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年代永远不会缺少英雄好汉与人才,少年英才拥有过人的智慧与计谋,而猛将们则具备过硬的军事能力更是无可替代,一个国家需要无数栋梁之材来让社会发展更加迅速。
不论何时都是先有国后有家,在遥远的封建时代之下古人的生存危机从未断过,不停发生的战乱让百姓们民不聊生,更有甚者还会因此令家人丧命。
这些都是战乱为百姓带来的弊端,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次战役都侧面证明了战争不可取,只不过战争并不能彻底被消灭,有纷争的地方便会有着大大小小的争夺战。
所以这也是为何战争明明害人不浅,却仍然存在于百姓们的生活之中,同时非但不可避免还逐步成为国家立威中一环的原因,因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代表了该国的综合国力。
如果在战争方面次次退让与妥协,哪怕是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起到的效果也绝不会达到预期,只因这个世界本就信奉着弱肉强食的规则,国弱势必会被人欺。
纵观古时候的猛将隋唐时期的尉迟敬德,乃是独特的存在,李世民甚至不惜将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尉迟敬德却选择直言拒绝。
君臣关系 拒绝皇帝
首先虽说尉迟敬德,在听到李世民做主将女儿许配给他之际,年龄已经超出李世民女儿许多了,甚至已经大李世民12岁,不过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古人的思想观念。
圣上的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该如此直白地拒绝,一来会给旁人造成一种自身难免不识好歹的假象,再者若是因此令君臣之间生出嫌隙更加不值当。
君臣关系素来是古代朝廷中的一大难题,如若不是那时候的尉迟敬德足够受帝王宠信,想必就算李世民心血来潮要为女儿与尉迟敬德牵红线,而尉迟敬德却回绝了皇帝的这份好意。
李世民内心中难保不会生出些许不悦情绪,君与臣的情分往往掺杂了很多复杂的东西,单纯的辅佐之功还不足以让臣子获得帝王的赞许,要看臣子与帝王私下里的交情如何。
尉迟敬德与李世民的情分还要从隋炀帝时期说起,彼时的天下还不是姓李,李世民也远不及后面成为九五至尊后的霸气,尉迟敬德的前程也可谓是渺茫。
尉迟敬德对于战机的洞察力十分惊人,可惜隋炀帝时期朝廷不似外界所说那般光明磊落,甚至还可以说是藏污纳垢,如此朝廷自然伤透了无数朝臣们的一颗忠心。
再后来尉迟敬德决定投奔他心中的明主李世民,李世民的种种表现也的确不负尉迟敬德的期望,在尉迟敬德心目中确实才华横溢。
追随李世民多年尉迟敬德的行事作风也与李世民有了几分相似,也正是由于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日月可鉴,才使得李世民心中逐渐放下了对尉迟敬德的多疑。
长久信任 值得投奔
为君者基本上都无法避免多疑这种性格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尉迟敬德凭借无可挑剔的忠诚获得了李世民的长久信任。
直到隋朝覆灭很久之后尉迟敬德曾经为隋炀帝臣子的往事,其实也根本没有成为挑拨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君臣关系的导火索。
从某方面来讲尉迟敬德审时度势的能力堪称出类拔萃,也是在于尉迟敬德本人并不贪心,决定跟随李世民争霸天下便不再瞻前顾后。
即做着李世民信任的角色,背后又观察哪位明主值得投奔,这样的小人行径在尉迟敬德身上全无体现,时间一久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欣赏与认可便越发强烈。
在随着李世民出征期间尉迟敬德也数度救李世民于水火之中,很快原本只是君与臣的关系开始转变为生死之交,尉迟敬德心中敬佩李世民也甘愿为明主奉献生命。
从侧面也更佐证了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不怪一代铁血硬汉尉迟敬德会死心塌地辅佐李世民,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情分在李世民与尉迟敬德愈发亲密。
除去君与臣之外李世民与尉迟敬德还是至交,但令人敬佩的则是尉迟敬德并未因此飘飘然,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臣子应有的本分,将在外君是君而臣是臣。
所谓的私下交情断不能拿到台面上作为与李世民拉近关系的筹码,这点亦是维持住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关系的秘诀。
尉迟敬德纵然从外表上来看不过是个糙汉,他的城府与头脑却引人万分吃惊,清楚为人臣子哪些事情做了无妨,而哪些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举止知晓分寸进退有度。
李世民会那般相信尉迟敬德乃是情理之中,在让人闻之色变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身边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太子李建成看李世民百般不顺眼。
后来竟与李元吉联手试图抹去李世民的存在,李世民的治国才能让人称赞不已,李建成为了能够登上那至尊之位会这么做不足为奇。
李世民并非没有准备尉迟敬德正是他的杀手锏之一,李建成本想着先策反李世民手中的一员猛将尉迟敬德,遗憾的是李建成料错了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诚度。
反倒是让他与李元吉险些栽了个大跟头,李建成心有不甘用奸计陷害尉迟敬德,好在李世民在关键时刻赶到从李渊手中救下了尉迟敬德。
阴差阳错之下也让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后,更加放心地用尉迟敬德这员大将。
从这对君臣的过往中不难看出,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尉迟敬德还能稳坐高位,当年与李世民征战四方的拼命奋斗起了极大作用。
欲让女儿下嫁 得到善终
他要比李世民大了12岁,待到李世民决定让女儿下嫁那年,尉迟敬德家中的糟糠之妻也已经年老。
由此可见李世民不免是因为试探尉迟敬德的忠心才有了这句说辞,当然了这句话中多少还会存有几分真情。
只是真情相比于臣子应对皇帝死忠的态度而言着实微不足道,其中所蕴藏的帝王心术不由得引人深思。
尉迟敬德以男子汉大丈夫不该抛弃糟糠妻的事实一口回绝李世民,实则是避免日后李世民对他生出莫须有的疑心。
在尉迟敬德富有远见的策略之下他得到了善终,这未尝不是尉迟敬德懂得为人臣子之道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