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林则徐,还有现代众人心中的书法宗师田蕴章、田英章,他们的书法都是源自欧楷。其书法境界,面貌也各有不同;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成果跟一代“楷圣”欧阳询没有纸本真迹传世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所熟知的欧阳询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等等都是碑刻,这些刻石虽然精良,人们却无法通过它们“想见其挥运之时”,其具体的用笔已经无从考究了。其实欧阳询并非没有墨迹本作品传世,只是这件作品远在法国,鲜少有人知道。
欧阳询传世的纸本墨迹名为《敦煌遗书》,又名《古文四十六行》,现在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这件作品从中国远渡重洋去到法国,这背后有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这件《敦煌遗书》原来在敦煌藏经洞的黄沙中埋藏了近千年,直到1900年被敦煌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里面藏有唐宋书法珍品5万余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唐代敦煌小楷《道德经》全本,《金刚经》全本都是出自这一个藏经洞。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闻讯赶来,他精挑细选了十大车书法珍品,用500块钱的价格将其买了下来,运回法国。《敦煌遗书》就是其中一件。
这件作品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损毁,但是从其保留下来的字迹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欧楷当然的风神。
学习书法石刻拓本和墨迹本之间存在着天差地别。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当中说“用笔千古不易”,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通过其细微处的墨色变化,“想见其挥运之时”,窥探古人的笔法之妙。笔法也是书法学习中最精微的地方。
许多人怀疑这件作品不是欧阳询真迹。其实在书法领域当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未解之谜。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张旭的《古诗四帖》、苏轼的《西湖诗卷》这些经典之作到底是不是真迹一直存疑,但不论是否是真迹,其艺术造诣都是不置可否的,是否是真迹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敦煌遗书》向我们展现的就是极为精妙且纯正的欧楷风韵。
我们将这件《敦煌遗书》原墨迹本用进口微喷技术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