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舜民一首题咏岳阳楼之作,意蕴悠长,动人心魄,极具艺术感染力

张舜民一首题咏岳阳楼之作,意蕴悠长,动人心魄,极具艺术感染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端书馆 访问量:1286 更新时间:2023/12/7 15:41:1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年后,崔颢登临黄鹤楼的乡愁,使得彼时岳阳楼上的张舜民是如此的感同身受。

只是,而于张舜民而言,这去国离乡的贬谪之愁,更甚于崔颢的羁旅之愁。

八百里洞庭湖,横无际涯,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观。

可是,它对于蒙冤遭贬的张舜民来说,却又承载着那么多的离愁别恨。

山高水远,也许,这是一趟永远没有回程的旅途,也许,终会埋骨他乡。

但是,张舜民犹是留恋那夕阳红尽处,因为那是自己眷恋的都城和故乡。

洞庭秋晚,登临送目,去国别乡,一时多少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这首扣人心弦的《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 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

简译:秋风萧瑟,斜阳向晚,伫立在岳阳楼上极目远眺,君山岛上落叶纷纷,八百里洞庭广阔无垠,那浩浩荡荡的湖水与长天一色。

在置酒送别的宴席上,善解人意的歌女为我斟满酒杯,收敛起笑容,要唱一曲送别的歌曲。

只是,我不是当年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你千万不要唱那曲让人伤心难过的《阳关曲》。

醉意朦胧中,手扶着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白云悠悠,天空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此路生还呢?

收回视线,我转身回望,火红的夕阳映红了天际,那里应该是我刚刚离开的都城长安。

赏析:

宋神宗元丰年间,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公元1081年,北宋对西夏发动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讨伐战争——灵州之役。

如果按照既定的作战策略,这场规模浩大的讨伐之战,于大宋来讲击溃西夏本是十拿九稳的胜券在握。

但是,只因高遵裕的好大喜功和小肠鸡肚导致最终功亏一篑,宋兵铩羽而归。

高遵裕兵败降职被贬,张舜民亦无功而返,又因其在《西征途中二绝》的诗中有嘲讽官军之句,从而遭到转运判官李察的弹劾。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贬谪途中,登临岳阳楼,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著名的《卖花声·题岳阳楼》。

这是一首抒发贬谪失意心情的作品,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题咏岳阳楼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同时也是张舜民的代表作之一。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上片的前两句写景,登临远眺,落笔不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落木萧萧,水天空濛的洞庭落日图,愈加烘托出了作者彼时的悲凉心境。

前两句描写室外之景,第三句则转入室内,这是一场异常沉闷的饯行之筵,满满的离愁别绪。

蒙冤遭贬,从朝中重臣到边远之地无足轻重的小官,作者的忧愤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对他的遭遇,人微言轻的朋友们除了同情,还能怎么样呢,所以,就连席上助兴的歌女也为他斟满送行的酒杯,收敛起笑容,真诚地唱一曲祝福平安的歌。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只是,作者不希望她再唱《阳关曲》,因为自己就是从西北回来,被贬到南边去。

西北是让他最不愿意忆起的伤心之地,所以他不希望再听到《阳关曲》。

不能出阳关,还要谪迁到南边的郴州,可见,作者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悲愤难抑,这也是他心中蕴藉许久悲慨之情的流露。

下片笔锋一转,又从室内移到室外,高楼之上,醉意朦胧的作者凭栏独立。

仰望高空,天清云闲,回首长安,情牵意萦,这喝入愁肠的酒啊,只会令贬谪之人更添惆怅。

“何人此路得生还”,天涯路远,来日无期,这是让人多么肝肠寸断的一句话,这不仅是作者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多少含冤遭贬之人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泪目。

回首夕阳落下去的地方,那应该是京城长安,和自己温暖的故乡,一时多少愁绪涌上作者的心头。

词的后两句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虽然自己对蒙冤遭贬心有怨愤,可他还是期待皇帝早日还自己,这同时也是对故乡的不舍和眷恋之情。

张舜民的这首《卖花声·题岳阳楼》语浅言深,意蕴深厚,从远景到近景,再从外景到内景,而后又从内景到外景,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就在这极具跳跃性,和层次感的画面中得以升华,读来动人心魄。

标签: 张舜民岳阳楼阳关曲王维洞庭

更多文章

  • 宋代诗人张舜民的30首绝句,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舜民,樊川尾,诗人,柿子,西风,绝句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

  •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十首诗词,词作风格与苏轼相近,常被人误为苏词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舜民,苏轼,诗词,苏词,诗作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陕西路邠州人。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的姐夫。他是宋神宗年间的进士,他为人正直,敢直言,善于书画。公元1081年,张舜民曾随高遵裕西征西夏灵州,最终无功而还。他还作诗嘲讽此次战役,如"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

  •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再提升丨宝丰县园林绿化中心顺利接管程颢广场、汝瓷公园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程颢,园林,宝丰县,公园,绿化,汝瓷

    近期,宝丰县园林绿化中心严格按照城市工程基础设施移交工程要求,全力做好汝瓷公园、程颢广场的接收工作,形成界限清晰、权限明晰、管理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便民服务作用。一、现场查看,掌握公园实际情况。中心业务科室联合交通局、施工建设方对移交的汝瓷公园、程颢广场实地查看,明确工

  • 《千家诗》120《秋日偶成·其二》程颢 |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程颢,秋日偶成·其二,千家诗,王安石,大儒

    秋日偶成·其二【宋】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都是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

  • 千家诗108《郊行即事》宋·程颢 |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程颢,郊行即事,游衍,好天气,王安石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注释①恣行:尽情游赏。②遥山:远山。③兴:乘兴,随兴。④乱红:指落花。⑤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

  • 《千家诗》65《题淮南寺》程颢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程颢,题淮南寺,千家诗,诗人,悲秋

    题淮南寺宋•程颢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译文】南去北来没有羁扰我想休息就休息, 西风吹尽楚江上的白草蘋煞是悲戚。我们修道人可不是见秋生悲的骚客, 任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相对愁悲。【注释】⑴淮南寺:寺名,在今江苏扬州。淮南,道名。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⑵休便

  • 《千家诗》121《游月陂》程颢 |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程颢,游月陂,水心云,林下泉,千家诗,王安石

    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译文】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水中云影

  • 职场小故事:学做君子,不妨从学习程颢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视觉说标签:程颢,王安石,宋明,职场

    (历史人物)程颢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追随他三十余年的门生刘立之常跟朋友说:“与老师相处这么久,从来没见他发过火、动过怒,一般人很难有这种修养。”职场小故事:学做君子,不妨从学习程颢开始学生们每天听从程颢的谆谆教导,又从他的言行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儒者风范,大家都说:“与程老师相处,真有

  • 宋朝道士自称活了1700岁,见过孔子和刘邦,程颢:我不想认识他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子,刘邦,程颢,宋朝,道士

    自古听说长生不老、人死复生、鬼神之说的一系列故事,大都出现在影视剧当中。但现实生活之中真会存在此现象吗?科学无法解说,只留玄学定论。生老病死是世间定律。在现实生活之中,人活百岁是正常之事,但活到100岁的人少之又少会让人惊奇,那千岁更不用说了,谁会信?若现实之中真有活过千岁之人想必是有阴谋论,千岁一

  • 宋朝道士张怀素自称活1700岁,见过孔子和刘邦,程颢:不想认识他

    历史解密编辑:赵文说科技标签:孔子,刘邦,程颢,张怀素,道教

    我们最早接触与“道”有关的知识,则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儒、释、道这三个贯穿整个中国史并且对当今社会还有影响的哲学流派。道家和道教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道教是作为一个宗教流派存在,道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脱,而道教追求的则是以一种“羽化成仙”的态度来看待人的生死。让人没想到的是道教的某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