目讲述的就是祖大寿及其他的坟墓为什么保存在加拿大的故事。在回答这道问题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大寿。一、祖大寿是何许人也?在他身上有这样几个标签。1.吴三桂的舅舅。2.世代为辽东望族。3.祖氏三兄弟皆为辽东将领。4.协助

  • 祖大寿炮杀努尔哈赤二次降清,葬于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努尔哈赤,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崇祯,吴三桂

    祖大寿是明末清初的一个传奇人物。说他传奇,一是因为他战功显赫,名噪一时;二是因为他利用炮火,干掉了满清老祖努尔哈赤;三是因为他在降清问题上出尔反尔,前后两次投降;四是他虽然降清,但鲜有汉奸的骂名;五是因为他死在北京,葬于北京,其坟墓却被搬到了加拿大。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

  • 同样投降清朝,为何祖大寿骂名很少?他的坟墓又为何在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清军,清朝,明朝,祖大寿,吴三桂,袁崇焕,洪承畴,皇太极,加拿大,小说家

    明末清初,民族危亡之际,为了抵御清军入寇,诞生了一大批爱国将领,如卢象升、孙承宗等人。但是,犹如阴阳两面,汉奸这个“职业”从古至今从未断绝,明末时期的民族败类自然也毫不意外的层出不穷。当时,有一批明朝将领投敌卖国,打开山海关大门,迎清兵入关,最终导致中原沦陷的吴三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