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年后,崔颢登临黄鹤楼的乡愁,使得彼时岳阳楼上的张舜民是如此的感同身受。
只是,而于张舜民而言,这去国离乡的贬谪之愁,更甚于崔颢的羁旅之愁。
八百里洞庭湖,横无际涯,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观。
可是,它对于蒙冤遭贬的张舜民来说,却又承载着那么多的离愁别恨。
山高水远,也许,这是一趟永远没有回程的旅途,也许,终会埋骨他乡。
但是,张舜民犹是留恋那夕阳红尽处,因为那是自己眷恋的都城和故乡。
洞庭秋晚,登临送目,去国别乡,一时多少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这首扣人心弦的《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 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
简译:秋风萧瑟,斜阳向晚,伫立在岳阳楼上极目远眺,君山岛上落叶纷纷,八百里洞庭广阔无垠,那浩浩荡荡的湖水与长天一色。
在置酒送别的宴席上,善解人意的歌女为我斟满酒杯,收敛起笑容,要唱一曲送别的歌曲。
只是,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你千万不要唱那曲让人伤心难过的《阳关曲》。
醉意朦胧中,手扶着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白云悠悠,天空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此路生还呢?
收回视线,我转身回望,火红的夕阳映红了天际,那里应该是我刚刚离开的都城长安。
赏析:
宋神宗元丰年间,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公元1081年,北宋对西夏发动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讨伐战争——灵州之役。
如果按照既定的作战策略,这场规模浩大的讨伐之战,于大宋来讲击溃西夏本是十拿九稳的胜券在握。
但是,只因高遵裕的好大喜功和小肠鸡肚导致最终功亏一篑,宋兵铩羽而归。
高遵裕兵败降职被贬,张舜民亦无功而返,又因其在《西征途中二绝》的诗中有嘲讽官军之句,从而遭到转运判官李察的弹劾。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贬谪途中,登临岳阳楼,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著名的《卖花声·题岳阳楼》。
这是一首抒发贬谪失意心情的作品,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题咏岳阳楼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同时也是张舜民的代表作之一。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上片的前两句写景,登临远眺,落笔不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落木萧萧,水天空濛的洞庭落日图,愈加烘托出了作者彼时的悲凉心境。
前两句描写室外之景,第三句则转入室内,这是一场异常沉闷的饯行之筵,满满的离愁别绪。
蒙冤遭贬,从朝中重臣到边远之地无足轻重的小官,作者的忧愤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对他的遭遇,人微言轻的朋友们除了同情,还能怎么样呢,所以,就连席上助兴的歌女也为他斟满送行的酒杯,收敛起笑容,真诚地唱一曲祝福平安的歌。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只是,作者不希望她再唱《阳关曲》,因为自己就是从西北回来,被贬到南边去。
西北是让他最不愿意忆起的伤心之地,所以他不希望再听到《阳关曲》。
不能出阳关,还要谪迁到南边的郴州,可见,作者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悲愤难抑,这也是他心中蕴藉许久悲慨之情的流露。
下片笔锋一转,又从室内移到室外,高楼之上,醉意朦胧的作者凭栏独立。
仰望高空,天清云闲,回首长安,情牵意萦,这喝入愁肠的酒啊,只会令贬谪之人更添惆怅。
“何人此路得生还”,天涯路远,来日无期,这是让人多么肝肠寸断的一句话,这不仅是作者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多少含冤遭贬之人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泪目。
回首夕阳落下去的地方,那应该是京城长安,和自己温暖的故乡,一时多少愁绪涌上作者的心头。
词的后两句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虽然自己对蒙冤遭贬心有怨愤,可他还是期待皇帝早日还自己,这同时也是对故乡的不舍和眷恋之情。
张舜民的这首《卖花声·题岳阳楼》语浅言深,意蕴深厚,从远景到近景,再从外景到内景,而后又从内景到外景,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就在这极具跳跃性,和层次感的画面中得以升华,读来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