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怀玉并非杨文广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读,因参与寇准谋反而被贬

杨怀玉并非杨文广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读,因参与寇准谋反而被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3343 更新时间:2024/1/19 21:52:25

从明朝开始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数百年,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认可,也被改编成为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故事讲述了以杨业为首的北宋杨家将几代人抵抗外族侵略的故事,因此在清朝时期发展到巅峰,成为民间百姓反清的精神食粮。杨家将的故事中讲述了杨家数代人抵抗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入侵的故事,每代人都有一个典型人物。本文要讲的便是来自于杨家将第九代的代表人物杨怀玉,他在故事中作为抵抗西夏入侵的名将存在,也是杨家将故事中结局的最后一位英雄角色。

按照杨家将故事描述,杨怀玉是杨文广的儿子,人称玉面虎,是故事中著名的少年英雄。他的故事主要以征西为线索,围绕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展开,表现出了北宋杨家将为国戍边的英雄事迹。同时他在故事中也引导这杨家将和狄青讲和,共同击退了西夏大军,建立了不世功勋。他也是杨家将退出朝廷,隐退太行山的重要引导人,这也是杨家将故事公认的结局。虽然在地方上有很多人把故事衍生到了北宋末年,甚至拉上抗金名将岳飞和杨再兴,但杨怀玉一直是公认的杨家将最后一位英雄。

看过杨家将的作品,读过北宋的历史书籍后,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两者联系起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杨怀玉方面,很多人想知道的是这个角色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结局,是不是真的隐退太行山了?他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在抵抗西夏中与狄青联手,立下不世功勋?

历史上的杨怀玉是宋仁宗赵祯的伴读书童出身,是受到宋真宗和宋仁宗非常看重的人物。从史书上看他的年龄并不比比杨文广小,年龄上也绝不会是杨文广的儿子。杨文广出生于公元999年,而杨怀玉在公元1016年以入内供奉官的身份,出任赵祯的伴读书童。当时赵祯不到七岁。照此推算当时杨文广也就十七岁,按照宋朝的传统,他刚刚到了可以凭借家族的庇荫加入禁军的年龄。此时杨怀玉已经是入内供奉官了,他的年龄少说也是二十岁以上了。因此从年龄和时间段上推算,杨怀玉也不可能是杨文广的儿子。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杨怀玉是赵祯在成为皇帝前最为亲近的两个人之一。赵祯六七岁的时候,宋真宗修建的资膳堂作为赵祯读书的场所,负责管理这里的便是入内押班周怀政和入内供奉官杨怀玉。这两人中周怀政作为都监负责资善堂的总体安排,而杨怀玉作为伴读负责赵祯的日常学习。因此赵祯对这两人非常宠信,甚至私下称他们为哥哥。由此可见这两人在赵祯身边的重要性,获得了远超旁人的信任度。这也导致他们有资格参与宋真宗末年太子监国事件,其中周怀政还被认为是谋划这个政变的核心人物。

由于宋朝建国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朝廷中出现了北、南、蜀三党。三个政治派系互相争权夺利,逐渐形成了党争的格局。从檀渊之盟后开始,宋朝朝廷党争愈发严重,并在天禧年间达到了顶峰,被称为天禧党争。在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主要的参与者是以寇准为首的北党,和以丁谓王钦若等人为首的南党。他们互相排挤争权,党同伐异,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宋真宗因为天生性格懦弱,对于强势的北党和寇准不便于强力镇压,使得北党气焰越发嚣张,皇权也出现旁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宋真宗立刘娥为皇后,将天禧党争推向了高潮。

在党争的最后阶段,宋真宗多病,便将朝政交给刘娥代理,这让寇准等北党官员非常不满。而刘娥又与丁谓、王钦若等南党官员联合,在政治上逐渐抢占了先机。于是让北党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地位。为了解决刘娥和南党把持朝政的问题,周怀政等人策划了太子监国事件。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废除皇后刘娥,尊宋真宗为太上皇,让当时为太子的赵祯监国,并让宰相寇准主导朝政。这个阴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朝中大臣,除了寇准和北党的核心要员外,周怀政还拉拢了不少负责皇城宿卫的重要将领,杨怀玉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周怀政先秘密找了寇准商量此事,寇准安排了心腹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同时周怀政还找了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阁门祗候杨怀玉等到皇城司,策划谋杀副宰相丁谓、废除皇后刘娥等一系列事情。皇城司是管理皇城内外安全防卫的机构,由军队将领管理。周怀政只是个宦官,他虽然受宋真宗和赵祯的宠信,但并没有调兵的权力。他召见的这三位都是皇城司的主要官员,拥有调兵的权力。杨怀玉是与枢密院联系的,甚至能与禁军发生关联。可以说在寇准和周怀政的安排中,杨崇勋、杨怀吉和杨怀玉才是政变的杀手锏。

可让周怀政始料不及的是,杨崇勋、杨怀吉两人转头就把他卖了,他们直接找丁谓泄露他与寇准发动政变的图谋。最终这个政变以失败而告终,周怀政被处死,大量官员被贬官或流放。寇准虽然权倾朝野也不得不罢相去职,后来被发配到了雷州半岛。北党重要官员李迪也被牵连,作为寇准的党羽,被发配到湖南衡阳。杨怀玉并没有随杨崇勋、杨怀吉出面告发周怀政,他直到第二天才去枢密院自首。好在宋真宗念及旧情,又有太子赵祯的关系,他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赶出京城,出任杭州都监。

杨怀玉在政变之前担任的官职是阁门祗候,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是却非常关键,是宋朝武将升迁的必备官职,相当于高级备用干部。只要地方上的军队有重要统帅出缺,朝廷第一时间便从阁门祗候中选择出任的官员。而杨怀玉兼着皇城司的职务,还是太子赵祯的伴读,这身份可就非常不一般了。按一般规律,只要赵祯即位登基,杨怀玉必然被重用,进枢密院或禁军三衙是早晚的事情。可惜他看不清楚形势,跟着周怀政和寇准瞎折腾,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与他形成对比的是,杨崇勋在此案之后官运亨通,做到了枢密使的高位,可谓是平步青云。

太子监国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之处,引发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的讨论。有的认为是宋真宗委托周怀政和寇准废除皇后刘娥,失败后甩锅,才让周怀政和寇准担了责任。也有的认为是寇准发动政变谋反,失败后牵连了周怀政和大量北党官员,还被南党的丁谓等人搞政治追杀。在之前关于寇准的文章中已经对此有过仔细的解析,这里不再赘述。结论是寇准肯定是这次谋反案的主谋之一,而且调动了大量北党和军队的资源。因为周怀政作为太监没有这个能力,更不可能直接指挥杨怀玉这样的皇城司将领。

杨怀玉在政变中表现得非常糊涂,根本看不清楚形势。他自认为可以借着太子监国和登基的事情平步青云,却忽略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那便是赵祯年幼,根本没有执政的能力和资格。而宋真宗全权将朝廷委托给寇准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有着赵匡胤的前车之鉴。好在他还没来得及调动皇城司的军队,周怀政就已经失败被抓了。否则他得到的结果绝不是轻描淡写地贬官到杭州都监,很可能是抄家灭族。他这样的权力投机客心中只有权势和利益,从来没有想过国家和朝廷,也没有杨家将忠君爱国的品德,哪里能够成为受百姓爱戴的民族英雄?

标签: 杨文广宋仁宗寇准杨怀玉赵恒

更多文章

  • 寇准:因为贪玩被父母暴打,结果竟然“打”出来一个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非遗守艺人标签:寇准,丞相,宰相,宋太祖,进士,公子哥,艺术家,中国传统音乐,声乐,宋朝

    寇准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父亲去世后仍不见收敛。母亲恨极,拿起秤砣就向他砸去,没想到,这一砸就砸出个丞相来。公元961年,寇准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状元出身。寇准从小就很调皮,天天跟着小伙伴们疯玩,不思进取。然而,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没过多久,厄运就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孤儿寡

  • 两度为相的寇准刚直足智、不畏皇权、闻过则喜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寇准,张咏,宰相,皇帝,宋朝,诗人,宋太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开讲#公元1023年,被贬雷州两度为相的寇准在雷州凄然离世。寇准(961一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名相,以果敢直谏著称。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准的为人行事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一、是不畏皇权、敢于直谏、刚直足智端拱二年(989年)寇

  • 如何劝宰相多读书?好友说了八个字,寇准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寇准,宰相,张咏,宋太宗,魏征,读书

    《论语》有云:“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在这纷纷扰扰的环境中,能得一两个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的知己好友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然而很多时候,朋友间最好的组合不是相似而是互补。北宋名臣寇准是个出了名的直性子,最不善察言观色,但也正是因为有见解又是直言敢谏的性格才使他得到宋太宗的赏识。端拱二年,寇准在启

  • 寇准:他位“渭南三贤”之首,却同苏东坡一样横遭贬谪,魂归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寇准,苏轼,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对于寇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戏剧,我虽然没听过刘兰芳的评书,但戏剧有关杨家将的剧中,总会出现这寇老西儿的形象,所以,一个风趣机智,正直不阿的好干部便一直常存脑海中,加上不知何时看了那电视剧《寇老西儿》,更是加深了这样的印象。寇准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人,这个我倒是早就知道,

  • 寇准穿皇袍,皇帝很生气,有人骂了他一句,反而救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寇准,皇帝,王旦,赵恒,宰相

    皇袍是皇帝的专属用品,别人谁穿了都是僭越,是造反,别说穿,碰都碰不得。可是寇准不但穿了,而且还那么理直气壮,穿着龙袍,骑着大马,一路狂奔炫耀!寇准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以忠直著称,面对国家危机,他总是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为过于刚直,屡受迫害,仕途几起几落。这次他准备跟宋真宗PK吗?当然不是,说

  • 铡美案、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的戏词忒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有趣故事标签: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铡美案,评剧

    豫剧和其他剧种不同之处,在于豫剧最不讲章法(乱弹的后代),也就是说对于格律限制最少,唱腔如此,唱词更是如此,这主要原因还是豫剧的平民性决定的,这也是豫剧得以迅速发展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原因所在。单说唱词,先看铡美案包公与陈士美的对唱:陈世美唱:有人告我啥凭据?包公唱:要凭据,有凭据,人命大状拿手里

  • “澶渊之盟”是名相寇准发起的一场“货币战争”?北宋成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寇准,澶渊之盟,宋军,赵恒,辽国

    引子: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宋、辽两国经过多年鏖战,尤其是几场大规模战争下来,双方人员、物资损失极大,将士均感疲惫。公元1004年秋,辽军再次大举南下,杀至定州,与在此筑垒防御宋军形成对峙 。双方都无法形成绝对优势,谁都不能一口吃掉对方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干耗着。澶渊之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代

  • 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并不是山西人,为何会被叫做“寇老西儿”?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寇准,山西,宰相,宋朝,皇帝,太宗,诗人,古典乐,寇老西儿,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像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刘邦时期的萧何,秦始皇手下的李斯,以及齐桓公麾下的管仲等等。他们都身居大才,为国家国力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左右也有一名非常厉害的宰相名叫寇准,而在后世的评书以及民间传记中,都亲切的称寇准为“寇老西儿”。但是大家不知道

  • 大争之宋(增二)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让李迪接任,为何遭到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寇准,赵恒,李迪,丁谓,宰相

    在宋真宗赵恒执政的中晚期,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史称天禧党争。这次党争的双方是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党和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方党,双方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政治混乱。赵恒也因此而大权旁落,无法主导朝廷政治的方向。于是赵恒立刘娥为皇后,授予其代理朝政的权力。刘娥上台后联

  • 名相寇准:他把南宋的屈辱推迟了上百年,却把自己推向绝境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寇准,赵恒,宰相,丁谓,王钦若,皇上

    一、兵临城下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大军长驱直入,向宋朝都城开封一路进犯。这已经说不上是辽国第多少次进攻大宋了。已经登基7年的宋真宗站在开封城头,看着远方的旌旗飘摇,好像遍地都是辽军一样。胆战心惊之余,他不觉有些心神恍惚。他记得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辽国进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