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舜钦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苏舜钦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2798 更新时间:2024/1/23 1:44:10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县人, 生于开封。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蒙山县令,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庆历八年(1048),担任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今存《苏舜钦集》。

  文学成就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

  苏舜钦的文学创作,可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在前期,其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多是有战斗性的政论文。诗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具有政论性和战斗性,往往就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直抒己见。如《感兴》第3首,就林姓书生上书获罪的事件对统治者堵塞言路的残暴手段进行揭露和抨击。《庆州败》就一次丧师辱国的战役,对主将的怯懦无能和执政者的用人不当作了尖锐的指斥。《己卯冬大寒有感》、《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五言长篇,深刻反映了天灾人祸交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同情。《送李冀州诗》、《寄富彦国》、《送杜密学赴并州》、《送安素处士高文悦》一类诗,极力描述外患严重,鼓励友人们效命疆场。《吾闻》抒发了他梦寐不忘保卫边疆的壮志,诗中写道:"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昼卧书册中,梦过玉关阙。"象这种抒写英雄抱负的主题,在宋诗里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

  在后期,隐居生活局限了他的视野,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减少,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散文《沧浪亭记》描写了沧浪亭的幽美风景,抒发逃避现实、冲旷自得的生活情趣。《初晴游沧浪亭》、《淮中晚泊犊头》、《夏意》等小诗,也写得新鲜恬淡。但他并没有真正忘怀于世事,象散文《答韩持国书》和诗歌《遣闷》、《淮中风浪》、《夏热昼寝感咏》等,都暴露了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抒发了蒙冤受害、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有别于梅尧臣诗的微婉古淡、含蓄深远。欧阳修评他的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六一诗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大风》),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但他的诗大多缺乏含蕴和韵味,语言也往往失之粗糙与生硬。

  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主要作品

  名作

  沧浪静吟、大雾、淮中晚泊犊头、水调歌头、题花山寺壁、初晴游沧浪亭、夏意、庆州败、过苏州、和淮上遇便风、沧浪亭怀贯之、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城南感怀呈永叔、松江长桥未明观渔、暑中杂咏、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诗歌理论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因此,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其诗“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更多文章

  • 范仲淹和苏舜钦为何能写下名篇,竟源于一次“卖废纸”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仁宗,宰相,范仲淹,苏舜钦,弦乐器,齐特琴,沧浪亭记,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我们都学过《岳阳楼记》,它是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此外还有《沧浪亭记》也很有名,作者也是北宋政治家,名叫苏舜钦。有意思的是,范苏二人还是好友,并且他们能写出名篇,完全是因为苏舜钦卖了一次废纸破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苏舜钦与沧浪亭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沧浪亭,苏舜钦,欧阳修,范仲淹,章炳麟

    沧浪亭剖面图。苏州沧浪亭。(资料图片)□沈鸿鑫沧浪亭是现存苏州诸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二十多年前,沧浪亭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提起沧浪亭,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苏舜钦。工诗擅文得到范仲淹赏识苏舜钦字子美,是北宋著名诗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

  • 苏舜钦积极支持革新,为什么被削籍为民?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宋朝,苏舜钦,籍为民,范仲淹,欧阳修,艺术家,御史中丞

    在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有一所古老的园林,园中有一亭名为“沧浪”,由于亭子太过有名,因此园林也以此亭为名,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庆历四年(1044年),被削籍为民的苏舜钦用四万钱买下一座废园,经过修整后,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经常驾舟游玩,字号沧浪翁,创作

  • 苏舜钦:倘若有苏东坡那样的气度,何至于一顿饭局就把自己给气死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苏舜钦,苏轼,范仲淹,欧阳修,韦应物,沧浪亭记

    苏舜钦:孤舟古祠下,风雨看潮生无事之时,偶尔会看一下有些正剧意味的电视剧,近期在看一部叫《清平乐》的剧,那里面的文学大佬多多,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的一堆,但其中却发现了一个难得出镜之人,叫苏舜钦,我对这个人可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那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有着一席之地的,他与欧阳修和梅尧臣

  • 北宋大诗人苏舜钦,本是一个人生赢家,却不小心成了儆猴的那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苏舜钦,范仲淹,欧阳修,宋仁宗,皇帝,宰相,诗人,宋朝,艺术家

    景祐元年,官宦世家出身、26岁的北宋诗人苏舜钦进士及第,政坛。与宰相杜衍之女完婚后,又有文坛领袖范仲淹的激赏,苏舜钦成为一颗被世人看好的政治新星。按苏舜钦拥有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关系,拿他开刀简直不大可能。20岁任荥阳县尉时,他就因敢于对皇帝大兴土木谏议上疏而闻名朝野。其奏章言辞激烈,敢道人之所不敢言,

  • 清平乐:苏舜钦被削职为民,仅次于死刑,但欧阳修却说要向他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苏舜钦,欧阳修,清平乐,范仲淹,宋仁宗,梅尧臣

    清平乐 苏舜钦近日热播剧《清平乐》中,苏舜钦才华出众,屡次受到仁宗的称赞,还有人说他是北宋第一美男子。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时代骄子苏舜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历史上的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一、苏舜钦与进奏院狱苏舜钦,字子美,河南开封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八年(

  • 沈鸿鑫 苏舜钦与沧浪亭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苏舜钦,沧浪亭,沈鸿鑫,欧阳修,范仲淹

    沧浪亭剖面图沧浪亭是现存苏州诸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二十多年前,沧浪亭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提起沧浪亭,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苏舜钦。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他的祖父苏易简在宋太宗时做过参知政事(宰

  • 苏舜钦的一首夏日七绝,全诗句句写夏景,却句句都透散着清凉之意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榴花,夏意,树阴,诗人,梦觉,宋朝,苏舜钦,千古名句

    苏舜钦,宋代诗人。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风格超迈横绝,独出机杼。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说:“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梅尧臣),轩昂不羁,如其为人。”罢职之后,苏舜钦闲居苏州。此地有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祜的池馆,时已废弃。苏舜钦以四万钱买下废园并进行修筑,傍

  • 苏舜钦游玩花山寺时写下的一首七绝,诗句看似平常,却很有的内涵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野草,诗人,剪伐,宋朝,苏舜钦,花山寺,范仲淹

    苏舜钦,北宋诗人,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后罢职闲居苏州。庆历四年,苏舜钦罢职后,闲居苏州时,这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

  • 苏舜钦的一首冷门爱国七律,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七律,诗人,诗文,宋朝,苏舜钦,许国终,范仲淹

    庆历五年,苏舜钦被削职为民。苏舜钦这次罹祸,表面上是因为他动用了衙门卖废纸所得的公钱设酒宴,会宾客,其实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苏舜钦的岳父杜衍同情范仲淹的新政,苏舜钦又是范所推荐,加以他屡“言时政得失”,“无所回避”,使“群小为之侧目”,因此守旧派王拱辰等借机打击苏舜钦,想以此动摇杜衍、范仲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