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秀夫:他是南宋大忠臣,宁投海自尽也誓死不降,却有人说他弑君

陆秀夫:他是南宋大忠臣,宁投海自尽也誓死不降,却有人说他弑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4954 更新时间:2023/12/6 17:36:47

陆秀夫:纯臣有如此,千古更无前

今天突然看了个很奇葩的帖子,说这陆秀夫有弑君之罪,他为了成就自己忠臣之名,硬拖着小皇帝投海,于是,南宋亡国了。

作为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陆秀夫,世受国人之崇敬,缘何现在倒背上了这欺世盗名的弑君之罪,我是除了愤怒几无语言,就算这些人想出名,想标新立异地博眼球,吸粉丝,也不能拿这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来说事儿,是吧。

读历史不能以今天的理念来评价古人,不仅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非,还应该根据当时人们接受的教育而形成的观念,来衡量其言行,比如,同样是接受中华传统儒家教育的读书人,为何在宋亡之时,他们宁死不降,或满门自焚,或全族投海。

而明末之际,那些士子们却在满人的铁蹄前跪了一片,所谓“无数衣冠拜马前”,及《薙发令》下,争先恐后地将这汉人最看重的肤发一并改了去,这不是一件很让人深思的事吗?当然,这不包括少数拼死不降之人,如陈子龙、张苍水一众,也包括写闲文的张岱这类人。

陆秀夫,字君实,号东江,楚州盐城人,即今江苏建湖人,他是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他是理宗朝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来官至礼部侍郎。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崖山,任左宰相,继续组织抗元,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陆秀夫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天资聪颖又学习刻苦,他是把其他小朋友玩游戏的时间全用在读书上:他7岁即能作诗,才思清丽,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他的蒙老师曾夸道:“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

他少有大志,立志于匡济乱世,平整青云,年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考即中,与文天祥为同榜进士,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是坚毅沉静,办事兢兢业业,一生淡泊名利。

步入仕途后,先是在名将李庭芝门下为幕僚,他矜持庄重,沉默寡言,但却治事有方,其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遂让他掌管军中机宜文字,后李庭芝镇守扬州,又辟任他做参议官。

襄阳丢失,南宁屏障顿失,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深受感动,于是将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任礼部侍郎。

但形势越来越危急,元人兵临城下,临安城中掀起跑路狂潮,短短数天之后,上朝的文官只剩下6人。72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老泪纵横,本已是哄孙子玩耍的高龄,如今却不得不站出来给5岁小皇帝撑台面。

走投无路的老太后及寡妇孤儿只能投降了,而在受降前夜,坚决不降的老臣江万载带着七岁的赵昰和四岁的赵昺逃出临安。一路血战后跑到温州。

临安沦陷,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陆秀夫和张世杰,以及文天祥等人都来到温州,他们带着小皇帝去了福州,并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他们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

当时皇帝年幼,政府流亡,政事荒废,江山岌岌可危。朝政没有朝政的样子,杨太妃被迫走向了前台,苦挣时局,都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小朝廷内斗不止,杨太后甚至“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只有陆秀夫上朝时毕恭毕敬,时常忍不住潸然泪下,依旧秉持君臣之道,不失礼仪规矩。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陆秀夫常常留下伤感的泪水;不知是悲恸屈辱的南宋,还是同情这对孤儿寡母的处境。

忽必烈派兵围剿“海上朝廷”,小皇帝上船时被台风卷下海,年过七旬的江万载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他拼命将赵昰托出海面,自己却因力竭而被淹死;而这小皇帝却惊吓成病,不久就病死了。

赵昰意外死亡,群臣感觉到是天亡大宋,多欲散去,唯陆秀夫勉励群臣,“百官俱在,军队数万,天不灭宋,我们就当振兴国家。”在陆秀夫的带领下,群臣又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广东新会南海中之崖山,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

作为左丞相,陆秀夫担当大任。他与张世杰一起执掌政务。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陆秀夫夙夜在公,治军、抚民、教化天下,丝毫没有二心。

陆秀夫生为末世之臣,以一文士而率二十余万军民移居海上,同元将张弘范的优势兵力作最后一搏,此战结果毫无悬念,失败是必然的,不能用后世的“不知兵”来对其横加指责,就算是岳王爷在世,怕也是难挡那北来的元人,强弱之势不在一个层次上。

结果是悲惨的,也是悲壮的,在崖山海战的最后时刻,陆秀夫一直守在小皇帝身边,他看着那些缓缓下沉的船只,跌落入海的宋军,飓风卷起数米高的血浪才能暂时遮住刺耳的惨叫声。

陆秀夫早已下好了必死的决心,这一刻终于来了,此时,陆秀夫的心情却很平静。他想起自幼背诵的圣贤书,他想念村里那一张张笑脸,他看到蒙元屠城的惨状,他看到空荡荡的朝堂上谢太后悲苦的神情,他看到高谈阔论的官员逃跑时如丧家之犬。

败局已定,回天无力,陆秀夫遂执剑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尽数驱赶下海去,随后穿好朝服,恭恭敬敬跪对幼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抱起腰系玉玺的九岁小皇帝,缚在自己背上,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舷,跃入茫茫大海。

海浪咆哮着,瞬间卷走了陆秀夫背负一个小皇帝的身影,其时的陆秀夫年仅42岁,而小皇帝才八岁。

杨太后得知儿子已死,悲痛欲绝之下也跳海身亡,随后的,众大臣和后宫女眷便也纷纷跳海殉国。

皇帝投海的消息传来,人们惊恐万状,为不当亡国奴,不受外族羞辱和杀戮,十余万军民亦随之投海,时海上船舻火光冲天,海面俱为浮尸覆盖,日后竟随流下漂数十里,惨不忍睹,连那杀人不眨眼的元人亦掩面不忍直视,至此,三百年大宋终结。

陆秀夫负帝蹈海,是一种“食君禄,报君恩”的忠君殉节行为,但更是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在民族矛盾占首要地位的特定时期,陆秀夫的忠君事宋,是与爱国为民相一致的。

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

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

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

版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用这首诗歌讴歌了陆秀夫。海天苍茫,波涛汹涌,大海吞噬了陆秀夫的生命,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英名。

陆秀夫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当时所有的大宋遗民,连对手亦钦佩不已,四年后,元朝枢密副使兼湖州总管丁聚上奏朝廷,在广东南澳县青澳湾为陆秀夫修建了墓园。

后来,明万历帝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清咸丰帝更是下旨,在全国各地孔庙中配祀陆秀夫,可见陆秀夫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按说,以陆秀夫的才华,在哪个朝代不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而且,当他在临安时,谢太后携宋恭帝出降,他可名正言顺地随之降,如同朝为臣之留梦炎,如后世之洪承畴。

而且在道义上,他是跟着皇帝出降,有保护皇帝之意,更显得理直气壮,似乎还可以继续在名义当他的忠臣,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重组抗元政府,直至与社稷同亡。

他的死,是为国尽忠,表现了与国与民荣辱与共,生死同命,为国忘家,万死不辞的炽烈感情;表现了决不向入侵者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表现了对自己赖以休养生息的家园、土地拳拳的挚爱之情和由此激发出来的献身精神,他是用生命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气节和道统。

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并已成为激励人民抗敌御侮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陆秀夫才受到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深切怀念和衷心敬仰。

在崇敬陆秀夫的同时,心中更为之难受的还是那八岁的孩子,年幼的他尚未懂事,便被冠以皇帝之名,当他被陆秀夫缚于身上之时的哭嚎,更是让我心为之裂,从这个角度来讲,陆秀夫的作法也有些残酷了。

但是,不如此做,这孩儿的结局是什么,那是可以想象得出的,自古投降的亡国之君都是没有好下场的,陆秀夫这样做,虽然残酷,但也符合春秋大意义;毕竟在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当然时候,能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被逼蹈海而亡,自然是违背他的愿意的,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过早的背负了国家的责任,家国大义,宗庙社稷,寄托着大宋的希望,成为了一面旗帜,这些对他来说显得太沉重,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对他的死,我为之哭。

但对陆秀夫弑君一说,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要知道,所谓弑君,如果仅仅是就以下杀上这个定义来说,似乎陆秀夫还沾点边,但是要知道,历史上能被称之为"弑君"的人,那基本上都是有最根本上的利益关联才能成立的。

在这点上,陆秀夫是不符合的,因为陆秀夫负帝投海,那是拿自己的生命一起去赔的。这是民族大义,跟弑君沾不上边。如果他把宋少帝弄死自己升官发财苟活的话,这样的假设才能成立。

在陆秀夫这些誓死抗元的英雄来看,小皇帝已经是汉文明的象征了,是江山社稷的代表,他的生死并不重要;瀛国公和谢太后已经投降受辱,这是血性男儿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小皇帝不能再受辱了。

国家如此,他若不能逃出重围,便只能殉国,若再被擒受辱,臣民颜面何在?

若投降,包括小皇帝在内的十数万军民的性命可保,但这不在他们的选择项之内,对此,也许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毕竟南宋理学已深入人心,于生死大义自有他们的一套理论,尽管很多古人至死捍卫的东西,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是比较愚蠢的。

所以,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中,选择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甚至是没有选择的。我觉得,如果你为了捍卫自己所看重的东西,连牺牲的勇气都没有,更没有指责别人愚蠢的资格。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就是这些少有的单身抵抗的猛士,若还不被人理解,则民族前途堪忧。在汕头市南澳岛上,有一座陆秀夫墓,牌坊上书刻着一副楹联:

君为宋室孤忠扛鼎垂绅襄助幼主蹈海捐躯守大节;

实是楚州奇杰沉帙断简谪迁海阳帷幄探骊流芳名。

“此恨到今犹不及,崖山东下海茫茫。”读着这对联,不禁令人仰崇陆秀夫的孤忠大节和凛然正气,没有他,南宋的历史会显得太苍白,

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一个至死都在抗元,被俘后不跪不拜,拒绝向元军投降,但求一死。一个是宁愿抱着幼主跳海也不愿意被元军捉到。文天祥和陆秀夫,南宋的右丞相和左丞相,他们是南宋最后的脊梁,他们用鲜血,在中华千年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绚烂的壮丽色彩!

最后再说一个同陆秀夫有关的后事,不知道大家在读历史时注意到没有,古代很多的周边小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都很好,这并不是这些王朝有很好的外交政策,而是在血缘上,他们同我大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对于中华文明,这些周边之地的文明程度要远逊于中原,中原人士一旦去了那里,很容易站稳脚跟,当年在秦朝的徐福东渡扶桑,立足日本;三国名将马超的后人马抗在亚美尼亚建立政权;广东渔民郑信在缅甸建立暹罗王国;落第秀才罗芳伯在印尼婆罗洲建立兰芳共和国等等,当然,还有《水浒》中混江龙李俊征方腊后,率领童威童猛等梁山幸存好汉,扬帆出海,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

陆秀夫投海后,他的儿子陆自立没有随父亲一起殉国,而是率领着残余势力一路逃亡到了爪哇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他们在此建立了一个名为顺塔的政权,领头者陆自立也被众人奉为皇帝。

据《明史》记载:“其国一名莆家龙,又曰下港,曰顺塔。万历时,红毛番筑土库于大涧东,佛郎机筑于大涧西,岁岁互市。中国商旅亦往来不绝。其国有新村,最号饶富。中华及诸番商舶,辐辏其地,宝货填溢。其村主即广东人,永乐九年自遣使表贡方物”。

虽然这个小国在存在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无力攻打元朝,但是陆自立与其后人却从未忘记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当初他登基的时候,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复宋,意为恢复南宋,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得知元朝已经灭亡,中原地区的皇帝又换回了汉人,很快就上表称臣,可惜地是,后来的顺塔王国被西班牙所吞并。

更多文章

  • 陆秀夫:擎天捧日的民族大英雄,死后难得安生,陵墓反复被毁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陆秀夫,张世杰,赵昺,文天祥,宋端宗,宋恭帝

    今年 7 月 22 日,广东省潮州湘桥区磷溪镇派出所接到英山村委和陆氏宗亲报案,民族英雄陆秀夫陵园遭受狂徒破坏。派出所立刻出警处理。现场一片狼藉,作案者用铁具重击陵园里面的石构件十五处。包括石狮六只,碑记石二块、香炉二个、石碑记亭柱石二条、主墓抱石二条。消息传出,有良心之士莫不痛心疾首。陆秀夫是南宋

  • 他奉宋丞相陆秀夫秘令入琼,宋亡,落居海口江东为岑氏入琼始祖!

    历史解密编辑:花梨岛标签:岑氏,丞相,赵昺,始祖,宋军,入琼,宋朝,陆秀夫

    岑琳宋岑氏渡琼始祖此去全凭在抱怀,临行半句不须题。君恩戴却同天覆,君望何如毋望归。 —— 陆秀夫南宋未年,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丞相陆秀夫秘授将领岑琳新职,令其入琼执行任务!临行赠诗一首。此诗称为《临别诗》,铭刻于岑琳墓碑上,岑氏后人世代相传,铭记一段南宋臣子的爱国情怀!岑琳入琼陆秀夫,众人熟知的宋末丞

  • 【史话】744年前,崖山海战败、陆秀夫背宋幼帝投海,浮尸十余万

    历史解密编辑:年之父标签:明朝,元朝,宋军,宋朝,陆秀夫,文天祥,宋幼帝

    崖山古炮台曾几何时,"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华夏”的说法不时会出现在某些媒体上。1279年,蒙元军队一路追击南宋残余势力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附近,当时是一个海岛),并将被俘的文天祥押到崖山海面劝降宋军。文天祥不从,诵出千古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大明朝贡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陆秀夫,朝贡,明朝,元朝,跳海,郑和

    从古至今,每一个朝代都会涌现出很多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即使是到了王朝的灭亡之际,也仍旧不愿意向敌人认输。今天我们介绍的陆秀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到大明朝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元军大举南犯,当时的宋朝已经接近灭亡了,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

  • 宋末三杰”——陆秀夫,惊世一跳,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元军,宋朝,陆秀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宋末三杰

    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和文天祥同年,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楚州地处淮南地区,这里是南宋抗元的前线,战乱不断,全民皆兵,所以,家仇国恨让陆秀夫从小就养成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不过在陆秀夫3岁的时候,他随父亲迁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南镇江。小时候的陆秀夫是一个学霸型的乖乖娃,非常出众,远近闻名。长大以

  • “宋末三杰”之陆秀夫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陆秀夫,宋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文天祥

    陆秀夫是南宋时期左丞相,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二人被后人尊称为宋末三杰。宋嘉熙二年,陆秀夫在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出生,三岁的时候随自己的父亲一起迁居京口。陆秀夫自幼聪颖好学,在跟随父亲迁居到京口之后,就跟随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所以来孟先生这儿读书的人不少。

  • 陆秀夫背起八岁赵昺,用白绸相缠,从容投海,他们真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便民军事指南标签:陆秀夫,赵昺,张世杰,元军,张弘范,宋军

    《宋史》记载: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厓山,陆知君臣难以脱险,先拔剑驱妻儿入海,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藏玉玺于赵昺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这君臣二人到底死了没有?据说当年,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

  • 崖山海战的真相:张世杰陆秀夫都没做错,小皇帝也没必要跳海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赵昺,元军,宋朝,元朝,张世杰,陆秀夫,张弘范,陈宜中,崖山海战

    宋元崖山之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原本是南宋水军:张世杰麾下有三千艘战舰,“元将”张弘范只有三百艘战船,无论是装备还是吨位,元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崖山之战的结果,读者诸君都知道了,所谓“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虽是杜撰(张弘范不承认自己是宋人),但却符合历史真实——宋军一败涂地,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跳海殉国,

  • 诗词山东·济南行|“趵突”者,曾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曾巩,诗词,泉水,宋朝,趵突泉,济南行,济南市,山东省,齐州二堂记

    此刻,我就在趵突泉边,900多年前,曾巩也望着同样的泉水出神,这就是济南的“魂”!凡一提到济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身后的趵突泉。话说北宋以前,趵突泉并不叫“趵突泉”,而是有着各种名字!直到公元1072年之后,曾巩任齐州知州,在泉边建了一个“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才正式有了

  • 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都市报标签:曾巩,书法,草书,王羲之,篆书,书法家

    ■饶振华简介饶振华,1966年4月出生,原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赣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被吴道子艺术馆、曾巩纪念馆、李时珍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人士收藏,多次在全国及省市重要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江西日报》等学术刊物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