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沈括为何陷害苏东坡?“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沈括为何陷害苏东坡?“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3764 更新时间:2024/1/15 9:56:47

熙宁六年,苏轼在家中招待沈括。酒过三巡,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一股脑摊开,任由沈括摘录。岂料沈括拿着诗稿状告苏轼诽谤朝政,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差点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北宋中期,由“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苏轼因为上书批评新政的弊端而遭到打压,于是他自请外放,被宋神宗任命为杭州通判,离开了京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文人相交少不得谈文论诗。苏轼这个旷世奇才,天下人都以率先读到他的新作为荣,沈括自然也不免俗套。苏轼给足了老友面子,丝毫没注意到沈括摘抄的内容,全然不在“金句”,而是专挑敏感字眼。

回到京城后,沈括一纸诉状递到了皇帝面前,他指责苏轼“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无风三尺浪的御史台官员们闻风而动,纷纷跳出来弹劾苏轼。

原本苏轼头上就有“黑历史”,经此一挑拨宋神宗大怒,下令拘捕苏轼。御史台不顾太祖不杀大臣的祖训,坚决要求处死苏轼。悲愤的苏轼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绝命诗。

好在苏轼不孤立,包括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都加入了营救的行列,连王安石都出面力挺苏轼。最终宋神宗下旨,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王诜王巩苏辙等二十多人或撤职,或贬抑。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期间他惊悸的心逐渐平复,找到了生命中那份难得的淡泊与从容。苏轼还开垦了一片坡地,并以“东坡居士”自称。当然,心底的那份豪情又不时涌动,于是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等多首诗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记录出游的场景,游兴正酣时大雨不期而至,同行狼狈,苏轼却听着雨打树叶声,一边吟啸一边在雨中缓行。虽然只有一根竹杖,一双草鞋,他却走出了马上飘飞的感觉:去你M的风雨,老子就这么任性逍遥!

后来,他在黄州偶遇受到他牵连被发配岭南的王巩,二人他乡遇故知,自是欣喜若狂。让苏轼意外的是,王巩在岭南受苦几年,居然容光焕发。王巩哈哈大笑,一指身边的宇文姑娘说“都是她的功劳”。

苏轼小试宇文姑娘的才学,居然发现她竟是个才德具备的美娇娘,王巩五年的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她不离不弃,还时时充当王巩的“精神导师”。苏轼大为感慨,一挥而就又是一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转眼五年,苏轼终于东山再起,他在常州与家人团聚了。常州风景宜人,又远离京城漩涡,他准备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养老之地。这一年的初夏,苏轼创作了一首《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有点怪,很明显这是一首“闺情”诗,可里面却没有丝毫这类诗词的哀怨之气。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居然出现在了07年高考试题中,三道小题,合计8分。

估计不了解苏轼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学生会有点懵:豪放派词人怎么会写闺情?闺情哪有这种风格的?

两个疑问在脑子里不停盘旋,时间耗了不少,还没答到“点上”。可如果你读了《枕上诗书》就容易多了:苏轼刚离开黄州,常州的风景、人情,以及仕途的重新顺畅,让他生机勃发。但历经沧桑的苏轼,又不会为此狂颠,所以他是那种清新淡雅中的生机。

苏轼以夏日闺阁少女的情怀落笔,窗外是绿槐高柳,窗内是熏香琴瑟,窗下是水烟袅袅。宁静中棋子落盘的声音惊醒少女,微雨后的荷池旁石榴鲜艳,她轻轻拨弄池面,水面如琼珠时碎时圆……

读懂了这个意境,那8分就是出题老师给考生的大红包!

更神奇的是,2014年的高考中再次出现了《阮郎归》,内容变成了秦观创作的一首“闺怨”词,分值提高到了11分。

随着语文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古诗词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个趋势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考生对古诗词的大量阅读,不光是试题上的那十来分,更重要的是收获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作文、古文阅读无形帮助。

难怪《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少女武亦姝,能以623分被清华录取。

《枕上诗书》就取材于《诗词大会》,它结合诗人的生平解析每一首诗词,笔调生动优美,阅读代入感非常强,非常适合青少年当作古诗词知识积累的课外阅读材料。

所以,《枕上诗书》读起来精彩,读后收获大,甚至有一种让人立刻去创作的冲动。《枕上诗书》自上市以来,长期占领各大媒体的排行榜前列,值得每一个有情怀的中国人拥有,尤其是青少年,早读早受惠。

更多文章

  • 写《梦溪笔谈》的沈括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沈括,朱熹,苏轼,毕升,王安石,科学家,梦溪笔谈,地理学家,动物学家,中国考古学家

    ◎沈括塑像 一进梦溪园正门就看到了沈括的塑像,身着布衣,右手拿书,完全是一副学者的造型,雕塑背面刻有沈括的生平概况。1沈括(1031-1095年),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在各地为官,晚年被贬,谪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在这里,他完成了留传至今的一部巨著《梦溪笔谈》。按现在的学科分类来看,沈

  • “北宋最为博学之人”沈括,有着怎样的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沈括,王安石,宋军,梦溪笔谈,沈周,生物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宋朝

    沈括(1032——1096),杭州钱塘县人(今浙江杭州),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在科学领域成就卓著。沈括出生时,北宋王朝已立国七十余年,此时的宋朝,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对此,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一代科学巨擘沈括,为何要陷害大文豪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沈括,苏轼,王安石,梦溪笔谈,苏辙

    说起苏轼,那历史评价极高,北宋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美食家,水利专家,但最牛的当属他的文学造诣,高处不胜寒。马上到中秋节了。人有悲欢离合,越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九百多年前,他的作品又得被大刷特刷。苏轼历史上一生也是坦坦荡荡,率性天然品德和操守,没得说。由于他治世的时候,正好

  • 科学家的故事 |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唐山微科普标签:沈括,梦溪笔谈,王安石,沈周

    沈括(1031年—1095年)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的古代中国,要产生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是一件

  • 科学全才—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说话请投币标签:沈括,梦溪笔谈,笔谈,著作

    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纪念沈括,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星”。沈括的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

  • 结党营宋(二一)沈括提出差雇并行,为何遭到同阵营蔡确的弹劾?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沈括,蔡确,宰相,宋朝,王安石,司马光,宋神宗,数学家,结党营宋,天文学家,官宦世家

    宋神宗时期熙宁变法政策不但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阻止,在变法派内部也曾因为对各种新法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争执。这种争执在对新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新法的推进产生了阻碍作中。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推出中枢后,这种争执有了扩大化的迹象,甚至出现了新党内部互相弹劾攻击现象。当时的三司使沈括被同为变法派大臣的蔡确弹劾

  • 沈括是北宋名臣,为何被贬谪六年,他打了一场大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沈括,宋神宗,王安石,西夏,梦溪笔谈,种谔

    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看来,北宋名臣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因为他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其实,沈括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北宋的名臣。然而,沈括的仕途并不顺利,特别是在后半生,居然被贬谪六年。那么,沈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他在晚年的境遇十分凄凉呢?一、北宋奇才

  • 宋朝下了一场怪异的冰雹,后发生一件大事,沈括:老天预言很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沈括,宋朝,王韶,宋神宗,宋军,梦溪笔谈

    史书中,有关天象的记载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好比“太白入月”、“荧惑守心”,日食、月食的记录,还有大风雨雪、雷电冰雹,一般超过常规水平或者构成灾害的天气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像《资治通鉴》里,某年月日下冰雹、大风拔木什么的,出现频率很高。古代谶纬学认为,不寻常的天象或者一些陆地上的奇怪现象都跟人世间的

  • 家有悍妻,屡受家暴,大科学家沈括为何如此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沈括,梦溪笔谈,王安石,宋哲宗,家暴,萍洲可谈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知识大爆炸”时期。“宋之缙绅,士各精其能”,这一时期,各领域都涌现出大量人才,其中还有很多异常博学的大咖。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像我们可以列举沈括很多身份,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有一个涵

  • 历史上有名的沈括,竟然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社标签:沈括,王安石,苏轼,梦溪笔谈,萍洲可谈,五杂俎

    沈括出身官宦世家,二十岁的时候承父荫做了地方主簿,在此期间充分地展现了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能。二十三岁那年,沈括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宋神宗登基后,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由于王安石的新法覆盖面极广,需要各领域的人才,所以沈括这个全方位人才很快便得到了王安石的重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