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68岁的郭子仪大败吐蕃,3次拒绝朝廷任命的高官,却向皇上讨要6个绝色美人。众臣笑他老不正经,他却坦言:人说多子多孙,臣想要子孙满堂。
这次吐蕃叛乱,郭子仪一出手便杀得叛军落荒而逃。大军归朝时,百姓夹道欢迎,唐代宗见此盛况,心中酸溜溜的。
出征前,他封郭子仪为尚书令,可老将军却连连拒绝。要知道,大唐自李世民之后,尚书令一直空缺,太宗任命郭子仪,其实是在试探他。
自安史之乱后,历代皇上都对武将心存戒备,尤其是郭子仪已功高盖主,皇上不得不防。哪知老英雄去了前线,派人送回3次折子恳辞尚书令。皇上感动不已,有此不贪权的忠臣,乃大唐幸事!
金殿之上,代宗满面春风地问郭子仪:“爱卿,赐官你不要,让朕如何是好?”郭子仪拱手道:“臣只要宫内的6位绝色佳人,足矣!”
代宗一愣,随即心中暗笑,一把年纪竟讨要美人,看来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满朝文武也犯嘀咕,老英雄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事传出去,岂不令人耻笑?
众人望向皇上,代宗大手一挥,命宦官鱼朝恩去后宫挑了6名佳丽,外带8名婢女和无数珍宝一起赐予郭子仪。郭老令公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不久,消息传遍京城,人们诧异,难道老英雄也是一个好色之徒?有好事者甚至来郭府门前打探真假,只见郭府大门敞开,随便进。
这下人们可开了眼,郭家真是家大业大,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连仆人都身着绫罗绸缎,老将军日日与美人们把酒言欢,笙歌不断。
一时间,郭子仪的“夕阳红”成了百姓的谈资,他的儿子郭暧憋不住了,找个找机会劝老爹:“您都快70了,孙子都老大不小了,还弄这么大动静,您这不是在毁自己和郭家的名声吗?”
郭子仪长叹一声,说道:“儿啊!郭家在朝廷眼中已是权倾天下,皇上必然会心生忌惮,我弄这么大动静,就是想让皇上知道,咱只是贪图享乐,无心争权夺利之人。只有这样,郭家才能得以保全!”郭暧听完心中五味杂陈,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
果然,皇上对郭子仪放了心。哪知宦官鱼朝恩心生妒嫉,想要扳倒郭家,趁郭子仪出征之际,大进谗言,主动请旨,提出他只用一招便可试出老英雄忠诚与否。
谁也没想到,这厮竟扒了郭家祖坟,代宗大惊,这事玩大了!
待到郭子仪得胜归来时,皇上满怀愧疚,将此事告诉了老将军。郭子仪心中明白,鱼朝恩想借刀杀人。
他冲着祖坟的方向连连叩首,又对皇上说:“老臣活该!臣手下将士在外不知挖了多少百姓祖坟,今日有人挖了郭家祖坟,是我自作自受,皇上不必放在心上。”几句话说得代宗湿了眼眶。
鱼朝恩知道后懊悔不已,决定请郭子仪来府中吃饭。朝中大臣连连相劝:此乃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将军要么不去,要么带500精兵前去。
哪知郭子仪一身便装,只带了两个仆人,鱼朝恩问他怎么就带两个随从?郭子仪坦言:“吃顿饭而已,难道真的要和大臣们说的带500精兵前来赴宴吗?”鱼朝恩满脸通红,难得老将军如此信任,自此再也没有难为过郭子仪。
郭子仪在官场起起落落多年,早就看明白了像鱼朝恩这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不与他们对着干,才能化解污蔑,否则只会坏了大事。
当时,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光弼亦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大将,但在对待皇帝的猜忌和宦官的陷害上,两人的处理方法相差甚远。
李光弼曾与郭子仪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同样,皇上不信任他,宦官处处排挤他。
763年,吐蕃入侵关中,长安失守,代宗仓皇逃到陕州,指望李光弼前来救驾。哪知李光弼吃过宦官的亏,担心他们陷害自己,故意拖延时间。皇上只得命郭子仪平定吐蕃。
事后,代宗怀疑李光弼居心叵测,故意派他去洛阳任职,李光弼却找理由留在徐州,拥兵自保。皇上便将其老母亲接到长安软禁,随即召他入朝。
李光弼心中有愧,既放不下老母亲,又不敢入朝。他的做法引起手下众将的不满,重重压力下,不久病逝,时年57岁。
李光弼的防范之心过重,为人处世缺乏郭子仪的谋略与智慧,致使众叛亲离,军旅生涯善始却没能善终,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郭子仪对朝廷忠心不二,只要是皇上的命令,他任凭安排,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时不时的自污一下,自嘲一番,既打消了皇上的怀疑,又结交了朝中重臣。郭家在他的庇护下子孙满堂,安然无恙,郭子仪85岁离世,被人们称为五福俱全之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大唐名将,人生结局却大为不同。郭子仪大智若愚,在险恶的官场笑到最后,成为历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