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因一场考试,恨上了一个王朝,让黄巢狂喷的晚唐科举到底有多卷?

因一场考试,恨上了一个王朝,让黄巢狂喷的晚唐科举到底有多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青史如烟 访问量:2158 更新时间:2023/12/8 7:41:09

提起黄巢,想必不少小伙伴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对方那首,充满了不忿之气的名作——《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外,落魄的黄巢站在人来人往的直道之上,看着身旁一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才俊们;回头再想想自己方才扒拉了半天,也没能在榜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窘迫,一股怒气登时顺着脚底直冲脑门。

他指着眼前的那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

“贼长安,老子再也不考了,等下次来,看我不弄死你!”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一首诗,通篇没有脏字,却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清楚地感觉到,黄巢的那股冲天不爽。

当年,站在长安城外痛骂不爽的落地考生,黄巢绝对不是第一个。

但当时的黄巢,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口嗨,最后,还真的成为了历史上咸鱼翻身的典范。

单凭黄巢的这首诗,大家还是不难看出,就才华而言,这位哥应该还是有点儿水平的。那么为何当年的科举,最终没能录取这位“国运终结者”呢?

其实,咱们要是拉近历史的镜头,细看晚唐时期科举乱相的话,即便隔着千年时光的我们,恐怕也会觉得相当不适。

当年的大唐的科举考场内外,那可不是一般的黑,一般的卷。

走关系、徇私舞弊、官二代拼爹、枪手捉刀,五花八门,你所能想象的、和未能想象的,这里都有。

可以毫不考张地说,唐朝时期的普通寒门子弟,没有关系、背景,又不善钻营的,但凡考了这么一场试,心里面多少都会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像黄巢这样,因一场考试,终身恨上了一个王朝的考生,绝非个例。

隋唐科举,阉割版的公平

源自隋代的科举制,在唐代得以延续发展,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的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的诞生,给无数仰头渴望“进步”的寒门子弟们,打开了一条跨越阶级、向上生长的通道。

不过,这个通道,说实话,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来讲,走起来的感觉,那可是相当的憋屈,相当的压抑。

公平?

在唐代的科考当中,这是基本不存在的。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高考批卷,为了防止作弊,除了封蔽卷名之外,卷子上都不允许有任何记号、标记,否则一旦发现,概以作弊论处。

为的就是防止批卷老师与考生有关联,熟人偏袒,营私舞弊。

但唐朝时期的科考,这方面玩得就很虚。

唐朝科考的卷子,并不糊名。阅卷官员拿起卷子,哦,张三、李四,这两个我都认识!这不是谁谁谁的儿子,谁家的大侄子嘛,都熟,从小看着长大的。

这把要是刷掉这小子了,下次跟他爹、叔伯见面了,多不好意思呀。

再看下来,王五、麻六,这俩不太熟,写的虽然不赖,但仔细读来,好像没之前的那两个看着顺眼。

人心都是肉长的,让评考官不带情感地批卷,做起来并不容易。可想而知,在同等或不同等才华水平之下,有关系的熟人、门阀子弟,跟没关系的寒门庶民,金榜题名率自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为了进步,这也难不住引颈向上的举子们。

门阀子弟那是个投胎技术活,熟人的话,是后天形成的,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不熟?

那咱们就主动出击,混熟呗!

唐代时期干谒之风由此盛行。

干谒

什么是干谒呢?

简而言之就是举子自我推荐,自己主动登门拜访朝臣权贵,给自己打知名度,让朝廷重臣知道自己的一个方法。

大哥,我就是某某某,倾慕已久,麻烦您记一下,就是我,到时候一定记得选我哦!

比较知名的便是,当年,白居易入长安拜码头的故事。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来长安拜访顾况,对方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在当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像李白谒贺知章、张籍谒韩愈,皆是如此。唐朝时期,文人为打名气、出头而进行的自我推销风气,到了晚唐时期,愈演愈烈,而一旦拜对码头的话,后期的成效,确实也是立竿见影的。

《北梦琐言》当中,就曾记录了这么一则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

唐代举子李固言初入京师,人生地不熟,想要干谒朝廷权贵,同为竞争者,一帮损友见不得他人好,便忽悠着他去拜访许孟容许常侍。

这位许常侍当年并不负责科考之事,因此门前一直车马稀,没什么人气。

突然冷不丁有个后生给自己递了名刺,前来拜访,许常侍意外之余,也有一丝帮不上大忙的遗憾,随后便心里记下了这位“烧冷灶”的小哥。

当年,没找对大哥的李固言,自然是随后名落孙山,但经不住,这位小哥儿的运气实在是爆棚。

下一届科举考试之时,正巧是许常侍主持考试,李固言当年金榜提名,而且是以状元及第。

“无何,来年,许公知礼闱,李相国(李固言)居状头及第。”

复读了一届,成绩有所提高固然重要,但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家自然都懂的。

在唐朝,拜对码头,认对大哥,固然重要,毕竟大家互相吸引的媒介是才华。文化人之间的相互提携,更多的是才情所吸,跟钱关系不大,因此,寒门子弟多走干谒这条路。

但如果当年,寒门举子倘若不幸遇到了只认孔方兄的主司,那先前的到处干谒可就全白瞎了,啥也别说了,只能一头汗地陪跑到底了。

当拼爹遇上了孔方兄

庙堂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一般水都很深。

腐败这个东西,历朝历代都难以避免,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大家都想中榜,需求这么旺盛,自然有人便打起了歪主意。

《全唐文》中就曾记录了这么一个奇葩的故事。

宰相令狐绹儿子令狐滈凭借老子的关系,拔解(没按流程考完州、府考试,直接取得应举资格)上位及第。

这位官二代炫得比较高调。人家的起点,直接是许多人奋斗一生都不一定到达的终点。果然,揭榜之后,一众官员、吃瓜群众们的心态便崩了。

朝堂之内的官员们开了狂喷模式,其中骂的最凶的便是舍人刘蜕。

令狐绹被骂得十分上火,随后便悄悄派了一个卧底去刘蜕身旁潜伏,结果发现,这位“愤青”哥所作所为比自己更离谱,而且这位贪得也实在是太过分了。

“乃为一经业举人致名第,受赂十万,为此吏所告,由是贬之。”

管中窥豹,在当年,通过行贿中榜的举子,恐怕不在少数,寒门子弟奋斗十年,不少人,最终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在当时,没钱行贿、不去拜码头的考生怎么办,撸起袖子加油干!

万一名额还有缺儿呢。

但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你旁边的考生,搞不好是专业干这一行的。

专业枪手

唐代的考场没有号房一说,大家坐在一起,虽有监考,但全凭自觉。

当时的监考并不严,以至于大家聚在一起考试,难免会有接头贴耳、帮忙捉刀的现象,时间一长,就催生了枪手这一行业。

“这个题写不出来?来来来,哥替你写一篇。”

咱们熟知的花间派大家温庭筠,平日里除了给美女们写艳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副业——帮人答题。

“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救人。庭筠又每岁举场,多借举人为其假手。”

在考场上文不加点、下笔如神的温庭筠,号称叉八次手便能写一篇八韵律赋,江湖人送外号“温八叉”。

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举考试,温庭筠也在期内,事后,考官们得知,这位温八叉在一众考官的眼皮子地下,竟然顺利地帮了附近八位举子,完成了考试内容。

“私占授者,已八人。”

以至于后来沈询主持科考之时,一看到有温庭筠在场,便直接命人将他拉到一旁,给温庭筠设了个单独的席位,谁都不相邻。

在当年,没有身份证、照片、考试证件,全凭一纸资格书,某某地、某某生、应试某某场,冒名顶替的枪手,恐怕也不在少数。

遇到专业复读生霸场,确实挺无奈的。

黄巢的窘迫

对于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甭管他的诗词是否出众,单就这一个“行走在黑白边缘”的身份,就注定了——干谒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行贿的话,对于黄巢来说,或许不差钱,但送钱也得送得对门道。人生地不熟的他,初来乍到,即便送,别人也不一定敢收。

更何况,从后面黄巢的情绪上来看,这位才华哥,应该压根就没想过走行贿这条路。

作为一个一心想要洗白上岸的盐贩子,黄巢原本的计划很傻很天真——苦心人,天不负,好好学习,金榜题名。

然而,当现实猛然抽来一记耳光之后,黄巢被打醒了,科举这条路,看起来能够逆天改命,但对于他来讲,已然是此路不通。

绝望到极致,便是无理智的愤怒。

这个腐朽的王朝,这帮衣冠楚楚的朝臣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复仇的种子,已经悄无声息地种下,当它破土萌发之时,枝叶是那么的血腥、狰狞……

落地举子们的报复

盼不到出路的落地举子们,长时间困于惆怅、压抑之中,难免会有些心理扭曲。在随后的日子里,仇恨像一条毒蛇,时刻舔舐着他们流血的心,极度的抑郁,最终导致了疯狂的报复。

晚唐历史上,就有数起明确的落地举子报复、仇杀记录:

晚唐宰相王铎罢镇,在经过魏博之时,被魏博节度使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盯上了,刚开始对方也就是寻思着怎么想办法将王铎携带的家财、美妾夺走,没想过伤人性命。

但当他向幕僚李山甫求教时,对方却直接阴恻恻地给他支了个损招:

“送死他,一了百了!”

几天后,王铎和一众宾客,便在甘陵遇袭,全部身死。

李山甫为什么要出这么个阴狠的策略呢,史书上点名了一个原因,这位哥是个落地考生,而当年王铎就曾主持过刷掉李山甫的科考。

“山甫以咸通中数举不第,尤私愤于中朝贵达,因劝从训图之。”

这还不算最惨烈的,晚唐末年,朱温即将篡位,在谋划如何对付唐庭重臣的问题之时,谋臣李振提出了尽杀的建议。

“此清流辈,宜投黄河,永为浊流。”

随后,白马驿旁,三十多朝廷重臣,被朱温所派之人,一夕尽杀,投尸黄河。

李振之所以提出尽杀的原因,除了朱梁篡位考虑之外,也有自己的泄愤因素,因为,他也是一个落地考生。

“初,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疾缙绅之士。”

当然,最生猛的,还应数黄巢。广明元年,黄巢率军突破潼关,长安城应声而落。

站在含元殿上,俯瞰百官跪服,得意洋洋的黄巢不知是否还能想起,当年,那个站在长安城外,愤愤不已的失意人……

更多文章

  • 相比于美国黄巢特朗普:中国更应警惕拜登上台

    历史解密编辑:王陶陶标签:莫迪,中国,黄巢,科学家,投资者,中美关系,乔·拜登,财务报表,唐纳·川普,美国总统拜登,唐纳德·特朗普

    摘要:特朗普是一个美国破坏者,对于中国来说,他远没有拜登这样的人值得忧虑。(本文写于2020年10月15日)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推荐节目:》今年五月份与一位朋友聊中美关系,朋友问我中国可能面临的最坏局面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特朗普把中美关系搞得足够糟糕,乃至于无法恢复,而且输掉大选,让拜登这样的

  • 黄巢天生反骨,曾5次投降又反叛,最终又如何成了农民领袖?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骈,唐朝,食盐,王仙芝,唐僖宗,黄巢起义,军事制度

    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期,是王献之起义的后续。从其第三位上说,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在黄巢起义后不久,各地藩镇割据,硝烟四起,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虽然我们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当然起义的参与者也大多数是饱受剥削欺凌之苦的农民。但黄

  • 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人,安史之乱爆发叛乱,被黄巢杀完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黄巢,唐朝,食盐,波斯人,阿拉伯,广州市,安史之乱

    唐朝时,广州曾聚集20万阿拉伯、波斯商人,安史之乱他们爆发叛乱,却被黄巢杀了12万在古代,海上商人一般都有双重身份,海商和海盗。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商人和海盗就密不可分,他们一手拿账本,一手持武器。在对方武力强大时,就以商人的面目示人。然而一旦发现对手有破绽,他们凶恶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阿拉伯人原本是

  • 同样是吃人,黄巢被骂,他却能与岳飞齐名!看中华忠烈第一人张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黄巢,岳飞,张巡,郭子仪

    众所周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有两个功不可没的武将,其一为郭子仪,其二为李光弼。没有二人,就没有唐肃宗收复两京。但是,安史之乱中,还有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硬汉,他就是张巡。在宋朝江浙地区,曾有大量的张巡祠。张巡和搭档许远在这里成为了忠义的化身,并与岳飞齐名忠烈。张巡曾经在作战时,几乎吃掉了全城百姓,这样的

  • “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皇帝,唐朝,食盐,王仙芝,起义军,黄巢起义,劫数难逃,军事制度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代杀人狂魔黄巢写的一首诗。全诗的艺术水平并不怎么样,可诗中透露的意境却让人看后心惊肉跳!仿佛人间地狱般的惨烈!那么,历史上“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这真的是天命所归吗?黄巢出生于公元820年,是山东菏泽人。其祖上

  •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黄巢,黄巢起义,节度使,唐王朝,王仙芝

    公元820年,山东菏泽一男丁呱呱落地,这家主人姓黄,便取名为黄巢。以当时的购买力去看,黄巢的家境可谓富足到极点,但谁也没想到,她后来会成为一场战乱的策划者,为整个大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纵览黄巢的一生,其实这样的苗头在很小时候就有体现。黄巢五岁的时候,就在自己所题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

  • “将不过李”的李存孝:逼死黄巢、打败王彦章,却落得个车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李存孝,王彦章,黄巢,李克用,李存信,朱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吴恭亨这一首《对联话》所写的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秦朝末年,项羽拼着一腔热血与志气,以少胜多大败秦军。项羽的英雄气概与以一当十举世闻名,但与项羽齐名的李存孝,现代人却甚少提及。若论唐五代名将,他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于当时民间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

  • 武瘟神朱温先叛黄巢再篡唐建梁,椒兰殿上臣弑君子弑父弟杀兄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黄巢,朱温,李克用,唐昭宗,武瘟神,王彦章

    大唐是如何毁灭的?是朱温,是他让唐朝彻底走向了灭亡。在残唐演义中,朱温不算特别出众,但绝对是个重要人物。当时天下有十六位英雄人物,武瘟神朱温位列第十三,凭着一柄三亭锯齿飞镰大砍刀曾在长安武科场夺下探花。不过,因为朱温长得太丑,直接被唐僖宗给革除功名轰出了武科场。当时被轰出场的还有一个人,正是武状元黄

  • 枭雄朱温的一生:背叛黄巢,毁灭大唐,最后死于儿媳们的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朱温,黄巢,李存勖,唐昭宗,唐哀帝,张全义

    草根阶层出身的后梁太祖朱温起家于乱世,他成年后自愿加入书生黄巢所拉起的义军队伍,积极反抗唐朝的暴政。后来,朱温背叛了黄巢并出卖了义军,摇身一变竟成了唐朝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公元904年,野心勃勃的朱温看到李唐王朝君弱国孱,不禁横生了夺权篡位的恶念,他先命手下杀死了唐昭宗,随即立了傀儡太子李柷为唐

  • 他是黄巢麾下的第一狠将,一马三枪绝技战郓州,雅观楼勇将李存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存孝,黄巢,唐军,朱温,孟绝海

    伴随着晚唐时期的枪法盛行,天下群雄都开启了名枪争雄时代,澹台誉弃槊拜师学到了罗家枪法,王彦章的铁枪与高思继的银枪,并列被称为天下第一枪。黄巢跟着北地金枪王张处让学起了罗家枪,技高一筹的他成为唐朝最后一位文武状元,靠着一马三枪的克敌绝技扬名的孟绝海,一杆虎头皂金挑杀郓州七员唐将,快枪之下狠杀了宋州城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