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很大程度上是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父亲倾听自己的心声,可惜没有达到目的。
这不算奇怪,李世民当年想说的话,李渊也不听,结果就再也不用听了。其实不说古代帝王之家,就是现在小单位家庭中,父子之间能无话不谈的都很难得。
像李世民这种帝王,习惯了乾纲独断,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容忍一个魏征都极难得,一来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二来一堆人给魏征求情,三来对魏征也有足够的信任,综合条件下才有了活着的魏征。
父子之间的关系比君臣之间的关系要简单的多,父亲说话你得听着,不听是不行的。某种程度上,李承乾的“议价”空间是比魏征小的多的,反抗空间也是小的多,最后一来就憋个大招。
李承乾本是个性情温顺的谦谦君子,很有仁君的风范,但有三件事把他搞崩溃了。
其一是长孙皇后的病逝。
作为孝子的李承乾对此十分悲痛,且母亲作为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中断了。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有性情偏差的迹象,但没有得到重视,缓慢发展。
其二是李承乾的足疾加重,严重影响了心情,也影响了他储君的自信心。
古代对形体上的缺陷还是比较重视的,像选官的时候,大概率就被排除了。皇族虽然没有这个顾虑,但对皇族形象还是有影响的,他还是个储君,就更伤心了。一贯完美的李承乾,突然有了明显缺陷,糟糕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李承乾,内心也是比较脆弱的,这些“打击”就让他有点叛逆了。
对于这些,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朝臣都没有“暖心”的表现,反而是加大对太子的“教育力度”,到处指责其行为偏差,言语不乏猛烈抨击之词。是人都多少有点逆反心理,且此时的李承乾也到了“叛逆期”,情况就更严重了。
他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开始摆烂了。他养了一个男宠叫“称心”,以此来排解自己的苦闷,从名字就能感觉到,他的大部分生活一定是“不称心”,所以对这个“称心”也是付出了真心的。
这事被李世民知道后,大怒之下直接下令斩了“称心”,此时的太子承乾“半条命”都走了,日渐颓废。他给“称心”立室立碑,日夜祭奠,常为此痛哭流涕,并对李世民这个父皇感到了失望。
这段时期,李承乾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对于一些东宫辅臣的“劝导”生出了怨恨的心理,如张玄素就被李承乾刺杀,没有成功。
李世民此时就更不理解了,张玄素一些人是劝不动了,又把魏征给派到东宫“继续教育”,魏征表示自己的搞不定,委婉提示到“可以换太子了”,但被李世民否了。
其三,魏王李泰持续拱火。
李泰也是长孙氏所出,算是李承乾的同胞弟弟,但这家伙对储君之位的向往是赤裸裸的。
偏偏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不在李承乾之下,日常赏赐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时常言语挑衅李承乾。太子被废时,李泰曾对李世民表示:父皇只要把皇位传我,我以后哪怕杀了自己的儿子,也要把皇位传为弟弟李治。这样的话,李世民居然一度表示同意,只是后来清醒才否了。
到这里就不奇怪了,李泰如此表露心迹,可见日常是有多嚣张。李承乾心态失衡,对父皇不满,对弟弟不满,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头脑发热就干事了。
侯君集当时也对李世民不满,就和李承乾联合搞事了。其实第一步,李承乾有意效仿玄武门之变,只要干掉李泰就行了,只是刺杀失败了。(这成功率真心不靠谱)。
接着索性密谋逼宫吧,然后就被告发了。告发者是在东宫任职的,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也就是说,这是个有头无尾的谋反事件,李承乾的行为在整个过程都显得仓促。
事后李世民在审问李承乾的时候,他说出的一些话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 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今若以 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李承乾的话承认有干掉李泰的意图,但对于谋反是没有强烈意愿的,是受人教唆,但对于李泰做太子也是至死抵制的,认为是对方的算计得逞了。
这话确实有用,李世民事后表示,李泰也不能做太子,否则就是承认皇位可以谋夺。
结果就是,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而李泰则降为东莱郡王,唐高宗李治顺利捡漏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