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秀夫:擎天捧日的民族大英雄,死后难得安生,陵墓反复被毁

陆秀夫:擎天捧日的民族大英雄,死后难得安生,陵墓反复被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大脚 访问量:1983 更新时间:2023/12/6 17:39:07

今年 7 月 22 日,广东省潮州湘桥区磷溪镇派出所接到英山村委和陆氏宗亲报案,民族英雄陆秀夫陵园遭受狂徒破坏。

派出所立刻出警处理。

现场一片狼藉,作案者用铁具重击陵园里面的石构件十五处。包括石狮六只,碑记石二块、香炉二个、石碑记亭柱石二条、主墓抱石二条。

消息传出,有良心之士莫不痛心疾首。

陆秀夫是南宋王朝最后一任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精忠浩气长存千古,为中华民族的光辉史、铁血史增添如许亮色,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画卷,重回到宋末元初那段风云岁月,用心审视中华儿女曾经的铁血悲歌。

早年的陆秀夫,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志存高远,德行高洁,才情高迈。《宋史》里说他“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富有才华,却贞静自处,性格沉静、内向,不喜欢与人说话。

陆秀夫参加了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进士科考试,为第二甲第二十七名。

该榜第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第二四第一名谢枋得

文天祥、谢枋得和陆秀夫在神州陆沉之际,为国事奔走操劳,宁死不降,壮烈就义,成了数百年来忠臣烈士的楷模。

即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被后人誉为“忠节榜”。

抗日战争期间,大史学家陈垣为辅仁大学1937年的《辅仁年刊》创刊作序,特别提到了“忠节榜”科考,激励学生在此民族危难之际,奋发忠直之志,说:“宝祐四年登科诸录,独重于世,岂非以其中有令人可景仰之人哉?!”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谢枋得等人,都是明知事不可为而为,虽万千人吾往矣,力挽狂澜于既倒。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人拔下襄阳坚城,以排山倒海之势南侵,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小朝廷震响莫名,计无所出,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于德祐二年(1276年)出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则在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所带殿前禁军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侥幸脱逃。

孤儿寡母在婺州(现浙江金华)得与陆秀夫相遇,在陆秀夫的主持下,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仍由老臣江万载秘密摄行军中事,统筹全局,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

元人听说宋人又另立一帝,不由大为光火,兵锋向南,一意要斩草除根。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南宋小朝廷流亡海上,又应了那一句话: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在逃往雷州的途中,遇上台风,帝舟倾覆,宋军实际统帅江万载被风浪卷下大海,端宗也因此得惊悸病死。

群臣心灰意冷,都有散伙各寻生路之意。

陆秀夫慨然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陆秀夫在危急存亡之际,带领众大臣拥立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其本人受命任左丞相,与太傅张世杰共撑危局。

元朝汉将张洪范对陆秀夫恨得咬牙切齿,上书忽必烈,称南宋一帝既死,陆秀夫又立一帝,必须迅速剿灭,免为大患。

忽必烈于是任张洪范为元帅,分水陆两路进兵。

张洪范来势凶猛,先在陆上生擒势单力薄的文天祥,然后以扇形展开进攻,封死广州沿海所有陆路,水师进逼崖山。

实际上,南宋自从被金帝国压制在淮河以南一线后,一直积弱不振,却凭借着坚毅的意志苦苦抵抗了新兴的蒙古帝国近半个世纪之久。

崖山一战,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也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绝世之战。双方共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600多艘。

蒙古帝国所向无敌,对这场战争,乃是稳操胜券、志在必得。

南宋小朝廷浮国海上,无可再退,所能倚仗的,是陆秀夫、张世杰等一大批忠臣烈士,为捍卫汉家江山的尊严作最后一战。

战鼓敲响,炮声日隆。

南宋的最后一批忠直孤臣在历史留给他们最后的舞台上泣血演出,纷纷蹈行忠义誓言,给历史交出了气壮河山的答案。

张世杰在大势已去之际,派遣亲兵驾小船,冲开血路,前去迎接赵昺和陆秀夫。

而元军也已杀到了宋舟师中心,

陆秀夫对张世杰派来接驾的小船难辨真伪,担心是元军派来的奸细,斥退来人,挥剑驱妻子赴海,然后迎着滔天巨浪,放声长哭。

哭罢,转身替赵昺整理好衣服,郑重行了叩拜大礼,镇定从容地说:“陛下,国事至此,不可再辱!”

年仅7岁的小皇帝坚定地点了点头。

于是,陆秀夫再无余虑,伏下身子,背着幼主,义无反顾地一起跳进了大海,沉没在翻滚不息的波涛之中。

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其实,有战斗力的不过4、5万人,其余全是跟随朝廷逃难的普通百姓。

十几万百姓看着丞相和皇帝已经殉国,也都毫不犹豫,纷纷跳海殉国。

先前在潮州五坡岭被俘的文天祥被囚禁在元军船中,亲眼目睹了崖山海战的全过程,目眦尽裂,却无力回天,挥泪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酣呼:“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张世杰虽已成功突围,但听到少帝赵昺的死讯,仰天大哭道:“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也壮烈殉国。

《宋史》由此下结论:“张世杰死,遂宋亡”。

南宋灭亡,垂世而独立中国文明整体性亡于蒙元,文明的发展和积累被破坏,致使东瀛人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之叹。

数日之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

沿海百姓找到陆秀夫的尸体,安葬在广东新会二城村附近。

南宋遗民林景熙赋诗赞:“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版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陆秀夫的忠义之名,丝毫不输文天祥。

明人蒋一葵在《山堂外纪》就说:“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元朝枢密院副使兼潮州路总管丁聚,仰慕陆秀夫高风亮节,另于汕头南澳岛青径口为陆秀夫建衣冠冢,并题碑“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

元朝灭亡后,广东新会二城村人重修陆秀夫坟墓,建亭立碑,石马石虎,安排专人守墓。

但在明末清初乱世,有人看上了陆秀夫墓所在地的风水,竟然打断古碑,连同石马石狮一起扔到了河里,沉香木棺材也挖出来烧了,骨骸散佚。

本文开头提到的潮州湘桥区磷溪镇英山村陆秀夫陵园是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于2003年重建。

现在,陵园的石狮、石碑被毁,如果不加强对陵园进行保护,只恐明末陆秀夫墓被毁的悲剧又会重演。

更多文章

  • 他奉宋丞相陆秀夫秘令入琼,宋亡,落居海口江东为岑氏入琼始祖!

    历史解密编辑:花梨岛标签:岑氏,丞相,赵昺,始祖,宋军,入琼,宋朝,陆秀夫

    岑琳宋岑氏渡琼始祖此去全凭在抱怀,临行半句不须题。君恩戴却同天覆,君望何如毋望归。 —— 陆秀夫南宋未年,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丞相陆秀夫秘授将领岑琳新职,令其入琼执行任务!临行赠诗一首。此诗称为《临别诗》,铭刻于岑琳墓碑上,岑氏后人世代相传,铭记一段南宋臣子的爱国情怀!岑琳入琼陆秀夫,众人熟知的宋末丞

  • 【史话】744年前,崖山海战败、陆秀夫背宋幼帝投海,浮尸十余万

    历史解密编辑:年之父标签:明朝,元朝,宋军,宋朝,陆秀夫,文天祥,宋幼帝

    崖山古炮台曾几何时,"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华夏”的说法不时会出现在某些媒体上。1279年,蒙元军队一路追击南宋残余势力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附近,当时是一个海岛),并将被俘的文天祥押到崖山海面劝降宋军。文天祥不从,诵出千古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大明朝贡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陆秀夫,朝贡,明朝,元朝,跳海,郑和

    从古至今,每一个朝代都会涌现出很多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即使是到了王朝的灭亡之际,也仍旧不愿意向敌人认输。今天我们介绍的陆秀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到大明朝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元军大举南犯,当时的宋朝已经接近灭亡了,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

  • 宋末三杰”——陆秀夫,惊世一跳,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元军,宋朝,陆秀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宋末三杰

    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和文天祥同年,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楚州地处淮南地区,这里是南宋抗元的前线,战乱不断,全民皆兵,所以,家仇国恨让陆秀夫从小就养成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不过在陆秀夫3岁的时候,他随父亲迁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南镇江。小时候的陆秀夫是一个学霸型的乖乖娃,非常出众,远近闻名。长大以

  • “宋末三杰”之陆秀夫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陆秀夫,宋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文天祥

    陆秀夫是南宋时期左丞相,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二人被后人尊称为宋末三杰。宋嘉熙二年,陆秀夫在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出生,三岁的时候随自己的父亲一起迁居京口。陆秀夫自幼聪颖好学,在跟随父亲迁居到京口之后,就跟随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所以来孟先生这儿读书的人不少。

  • 陆秀夫背起八岁赵昺,用白绸相缠,从容投海,他们真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便民军事指南标签:陆秀夫,赵昺,张世杰,元军,张弘范,宋军

    《宋史》记载: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厓山,陆知君臣难以脱险,先拔剑驱妻儿入海,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藏玉玺于赵昺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这君臣二人到底死了没有?据说当年,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

  • 崖山海战的真相:张世杰陆秀夫都没做错,小皇帝也没必要跳海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赵昺,元军,宋朝,元朝,张世杰,陆秀夫,张弘范,陈宜中,崖山海战

    宋元崖山之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原本是南宋水军:张世杰麾下有三千艘战舰,“元将”张弘范只有三百艘战船,无论是装备还是吨位,元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崖山之战的结果,读者诸君都知道了,所谓“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虽是杜撰(张弘范不承认自己是宋人),但却符合历史真实——宋军一败涂地,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跳海殉国,

  • 诗词山东·济南行|“趵突”者,曾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曾巩,诗词,泉水,宋朝,趵突泉,济南行,济南市,山东省,齐州二堂记

    此刻,我就在趵突泉边,900多年前,曾巩也望着同样的泉水出神,这就是济南的“魂”!凡一提到济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身后的趵突泉。话说北宋以前,趵突泉并不叫“趵突泉”,而是有着各种名字!直到公元1072年之后,曾巩任齐州知州,在泉边建了一个“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才正式有了

  • 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都市报标签:曾巩,书法,草书,王羲之,篆书,书法家

    ■饶振华简介饶振华,1966年4月出生,原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赣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被吴道子艺术馆、曾巩纪念馆、李时珍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人士收藏,多次在全国及省市重要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江西日报》等学术刊物和报刊

  • 虞云国|曾巩《局事帖》二题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曾巩,晏殊,进士,唐朝,宋朝,局事帖,王安石,欧阳修,虞云国,散文家,抚州府志,唐宋八大家

    前贤时彦对曾巩《局事帖》多有考论,笔者不贤识小,仅对两个相关问题,结合文献,略说浅见;当然,限于史料,也仅是管窥而已,不当之处,尚祈指正。曾巩《局事帖》资料图片无党乡贤之旁证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2著录云:“曾子固《局事多暇帖》,行楷书,印书纸背。”今据存本行款,过录标点如下:局事多暇,动履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