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将祖大寿曾经拼死抵抗,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明朝大将祖大寿曾经拼死抵抗,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2634 更新时间:2024/1/18 5:40:05

1918年,一个英国皮货商将一座重达150吨的古墓从中国盗取出来,运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就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这座墓成为加拿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仰慕中国文化,他出了一大笔钱,请皮货商克罗夫茨到中国弄一座完整的古墓回来。克罗夫茨来到中国后,研究了一番,将目光转到了北京永泰庄的明朝大将祖大寿的墓地。他的墓地比较完整,石桌,石坊,石人,石虎,坟丘, 神道,一应俱全。克罗夫茨找到祖大寿的后人,给了他一笔钱,让他以修缮祖宗陵墓为名,将墓地拆掉。随后,克罗夫茨拿出一笔钱,摆平了官府,正大光明地开始盗墓。祖大寿的墓地被拆开后,打包成几百个箱子,从天津塘沽装船运往加拿大。墓地到了加拿大后,再拼装恢复原样,于是祖大寿的陵墓就迁到了异国他乡。

祖大寿在中国的最后一些痕迹就这样被彻底擦去,可是,他在明末那些轰轰烈烈、却又充满争议的行为却留在了史书上。01 祖大寿首次被迫投降满清祖大寿的一生,将“生不逢时”、“无可奈何”这两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本是出身名门,从小受到正统教育,有着根深蒂固“忠君报国”的思想。如果是太平盛世,沙场征战,开疆拓土,该是何等的恣意和潇洒!可惜正逢乱世,大厦将倾,无论多么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守卫江山安宁。都不知道这头颅该为谁抛,这热血该为谁洒。祖大寿一心效忠明思宗崇祯,带兵镇守辽东。1627年,满清皇太极亲自率军围困锦州,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祖大寿在上司袁崇焕的带领下,与清军顽强作战。最后清军损伤无数,被迫撤军,史称此次战役为“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之后,皇太极十分看重祖大寿,决意好好拉拢他。于是,他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许以高官厚禄,力劝祖大寿归降满清。祖大寿无情地拒绝了皇太极,可是皇太极并没有气馁,依旧想尽办法拉拢祖大寿。与此同时,皇太极借道蒙古,直逼都城北京。袁崇焕调转大军回援北京,在北京城门外和皇太极展开激战,大败皇太极。可是,袁崇焕大军也损伤惨重,需要找个地方休养生息。于是,他向崇祯帝提出想进入北京休整一下,没想到竟然被崇祯无情拒绝了。当时崇祯四面楚歌,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的行事。他怀疑袁崇焕故意将皇太极引到北京城下,以此作为要挟,找他要更多的兵力。而袁崇焕拥兵自重后,将对大明江山造成巨大威胁。崇祯的猜忌怀疑让袁崇焕心凉了半截,也让军队的士气大为衰落。

皇太极趁机买通一些明朝官员,在崇祯面前弹劾袁崇焕,说他跟皇太极早就有勾结。崇祯大怒,将袁崇焕诱骗入京后,决定将他凌迟处决。听到这个消息的祖大寿愿意以自己一家人的性命担保袁崇焕,可是崇祯毫不理会。袁崇焕的死甚为凄惨,全身被割为一片片,愚昧的老百姓居然争相购买他的肉,这样惨烈的场面令人唏嘘不已。此时祖大寿的处境非常痛苦,崇祯对待袁崇焕的态度令祖大寿不免兔死狐悲,传统的教育又不允许他倒戈投降满清。祖大寿走投无路,最后决定死守辽东,能拖一天是一天。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将祖大寿的军队紧紧包围了起来。

祖大寿多次试探突围,都被清军击败,他只能坐等救兵。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皇太极利用各种手段劝降祖大寿,都被祖大寿拒绝。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眼见老百姓都被充作军粮吃光,接下来,兵士之间就会自相残杀。祖大寿等不到救兵,被逼无奈,只好大开城门,率众投降。皇太极率领众大臣隆重迎接祖大寿,双方登坛发誓祭天,承诺彼此忠诚。可是,皇太极没有料到的是,祖大寿并非真心投降,这只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

02 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满清投降后的祖大寿对皇太极说,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在锦州城,趁自己已经投降的消息还没有传出去,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一听大喜,锦州城防守严密,强攻恐怕会损伤很多。祖大寿里应外合的主意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攻下锦州,于是,他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出乎皇太极意料的是,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崇祯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不想重蹈袁崇焕覆辙,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皇太极三番五次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以前的约定,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搪塞,并不理会皇太极,并且多次与清兵激战,击杀多名清军将领。皇太极派兵轮番攻锦州,并切断锦州城的粮食供应通道。

锦州城被攻打包围了一年多,外无支援,粮食供给断绝。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大凌河之战的场景重新再现,结果也差不多。祖大寿大开城门,第二次投降满清。在夹缝中生存的祖大寿,怎样选择都是错误的。崇祯忌惮他,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他亲近不得,只能远离;投降皇太极又不符合从小深刻在骨子里的忠臣思想;自己率领兵将坚守一方,却有没有实力能够在乱世中支撑下去。两害相权取其轻,祖大寿如果不想以死明志,只能选择投降。皇太极并未责备祖大寿曾经的出尔反尔,而是亲自走下宝座,扶起跪倒在地的祖大寿。并安慰他说,很理解他的处境,因此不会杀他,只要他以后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就可以了。

皇太极欣赏祖大寿的才能,但这并非是他一再接纳祖大寿的原因。他之所以能够原谅祖大寿的背叛,是因为祖大寿还有利用价值。明朝军事重镇宁远的总兵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他统率关外的明军,皇太极希望能够通过祖大寿这层关系劝降吴三桂;皇太极如此对待祖大寿,也是为了让其他明军将领能够看到自己的仁慈,以此来打消那些动摇不定的明军将领的顾虑,有什么比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呢?祖大寿的两个儿子祖润泽和祖可法在大凌河之战中就已经归降满清,并得到重用,皇太极此举也是显示自己的怀柔之道。第二次归降后,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可是,祖大寿从此后并没有多大作为,慢慢消失在明末清初的政局中。

03 为何祖大寿销声匿迹?祖大寿投降后,并未被世人唾弃,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同情。这种两难的局面,任何人在其中都很难抉择。更何况祖大寿已经竭尽所能维护大明王朝,与满清军队也进行了殊死搏斗。唯一让人诟病的是,祖大寿没有以死报国。不过,留恋生命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不过,祖大寿自己心里的那一关应该很难度过,现实情况和曾经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即使被迫做出了当时看来最好的选择,却也很难完全接纳后来的自己。因此,淡出政坛来隐藏内心深处那不可捉摸的愧疚情绪,是祖大寿选择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皇太极招降祖大寿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祖大寿能够劝降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可是,祖大寿给吴三桂接连送去劝降信后,都被吴三桂坚决拒绝了。直到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前宣布正式投降,这与祖大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此后,皇太极就再未让祖大寿担任要职,这也有几点原因:祖大寿第一次投降后又反悔,失去了皇太极的信任;祖大寿投降的时候,已经63岁,年事已高。不适合长途跋涉,满清以进攻为主,无论是军事经验,还是个人精力,祖大寿恐怕都是难以达到要求了;形势突变,祖大寿本人的谋略价值下降。从祖辈开始,祖大寿就一直在辽东地区效力。当明清角力的战场在辽东的时候,祖大寿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满清迅速入关后,不熟悉农民军,也不熟悉关内明朝官员,更不了解关内山川地势的祖大寿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无论从祖大寿本人来说,还是从皇太极的角度来说,祖大寿已经不适合在满清政府承担要职。不过,祖大寿的儿子祖润泽、祖可法和外甥吴三桂等人都得到了清廷的重用,不遗余力地为满清效力。

识时务者为俊杰,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止,大明王朝的崩塌是必然趋势。有识之士效力于满清也实属顺势而为。04 结束语1656年,77岁的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而他的陵寝在200多年后被运送到地球的另一边,尸骨远离故土,祖大寿生前无可奈何,死后也身不由己。祖大寿的所作所为一直充满争议,他是明朝的背叛者,还是忠心之臣?他是满清的抵抗者,还是帮凶?在复杂的历史局势下,对于一个人的历史定位也很难明确,只能留给后人来评说。~~~~~~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祖大寿投降清朝,最初有些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清军,袁崇焕,清朝

    在晚明降将里面,祖大寿的知名度比起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其实差远了。不过,祖大寿和吴三桂渊源很深——因为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吴三桂后来投降清朝,却也并不是祖大寿的功劳。祖大寿当初投降清朝,其实多少也有一些被迫的意思——当时崇祯杀了袁崇焕,作为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内心深处对崇祯朝廷,已经有了

  •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祖大寿,辽东,袁崇焕,皇太极,吴三桂,洪承畴,明朝,清史稿,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清朝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洪承畴,祖大寿,皇太极,明军,清军,吴三桂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巩固了政权,解决了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然后,他开始把目光盯在山海关上。崇德五年(1640年),为了彻

  • 祖大寿十年间两度投降皇太极,心中也有挣扎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吴三桂,袁崇焕,崇祯

    在袁崇焕被宣布罪名后出走,崇祯皇帝设法劝其回头。皇太极大展人才招降术,使其被迫投降,期间又曾背叛了与皇太极的“降约”,两朝均未讨好。在其身后,对其评价非常低,《明史》无传,《清史稿》将其列为“贰臣传“。他就是明末辽东汉军中的宿将祖大寿。作为袁崇焕心腹爱将,目睹他的大帅被逮捕的情景,非常惊讶,以至“战

  • 明末名将祖大寿的墓是不是在加拿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祖大寿,皇太极,洪承畴,崇祯,孔有德,吴三桂

    有人说祖大寿是汉奸是不恰当的。何谓汉奸?汉奸,当然属汉族的败类。这败类的性质败坏在哪儿呢?清无名氏 《汉奸辨》下的定义是:“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即汉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祖大寿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是在尽了自己最后一分力的情况下才降清的。说起来,

  •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努尔哈赤,吴三桂,崇祯

    祖大寿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在明朝时,祖大寿从基层游击军士干起,凭着多年摸打滚爬赢得的战功,屡获升迁,后驻守宁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宁远,祖大寿还之以炮火,结果,努尔哈赤被炸城重伤,退回大本营后

  • 祖大寿与祖家将的组成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祖大寿,祖家将,孙承宗,袁崇焕,宁远,康熙

    祖大寿这个人是明末辽东将领中极富争议的一个人。说他是忠臣的也有,投降了清廷是不得已,然后又回到明朝这边;说他是奸臣、二臣的也不少。杀何可纲,不战而降,吃平民...等等问题。那么这样的人又是怎样起来的呢?据《宁远卫选簿》,祖大寿到了二十五岁,继承其父祖承训的卫所武官之宁远指挥佥事一职。“辽事”爆发后,

  • 祖大寿好不容易投降,皇太极却不重用他,当初又为何招降他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后金,崇祯,明朝,清朝,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小说家

    明朝崇祯时期,在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战斗时,逐渐处于下风的原因,除了崇祯杀了袁崇焕,自断臂膀的行为外,还与明朝将领,纷纷降清有关系。在这些投降的将领中,有一位就是祖大寿。皇太极为了劝降祖大寿,费了很多功夫,可是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却不重用他。这就很奇怪了,既然皇太极费尽心思拉拢他,为何又不重用他呢?

  • 祖大寿只是投降了清朝,他的墓地,为什么却在遥远的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吕肥肥来搞笑标签:祖大寿,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崇祯,明军

    祖大寿的陵墓竟然在遥远的加拿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咱们先来看看祖大寿这个人,这个被称为“最不像汉奸的汉奸”。祖大寿是明末勇将,他出身于宁远望族,其祖上历代为明朝武将。到他的父亲祖承训时,战功赫赫,后因抵御蒙古骑兵立有大功,被提拔为辽东副总兵。虎父无犬子,祖大寿长大后,也投身军旅,21岁

  • 吴三桂的舅舅,一代传奇人物祖大寿,他的墓为何出现在加拿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吴三桂,祖大寿,袁崇焕,皇太极,努尔哈赤,清军

    2014年4月份的一天,央视4台《国宝档案》播出了一期非常耐人寻味的节目,这期节目讲述的就是祖大寿及其他的坟墓为什么保存在加拿大的故事。在回答这道问题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大寿。一、祖大寿是何许人也?在他身上有这样几个标签。1.吴三桂的舅舅。2.世代为辽东望族。3.祖氏三兄弟皆为辽东将领。4.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