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3374 更新时间:2024/1/14 20:16:44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担任了30余年宰相的长孙无忌被他的外甥、高宗皇帝李治下令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一路上,过秦岭,走巴蜀,受尽千辛万苦,这位60多岁的老人,步履艰难,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总算到了荒僻的黔州。但他还未来得及洗净身上的尘土,更未能恢复一下极其疲惫的身躯,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就已经赶到了黔州,传旨重治无忌的“谋反”罪。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其先世为北魏宗室,原姓拓跋,因其家族人“功最居多”,又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少年时就与李世民相处得不错。太原起兵不久,长孙无忌就参加了李渊父子的军队,以其杰出的政治才干,逐渐担任重要职务。高祖武德年间他是李世民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当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程度,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要害死秦王世民的紧急关头,是长孙无忌建议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举灭掉建成和元吉两股势力,使世民当上太子并“监国”,两个多月后,即公元626年8月,高祖李渊退位,世民登上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以“功第一”,升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不久,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太宗因长孙无忌为“佐命元勋”,又是至亲(他的胞妹是太宗的长孙皇后),故对他格外信任与器重,可以随时出入太宗的寝宫议事,享此殊荣者,大臣中唯长孙无忌一人。一次,长孙无忌偶尔疏忽,身带佩剑进入太宗寝宫,若别人,论罪当斩,可对他也不加罪,只是轻罚一些金银了事。

唐太宗在位共23年,长孙无忌始终是太宗依靠的重臣。他辅佐太宗,始终尽心竭力。太宗命他参考隋“开皇律”和唐初“武德律”,编成《唐律疏义》,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完整法典。他的一系列重大建树,深受太宗赞誉,称之为“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他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不相上下的作用。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年富力强,只知道尽忠效力, “建功立业”,别无多想。还是他的舅父高士廉老于世故,上奏请求解职归家养老,不久,高士廉就告老辞职了。无忌也曾要求解职以免招祸,但太宗不同意。 以后,贤明的长孙皇后也曾建议太宗少用他以避嫌,长孙无忌也曾“坚决”请求辞去一些官爵,但太宗始终不许。只让他辞去一些虚职。太宗曾亲自为他写了一首《威凤赋》,把他比喻为“殄乱世而降”,“训群鸟”的“垂鹏”,因“垂鹏”腾飞而“日月腾光”。对其信任、器重可谓是登峰造极;也是寄厚望于无忌;太宗还命人画长孙无忌像于宫中,这也是在众大臣中独得的殊荣。太宗还常告诫他不要怕遭嫉妒,这些话,对于忠于太宗、忠于唐王朝的长孙无忌,确实在起作用。

元老重臣和国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无忌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和在确立新君中的作用。公元649年,太宗病危之时,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被召到太宗床前,太宗把他俩比作霍光诸葛亮,无忌成为太宗托付辅佐太子新君李治的第一顾命大臣。

太宗立太子先是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后因承乾“好声色,漫游无度”,又不听老师于志宁劝谏而被废。接着,太宗欲立四子魏王泰。承乾哪里肯让,竟在长孙无忌等大臣面前拔剑自刺,被长孙无忌等人扶抱制止。太宗左思右想,为了平衡矛盾,最主要是为能得到长孙无忌的尽力辅佐,不得已,立第九子晋王治为太子。长孙无忌以为“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太宗认为吴王恪很像自己,有改立之意,长孙无忌“密争之”,太宗其意才作罢。承乾和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李治就这样在舅父无忌的保护和全力支持下,当上了唐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就是唐高宗,即位时年仅22岁。

李治登基后,改元永徽,长孙无忌和遂良尽心辅佐。治国之策主要出自长孙无忌,李治“无不优纳之”。史家称誉为“永徽之治”,仍有贞观的遗风。君臣间和谐无隙,长孙无忌的地位和所得殊荣与贞观年间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宗多次“亲幸”长孙无忌家中,封其爱妾所生3个幼子为朝散大夫,命人独画无忌之像并加赞语……。这些都是永徽五年(654年)以前的事。长孙无忌一生的仕途和显赫的地位到了顶峰,此后,围绕高宗立武氏为皇后之事,无忌开始交了恶运。

武氏,自取名明空,因颇有姿色,14岁入太宗宫为才人,后为昭仪,很得太宗喜欢。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李治即位后,又把她接回宫中。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以为不可,坚决反对。其他大臣韩瑷、来济等人也持同样的态度。理由是武氏曾服侍先帝太宗,如立为新帝皇后,不合人伦道德标准,高宗的王皇后是先帝太宗为他所娶,又是名门望族,且无过错,不可废掉。然而,颇富权术的武氏,竟将亲生女儿掐死,扬言是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对王皇后更为不满。

高宗欲废皇后,便秘密派人向长孙无忌家送去金银宝器各1车,绫锦10车,进行收买,武氏之母杨氏也多次私访长孙无忌家,屡次请求无忌答应并分析利害关系,但长孙无忌始终不答应。

一天,高宗为废立皇后之事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和李勋文武大臣计议,李勋托病没有出席。高宗说:“王皇后没有生过一男半女,作为皇后,其罪大,不该废掉吗?”褚遂良第一个挺身而出,明确表示反对。高宗很不高兴。第2天,复议此事,遂良又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请选择其他世家女子,武昭仪侍候先帝,并受恩宠,今如立她为皇后,怎掩天下人的耳目啊!”遂良说完就把大臣上朝奏事用的笏板放在殿阶上,叩头流血,以示抗争,并说:“将此笏板还给陛下,我请求回老家去了!”高宗恼羞成怒,令人把褚遂良赶走。武氏听了恨得咬牙切齿,从幄帐之后大喊:“为何不杀此老贼!”

这时,长孙无忌抗议道:“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即使有罪,按规定也不能加刑,何况无罪!”于志宁也反对立武氏为皇后,但他为人谨慎,始终不敢讲一句真话。高宗为难,秘密私访当时手握兵权的李勣,试探地对他说:“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顾命大臣都说不可,你认为如何?”李勣当即说:“废立皇后,这本是陛下家里的事,没必要问外人!”表示支持立武氏为皇后。另外,支持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礼部尚书许敬宗,一个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永徽六年(655年),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武氏终于当上了皇后,王皇后被废,其母家官爵被夺,原来的太子也被废。武氏为后,一反过去恭顺柔和的旧态,害死了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随后她渐渐参政揽权。高宗本就庸懦,加上患了中风,渐渐放权怠政,时人称朝中有皇帝皇后“二圣”。当武后和支持她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二伙人羽毛丰满,权势激增的态势已成时,被武后恨之入骨的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便必然要受害了。

显庆四年(659年),身为中书令的许敬宗按武后的旨意,令人向高宗递上一份诬称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谋反”的密封奏折,高宗立即下令让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将拘捕了李巢。昏庸的高宗不加认真分辨,对长孙无忌也怀疑起来,他感慨地说:“我家真是不幸,亲戚中屡有坏人坏事发生。高阳公主与朕关系很好,前些年却与她的丈夫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谋反,现在我舅父又起恶心。近亲竟都这样,真使朕惭见万民百姓。”

许敬宗乘机煞有介事地说:“房遗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与妻谋反,怎能成气候?可无忌不同,他参与了先君谋取天下的大业,众人都佩服他的智谋,当宰相已三十年,百姓都害怕他的威严,可以说是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其事暴露就要跳出来,他抖动袍袖一呼,很多人就会跟着他一起干,必定成为宗庙社稷的深忧大患,愿陛下明断。我看近日就将他收捕起来,绳之以法,破除其家,方能免除后患。……”听到这里,高宗竟然边泣边说:“我不忍心处分无忌,给他加罪,后代史官会说我不能和亲戚好好相处的。”言语之间,主要是为自己开脱。

许敬宗这时却紧追不放,他引证历史故事,说“汉文帝是西汉的明君,薄昭,也是他的舅舅,跟随文帝从代郡来到长安,也有大功,与无忌比毫不相差。只因薄昭杀人,文帝以国法重于亲情,下令让朝中大臣们穿着丧服到薄昭家的院子里哭之,随后让他自杀,史官不仅不认为文帝做得不对,反而还加以赞扬。现在是无忌忘掉了先帝和陛下您对他的大恩大德,背叛了陛下,他意在推翻社稷,比起薄昭的罪恶要大得多,按其罪证应该诛灭其五族!臣听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反大案,处理要刻不容缓,如果稍一迟延,即生变故,请陛下赶快决断。”

被许敬宗的谎言说得团团转的高宗,越听越觉得问题严重,竟然不亲自问问无忌是否真有其事,也并不与李巢对证,就完全听信他的诬陷之词。既无人证,也无物证,就定长孙无忌为“谋反”大罪,下令罢除长孙无忌的一切官爵,把他流放到黔州。随后,许敬宗和李义府又派人跟踪到黔州,逼迫无忌自缢身亡,最终铸成了长孙无忌这桩死非其罪的历史大冤案。

无忌被害后,其家产被抄,他的家人、亲属也受到了株连,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人被撤职查办,发配岭南安置。时任刑部尚书的堂弟长孙祥,非但未能救其兄,而自己也“坐与无忌通书”而被害。那些参与陷害无忌的许敬宗、李义府、辛茂将、崔义玄和袁公瑜等人,则加官晋爵,一个个飞黄腾达起来。

三朝元老长孙无忌,以忠直、功高有名于唐初,而在晚年竟然以“谋反”罪被杀,成为特大政治冤案。造成这一冤案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所评是由于“主暗臣奸”,却确实指出了要害,道出了内中真谛。

更多文章

  • 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排在第一的是文臣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臣,李治,房玄龄,唐太宗,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上了年纪的人,大约都是爱回忆过去的,霸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过这个定律。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决定给当年那些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现了。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的是文臣长孙无忌,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哥。

  • 34岁吴王蒙冤自缢,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时无人在意,多年后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世民,李承乾,李治,吴王

    历史上不乏有皇家子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比如曹丕称帝后曾纳汉献帝刘协的二个女儿为妾,南朝宋少帝刘义符曾立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女为皇后,这样结合生育的后代身具两朝皇家血脉,自然贵不可言。但对于有些皇子来讲,这样的出身却未必是一种荣膺,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对此事感触最深,他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外祖父是隋炀帝

  • 李恪的最后一天: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治,房玄龄,唐太宗,隋朝,军事政策,黄易小说人物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六黄昏,雪花如席,纷纷扬扬,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御史台辖属一座小屋内,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四面泥墙抹的滑不留手,就连壁虎都趴不住,一尺见方的窗口糊的密不透风。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神情忧郁,万千愁怨凝集眉心,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脚步凌乱急促。忽然间,门开了,御

  • 李治要提拔大臣,国舅长孙无忌接连驳回,为了权力甥舅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治,长孙无忌,宰相,李世民,武媚娘

    公元654年夏,国舅爷长孙无忌在家中志得意满地接待大臣,次子长孙涣匆匆走来密报李治的行踪,长孙无忌惊讶出声:“雉奴怎敢自作主张?”众大臣闻言心惊,纷纷借故遁走。据报,李治在岐州九成宫遭遇洪水,险死还生不回长安,反而起驾恒州查看水灾。长孙无忌又惊又疑:这个老实懦弱的外甥竟往水患更严重的地方跑,莫非不怕

  • 长孙无忌的阴谋, 李世民临终前的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夏姐的娱乐标签:皇帝,宰相,嫔妃,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开元盛世底下,国泰民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和文明的时期之一。然而,在李世民的离世前,有一段事情远离大众的视野,甚至一度成为了历史的谜团,那就是长孙无忌骗李世民的故事。据传说,当时李世民临终前,一位嫔妃匆匆往厕所走,正巧遇到了长孙

  • 武则天的政治抱负,长孙无忌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王皇后,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要说道武则天最想报复的仇人,那非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因为她感到王皇后的主要支持人就是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干预唐高宗的行为,才使得自己多次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她必须报复这个仇人。只是长孙无忌是一个极有地位的人,由于他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和李世民共

  • 长孙无忌作为李泰和李治的舅舅,他为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泰?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泰和,李治,李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让只要在唐朝说起来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生十分的传奇,出生在隋朝,却是唐朝做官,一生之中经历了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四朝老臣了,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过两次豪赌,只要有一次赌错就会使得他身败名裂。长孙无忌第一赌博就是将自己整个 家族的命运都赌到了李世

  • “使天子不近儒臣者”,长孙无忌如何成为大唐心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长孙无忌,李治,李勣,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李世民

    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唐朝的皇帝对朝廷的文武大臣,天然带有不信任感。他们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的老婆,比如武则天;也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身边的服务人员,也就是传说中万恶的太监;甚至他们都可以将权力交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外族人,如安禄山这样的人。偏偏不信自家人。人

  • 从是长孙无忌的结局,就能看出自古以来权臣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长孙无忌,权臣,李治,王皇后,武则天,李恪

    自古以来权臣只有两个下场,要么如曹丕一样篡位,要么如霍光一样被族灭,但从长孙无忌集团的下场来看,权臣完全有第三条路,可是长孙集团偏偏不走,自己非往死路上走。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最高峰不是在玄宗时期,而是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而李治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李治前有李世民,后有唯一女皇

  • 唐高宗李治为何非要杀害亲舅舅长孙无忌?难道长孙无忌不是忠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王皇后,李世民

    当李治痛哭“我怎么忍心给亲舅舅定罪”时,后人都被他出色的演技迷惑了,于是后人都把杀害长孙无忌的罪责推给了武则天和许敬宗、李义府。唐高宗李治深谙以柔克刚之道,小的时候他在父母面前装弱,在兄弟面前装怂,在大臣面前装嫩,在老婆面前装柔。其实这是个毒辣的家伙,他总能收获美名,同时又把污水让别人带走,比如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