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天生反骨,曾5次投降又反叛,最终又如何成了农民领袖?

黄巢天生反骨,曾5次投降又反叛,最终又如何成了农民领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737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8:02

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期,是王献之起义的后续。从其第三位上说,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在黄巢起义后不久,各地藩镇割据,硝烟四起,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当然起义的参与者也大多数是饱受剥削欺凌之苦的农民。但黄巢本人却并非出身贫苦,相反,可以说他的家庭远远好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新唐书》里记载: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意思是黄巢的家庭世代贩盐,富有资财。擅长击剑骑射,略曾读过些书,喜爱招养亡命之徒。《资治通鉴》中写道:“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这些都说明黄巢本身绝对不属于农民阶级。

首先,直至今日盐作为生活必须品都受到国家的管控,何况在古代盐制盐效率低,盐又是非常重要的商品,黄巢家族世代卖盐,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可能缺钱。其次,他在那种文盲遍地的年代受到过教育,家里还能养得起“亡命之徒”,是典型的中小商人地主,黄巢本人至少得是个“阔少”,还是有不良爱好那种,放在现在叫“窝藏罪犯”。

而且在那个年代不同工作的阶级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商人地主远远比不上“士大夫”阶级。换句话说,黄巢作为有钱人家的出身,并没有什么政治权力,而从他屡试不第的情况来看,大概也不是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料子。

读书是不能改变命运了,那怎么办呢?且听这一首黄巢写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是一首咏菊诗,但暗藏的王霸之气已经隐隐展现。养了这么多亡命之徒(俗称打手),按照普通人想法和一般发展规律当个乡霸差不多了。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黄巢要做不一样的烟火,他起义了!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在河南、山东一带爆发。

乾符三年(876年)王仙芝在蕲州受降,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黄巢见此情况那叫一个又气又恨。气得唐僖宗只封王仙芝一个人,没封自己。

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咱们兄弟一起干得起义,怎么就你一个人拿了好处?恨是恨两人当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现在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叛变了革命!黄巢怒斥王仙芝:“始者共大事,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即:“咱们说好了一起干大事业的,要打遍天下,现在你个叛徒要自己领官去了,我们剩下的五千多个弟兄咋办啊?”

这话其实说得很有意思,多少有点威胁的意味,换句话说叫“道德绑架”,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黄巢这人不仅能说会道,还比较“武德充沛”,绝不是光动动嘴皮子,“因殴仙芝,伤其首”,通俗一点大概就是对着王仙芝一顿物理袭击。王仙芝一看,这哪顶得住啊,这要是真投降了指定没他好果汁吃了,于是勉强拒绝投降。黄巢这小伙子不讲武德,武林还是要以和为贵,不要搞窝里斗。这下王黄二人是真闹掰了,王仙芝南下,黄巢一路向北攻打山东。

然而本来起义军人数比起唐军来说就不是很占优势,两大首领因意见分歧分头行动又分散了作战力量,势单力薄。王仙芝几次攻打不利,率本部人马留在江西,让别部回河南。唐僖宗让宋威去招降王仙芝,王仙芝趁机要求做节度使。

可惜这是个骗局,宋威假装答应王仙芝,却向唐僖宗表明“与君长战,擒之”,必须将王仙芝拿下。宋威率兵在黄梅山打败了王仙芝,斩首五万多人,还擒杀了王仙芝,把王仙芝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所以说人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敌人,相信敌人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王仙芝投降的心态过于明显,更容易陷入圈套。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部分人北上与黄巢会师,黄巢被将士拥戴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由于几次进攻失败,死伤众多部下,黄巢拜见天平军请求投降,诰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但是黄巢这小子大概是天生反骨,估量着就这破官跟破地儿,这尊小庙放不下他这个大佛,他得把庙给掀了,来个“大闹天宫”。他又反了,一路打进了福建。

到乾符六年(879年)夏黄巢率军攻占广州。这时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广州是个好地方,这儿的土皇帝就该是我来当。他让岭南东道节度使向朝廷上书:爷要当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差不多就是越南、广西、广东三个地盘他全都要。朝廷一看:哪来的泼皮,好大的口气!现在能给的就一个率府率,虚职。你看现在哪有官儿啊,这都是大棚的官,你要不要吧!黄巢哪受得了这鸟气?招安,招甚鸟安,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杀出去要这帮狗官好看!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离开广州北上,号称“率土大将军”。三月,黄巢连连失利,五月又遭遇瘟疫流行,黄巢的军队元气大伤。不得不说黄巢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一边贿赂敌军将领减慢行军速度,一边给高骈写信说:打不过啦我投降。高骈还是年轻了,没有好好吸取前人的教训,竟然信以为真,上奏朝廷说自己没几天就能扫平起义军,友军都回去吧(别跟我抢军功)。然而他高骈能打吗?打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输完扬州输徐州,在接下来输洛阳,没地方输了。

朝廷人心不齐,这队伍也不好带了。朝廷军节节败退,起义军高歌猛进,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打进河南。九月进入洛阳,十二月率六十万大军进入长安城。唐僖宗在哪?唐僖宗脚底抹油先溜了,黄巢入长安城时唐僖宗弹射起步逃到咸阳去了,而且非常有保命意识,只带了几百人护卫一两个妃嫔。文武百官、王爷们、嫔妃们全撂下了,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皇帝去向,只能说文武百官虽然不太能打仗,但保密意识还是很强的。

皇帝都溜了难道还要死战到底吗?那必然是不可能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整个官僚体系拥有非常大的能量,动皇帝可能还能试试,但是动官僚体系的人几乎没几个成功。黄巢深知这个道理,登基称帝并大赦天下,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以下官复原职。

此时的黄巢已经称帝,然而他竟然能不忘初心,没有忘记当初与王仙芝起义似的策略“均平”。这是一种早期的平均主义思想,带有很强的小农色彩。

这种策略浅显地认为均平就是“劫富济贫”,但是忽略了劫富济贫只是一时的,而当时的大地主大生产者掌握着劳动工具、土地资源、粮食资源,仅仅把富人的钱给穷人是不够的,尽管这种策略在作战时期能够得到贫民的认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但是一直以来黄巢作战都是流动作战,很少有长期驻扎在一个地区建立根据地。

现在高居帝位,策略必然要有所不同,否则很容易遭到大地主、富豪势力的报复反扑。黄巢正是因为得罪了长安城内的豪强势力,在唐军反攻长安时因为没有粮食而被困。这点跟平民皇帝朱元璋很不一样。朱元璋遵循的是著名的九字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且朱元璋在建立起根据地后发展农业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黄巢的策略则更类似于一种“江湖侠义”,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还是缺乏合适的实现方式。

中和二年(882年)九月,朱温变节降唐。这位朱温是个狠人,降唐以后又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后代唐称帝,史称后梁太祖。中和三年(883年),黄巢被李克用打败,连夜撤离长安。此后黄巢带着外甥林言战败于山东,林言割下黄巢首级想向唐军换取军功,然而沙陀军又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的首级一起献给了唐朝朝廷。

对于黄巢的评价,我们需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

黄巢本人属于底层地主阶级,带领的是农民阶级,反映的也是农民阶级的诉求,整体上实在反抗封建大地主阶级的压迫统治。然而当时的农民阶级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谓的“均平”主义并没有确切清晰的实践方案。

而“均平”思想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杀戮,尤其是官府、富豪阶层。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起义的结果并不好。暴力是实现反抗压迫的手段,暴力之后需要的是投入大量的经历在发展生产力、增强实力上,而不能是依靠暴力累积财富之后开始享乐。

而从整体的农民起义发展情况来看,黄巢起义至少动摇了唐朝末期统治的根基,对于历史的进步有一定促进作用。水浒传中宋江醉酒后写下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客观来说也鼓舞了农民起义的精神,也为此后的农民起义军提供了一个范例。

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他为杀人狂魔乃至吃人狂魔,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黄巢本人吃人肉。而称他为农民领袖,他确实也不如陈胜吴广更早、更受压迫,不如朱元璋成就高。在目前的网络世界里,褒贬不一。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还是需要客观地、历史地、阶级地来看待。

更多文章

  • 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人,安史之乱爆发叛乱,被黄巢杀完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黄巢,唐朝,食盐,波斯人,阿拉伯,广州市,安史之乱

    唐朝时,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商人,安史之乱他们爆发叛乱,却被黄巢杀了12万在古代,海上商人一般都有双重身份,海商和海盗。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商人和海盗就密不可分,他们一手拿账本,一手持武器。在对方武力强大时,就以商人的面目示人。然而一旦发现对手有破绽,他们凶恶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阿拉伯人原本是

  • 同样是吃人,黄巢被骂,他却能与岳飞齐名!看中华忠烈第一人张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黄巢,岳飞,张巡,郭子仪

    众所周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有两个功不可没的武将,其一为郭子仪,其二为李光弼。没有二人,就没有唐肃宗收复两京。但是,安史之乱中,还有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硬汉,他就是张巡。在宋朝江浙地区,曾有大量的张巡祠。张巡和搭档许远在这里成为了忠义的化身,并与岳飞齐名忠烈。张巡曾经在作战时,几乎吃掉了全城百姓,这样的

  • “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皇帝,唐朝,食盐,王仙芝,起义军,黄巢起义,劫数难逃,军事制度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代杀人狂魔黄巢写的一首诗。全诗的艺术水平并不怎么样,可诗中透露的意境却让人看后心惊肉跳!仿佛人间地狱般的惨烈!那么,历史上“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黄巢出生于公元820年,是山东菏泽人。其祖上

  •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黄巢,黄巢起义,节度使,唐王朝,王仙芝

    公元820年,山东菏泽一男丁呱呱落地,这家主人姓黄,便取名为黄巢。以当时的购买力去看,黄巢的家境可谓富足到极点,但谁也没想到,她后来会成为一场战乱的策划者,为整个大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纵览黄巢的一生,其实这样的苗头在很小时候就有体现。黄巢五岁的时候,就在自己所题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

  • “将不过李”的李存孝:逼死黄巢、打败王彦章,却落得个车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李存孝,王彦章,黄巢,李克用,李存信,朱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吴恭亨这一首《对联话》所写的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秦朝末年,项羽拼着一腔热血与志气,以少胜多大败秦军。项羽的英雄气概与以一当十举世闻名,但与项羽齐名的李存孝,现代人却甚少提及。若论唐五代名将,他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于当时民间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

  • 武瘟神朱温先叛黄巢再篡唐建梁,椒兰殿上臣弑君子弑父弟杀兄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黄巢,朱温,李克用,唐昭宗,武瘟神,王彦章

    大唐是如何毁灭的?是朱温,是他让唐朝彻底走向了灭亡。在残唐演义中,朱温不算特别出众,但绝对是个重要人物。当时天下有十六位英雄人物,武瘟神朱温位列第十三,凭着一柄三亭锯齿飞镰大砍刀曾在长安武科场夺下探花。不过,因为朱温长得太丑,直接被唐僖宗给革除功名轰出了武科场。当时被轰出场的还有一个人,正是武状元黄

  • 枭雄朱温的一生:背叛黄巢,毁灭大唐,最后死于儿媳们的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朱温,黄巢,李存勖,唐昭宗,唐哀帝,张全义

    草根阶层出身的后梁太祖朱温起家于乱世,他成年后自愿加入书生黄巢所拉起的义军队伍,积极反抗唐朝的暴政。后来,朱温背叛了黄巢并出卖了义军,摇身一变竟成了唐朝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公元904年,野心勃勃的朱温看到李唐王朝君弱国孱,不禁横生了夺权篡位的恶念,他先命手下杀死了唐昭宗,随即立了傀儡太子李柷为唐

  • 他是黄巢麾下的第一狠将,一马三枪绝技战郓州,雅观楼勇将李存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存孝,黄巢,唐军,朱温,孟绝海

    伴随着晚唐时期的枪法盛行,天下群雄都开启了名枪争雄时代,澹台誉弃槊拜师学到了罗家枪法,王彦章的铁枪与高思继的银枪,并列被称为天下第一枪。黄巢跟着北地金枪王张处让学起了罗家枪,技高一筹的他成为唐朝最后一位文武状元,靠着一马三枪的克敌绝技扬名的孟绝海,一杆虎头皂金挑杀郓州七员唐将,快枪之下狠杀了宋州城九

  • 生性残暴的黄巢,却凭一己之力推翻李唐,拔除危害中国千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黄巢,皇帝,唐朝,首领,毒瘤,画家,食盐,农民起义,李唐(宋朝)

    有人说过,封建王朝的历史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经过了初期的清平、中期的盛世之后,王朝势必会因为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尖锐而迎来灭亡。这时候一个固定 的团体就出现了——农民起义军,忍无可忍的百姓起兵造反,终于覆了他们载了那么多代的舟。每逢农民军起义时,一些英雄人物总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在历史

  • 常言诗以咏志,评析“草莽英雄”黄巢与“草根帝王”朱元璋的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黄巢,元朝,唐朝,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张献忠,小说家,草莽英雄,草根帝王

    我国的诗歌自从汉乐体开始,一直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各种呈现在大众的眼前,曹丕的燕歌行更是开创了诗歌的五言的先河。我们经常讲“诗词歌赋”,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最早出现的,至少要晚于赋所盛行的汉朝,而然诗一经诞生,立刻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青睐,因为诗最为讲究结构、格局、韵律、平仄,需要很高超的技巧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