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结党营宋(二一)沈括提出差雇并行,为何遭到同阵营蔡确的弹劾?

结党营宋(二一)沈括提出差雇并行,为何遭到同阵营蔡确的弹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2713 更新时间:2024/1/18 20:18:05

宋神宗时期熙宁变法政策不但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阻止,在变法派内部也曾因为对各种新法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争执。这种争执在对新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新法的推进产生了阻碍作中。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推出中枢后,这种争执有了扩大化的迹象,甚至出现了新党内部互相弹劾攻击现象。当时的三司使沈括被同为变法派大臣的蔡确弹劾的案子便是典型,也说明了在新党内部存在的复杂矛盾状态。本章节便以这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说明,解读这个案子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看看新党内部政治斗争的另一面。

在熙宁九年的政治斗争中,吕惠卿和王安石先后罢相离开了朝廷中枢,新法的推广面临新的危机。缺少了两位新党的领袖人物后,新党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对于新法继续推广的路线也产生了争执。同时宋神宗任命保守派大臣吴充接替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使得新党内部产生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新党骨干的沈括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也是朝廷中枢中新党重要的支柱之一。当时他的官职是三司使,这个官职在朝廷中非常重要,是主管财务的最高官员,地位等同于副宰相,被民间称之为“计相”。

按照宋朝原本的制度规定,宰相是不能直接过问财务的,三司使主管盐铁、度支和户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是宋朝初年的时候,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而进行的布置。王安石变法时认为宰相不过问财务,这是国家行政效率低下,产生冗费等财务危机的原因之一,所以宰相又重新获得了过问财务的权力。沈括因为政绩出色,又是技术官员出身,于是受到王安石的器重,成为了变法后的三司使。可王安石罢相后,沈括却有些尴尬了。他不得不向出身于旧党的宰相吴充汇报工作,而内容却是与新法有关。

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吴充问起了免役法,并咨询沈括的意见。沈括建议减免穷人上交的役钱,并提出将免役法和差役法结合,进行“差雇并行”的变法思路。吴充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上书给了宋神宗。事情传出后引发了新党内部的不满,于是侍御史蔡确上书弹劾沈括。他认为沈括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依附新的宰相吴充,并且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而且与之前王安石在任时的意见不一。然后沈括被罢免三司使和翰林学士的官职,降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外放知宣州。此后蔡确继续对沈括穷追猛打,多次组织宋神宗重新用沈括。

这个案子出现在宋朝朝廷人事变法的重要时刻,又是新党前途面临转折之时,对朝廷政策的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派系划分来看,沈括和蔡确都是新党的人,而且沈括官职在蔡确之上,他们本来是应该团结一心,共同推广新法,阻止旧党势力卷土重来的战友。可是在这关键时期,两人却发生了内讧,甚至闹到了弹劾的地步,让人感到疑惑不解。而此时正好发生在旧党大臣吴充拜相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纷纷准备起复的重要时刻,这影响就更加巨大了。两人此时的内讧,极有可能让旧党夺取渔翁之利,重新对新法发起攻击。

对于两人内讧的原因,史书上语焉不详,大多是引用蔡确弹劾的说法。从弹劾的内容来看,似乎是认为沈括背叛了新党,提出的意见与王安石在任时不一致。也有人认为沈括就是借机投靠吴充,以换取政治利益。可是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未免把沈括想得太单纯了。沈括是官宦世家出身,对于政治斗争是非常熟悉的。他能从基层的技术官员,做到三司使之高位,绝不可能是政治小白。在当时党争的严酷环境下,对刚刚上台的保守派宰相表示投靠,这简直与找死没什么区别。要知道当时朝中遍布变法派的势力,他的任何举动都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不要认为吴充会力保沈括,这是一点可能都没有的。吴充一上台就连续写信与司马光商量,一方面是谋划废除新法,一方面是力图将司马光等人召回中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吴充牺牲沈括来换取司马光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只有司马光这样的旧党领袖回到中枢,才能够团结旧党,完成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的任务。沈括不可能看不出这种形势,此时投靠吴充只能成为党争的炮灰。实际上蔡确弹劾沈括时吴充也没有帮着说话,沈括很快就获罪被贬了。所以说单纯地认为沈括是为了投靠吴充,这是非常自以为是的看法。

当时新党虽然失去了宰相的位置,但却依旧是朝中势力最大的派系。皇帝对于新法的推行依然很支持,而且已经在筹备着第二阶段的元丰改制了。在此情况下,沈括主动投靠吴充,除非脑子出了问题。从沈括提出的免役法修改方案来看,这也没有违背王安石的变法基调。王安石把旧有的差役法变革为免役法,让老百姓可以出钱替代徭役。这既有利于朝廷创收,也有利于徭役执行,还能够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举三得。沈括请求降低免役钱,让老百姓可以自由选择雇佣还是亲自服徭役,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并不违背新法思路。

蔡确的弹劾虽然给出了三个罪名,其实都是似是而非的。对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候的态度意见不一的问题,完全是在生拉硬拽。最初设定免役法的时候,并不能知晓执行情况,而沈括是在得到了执行情况后的调整修改,并无问题。况且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后新党内部面临分裂的窘境,哪有心思调整修改新法。关于越权的罪名也不成立,蔡确完全是在扣帽子。免役法虽然是司农寺管的,但免役钱最终还是交到三司使。三司使虽然不是直管单位,却也是有建议权的。况且就算收的钱少了,吃亏的也是三司使,蔡确有什么资格倒打一耙?

依附吴充的说法完全是在栽赃,这种手段是典型的党争抹黑。蔡确把对付保守派旧党的卑劣手段,用到了自己人身上,实在是可恶。三司使向宰相汇报,是王安石改革的一部分。从公务流程上看,沈括向吴充提出建议,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能因为吴充是保守派宰相,就否定朝廷的程序。

比较奇葩的是,蔡确这种毫无根据的弹劾居然被宋神宗允许了。不久之后沈括便被罢免官职外放,还遭到蔡确连续不断地攻击。宋神宗虽然一度要重新召回沈括,都被蔡确上书阻止。而宋神宗也没有坚持,直到沈括满足被贬一年的期限后,他才将其召回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

整个事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不是简单的沈括为官过失问题,而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蔡确弹劾沈括并非为了免役钱那点小事,而是为了阻止旧党起复。从行为上看,沈括和王安石比较相似,没有很深的党争意识,是比较实心任事的官员。而蔡确就是典型的支持党争的官员了,为了党派斗争胜利不择手段的。吴充上位后让旧党看到了起复的希望,司马光等人在下面频繁交流谋划。在此时刻如果吴充用沈括的改版免役法赢得了宋神宗的支持,坐稳了宰相的位置,那对于新党重新占据相位是非常不利的。

凡事有一就有二,如果沈括借吴充的路子上位了,那对新党来说是个错误的开头。这样一来新党中的温和派也会沿着这个路子走,新党将会面临彻底分裂的局面。作为激进派的蔡确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弹劾沈括就是杀鸡吓猴,阻吓新党温和派们向旧党靠拢的路。

对于宋神宗来说,他也不希望吴充借机把旧党召回中枢来。他当时正在谋划元丰改制的事情,该官制是变革的 重中之重。如果司马光、冯京等人回来搅和,改制的事情干不下去了,他就有些坐蜡了。他虽然知道沈括是无罪的,但也选择配合蔡确打压旧党,为接下来的元丰改制作准备。

从宋神宗贬谪沈括的态度来看,他已经接受了吕惠卿用党争为变法扫清道路的理念。纵容新党官员用党争的方式压制旧党,为元丰改制打开缺口,这是典型的党争套路。这种斗争方式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朝廷执政的范围,而是走向了阴谋手段的一面。虽然这种激进的方式很管用,但却也将斗争白热化,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当宋神宗去世时,旧党必然会将一切旧账都算到新党身上,这会使得党争完全无法控制。实际上后来司马光回朝后发动的元祐更化,就超出了废除新法的范围,进入了报复性打压新党的斗争阶段。

蔡确的手段虽然暂时地阻止了旧党起复,但也在新党内部留下伤痕。他自己因此成为旧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宋神宗一死就成了司马光报复的首要目标。新党内部比较温和的派系也向激进派远离,这让新党的势力出现萎缩迹象。这种党同伐异的手段使得朝廷人人自危,为党争的长期化奠定了基础。此后宋朝朝廷各种党争案件频发,所有政见不一都走向了党争的层面,让宋朝内耗非常严重。可以说蔡确带了一个坏头,从这个坏头开始,宋朝政治生态开始走上邪路,最终国家也在内耗和急功近利中走向灭国的危机。

更多文章

  • 沈括是北宋名臣,为何被贬谪六年,他打了一场大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沈括,宋神宗,王安石,西夏,梦溪笔谈,种谔

    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看来,北宋名臣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因为他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其实,沈括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北宋的名臣。然而,沈括的仕途并不顺利,特别是在后半生,居然被贬谪六年。那么,沈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他在晚年的境遇十分凄凉呢?一、北宋奇才

  • 宋朝下了一场怪异的冰雹,后发生一件大事,沈括:老天预言很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沈括,宋朝,王韶,宋神宗,宋军,梦溪笔谈

    史书中,有关天象的记载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好比“太白入月”、“荧惑守心”,日食、月食的记录,还有大风雨雪、雷电冰雹,一般超过常规水平或者构成灾害的天气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像《资治通鉴》里,某年月日下冰雹、大风拔木什么的,出现频率很高。古代谶纬学认为,不寻常的天象或者一些陆地上的奇怪现象都跟人世间的

  • 家有悍妻,屡受家暴,大科学家沈括为何如此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沈括,梦溪笔谈,王安石,宋哲宗,家暴,萍洲可谈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知识大爆炸”时期。“宋之缙绅,士各精其能”,这一时期,各领域都涌现出大量人才,其中还有很多异常博学的大咖。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像我们可以列举沈括很多身份,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有一个涵

  • 历史上有名的沈括,竟然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社标签:沈括,王安石,苏轼,梦溪笔谈,萍洲可谈,五杂俎

    沈括出身官宦世家,二十岁的时候承父荫做了地方主簿,在此期间充分地展现了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能。二十三岁那年,沈括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宋神宗登基后,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由于王安石的新法覆盖面极广,需要各领域的人才,所以沈括这个全方位人才很快便得到了王安石的重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沈

  • 上管天,下管地,内管政治,外管外交——北宋最强打工人: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沈括,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梦溪笔谈

    近期,沈括塑像在中国石油大学落成,中石大隆重召开了以“勤思精研 求是创新”为主题的沈括塑像揭幕仪式。 沈括,历史课本上的那个沈括?那个诬陷苏轼造成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那个《梦溪笔谈》的作者?他和中国石油大学有什么关系?他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是第一个为石油命名的人……如果给沈括贴上当下的标签,那便是——

  • 从李阳夫妻和好,看北宋的沈括,家暴下的人生,或许旁人难以看清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沈括,家暴,王安石,苏轼,李阳,进士

    12月4日,李阳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向妻子Kim道歉,并在文中称“谢谢你Kim,谢谢你原谅我。这么多年来,我对你一直心怀愧疚。曾经我的家庭暴力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你,也对几个孩子带来了情感伤害。”随着李阳公开道歉并晒出全家合影的照片之后,广大网友纷纷热议,留言栏里更是挤满了祝福和点赞之声,当然也有许多不

  • 嫁李之仪,结交苏轼,沈括也虚心求教的胡淑修是怎样一名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李之仪,沈括,苏轼,胡淑修,蔡京,诗词

    自古以来,侠人义士多为男性,描写男性侠客的诗词歌赋也很丰富,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也许是我们过于注重男性,一些拥有侠肝义胆的女士却被我们忽视了,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名叫胡淑修的女子,就是一位可以和男性侠士相媲美的奇女子。胡淑修一、嫁李之仪,在他身

  • 宋代名人——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沈括,宋神宗,梦溪笔谈,辽朝,宋英宗

    宋英宗死后,太子赵顼即位,史称宋神宗。沈括是杭州钱塘人,曾被宋神宗派遣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辽方提出的边界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

  • 沈括:他是天才,是伟大的科学家,却也是陷害苏东坡的无耻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沈括,苏轼,王安石,梦溪笔谈

    沈括:梦溪清涧水,难涤小人心 一生喜集邮,在早期发行的一套中国科学家第二组中,有两枚是描写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其实当时对此还很有些不以为然,难道仅仅记录些见闻就能成科学家啦。及至后来看《宋史·沈括传》,“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才发现此人甚是了得,在那

  •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沈括,苏轼,宰相,杜甫,香草,北宋,王安石,宋神宗,乌台诗案,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