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度为相的寇准刚直足智、不畏皇权、闻过则喜

两度为相的寇准刚直足智、不畏皇权、闻过则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认真的罗刹 访问量:2179 更新时间:2024/1/15 22:00:41

#历史开讲#

公元1023年,被贬雷州两度为相的寇准在雷州凄然离世。

寇准(961一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名相,以果敢直谏著称。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的为人行事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一、是不畏皇权、敢于直谏、刚直足智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赵光义不想听下去,几度想离开龙座而去,但鉴于满朝文武所在,强忍下去,但寇准仍不停地直谏。

宋太宗实在不想听下去了,一甩袖子,生气地离开了龙座,刚想转身而去。这时寇准那刚直的性格表现了出来,上前一把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太宗想走却也有些为难。寇准趁此之时力劝太宗重新落座,无论如何也要听他把要讲的事情说完。宋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态度马上缓和了下来,重新落座,听完寇准所奏。而且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有寇准在,我就无忧了”

这件充分显示出寇准刚直不阿、不畏皇权、敢于直谏的性格。这性格在宋太宗时代为其赢得了刚直足智的名称。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为他凄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豁达大度,闻过则喜

寇准刚当宰相时,在成都任职的张咏

[引用: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城县)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景德二年,六十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被誉为“纸币之父”。]

听到寇准入相的消息,有些看不起他。于是对幕僚下属说:“寇公虽然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不足。”

景德三年(1006),寇准为王钦若所构谄,被罢相位贬为陕州知州。寇准刚上任不久,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回京,路过陕州。寇准早闻其名,对其很敬重,于是摆酒设宴隆重地招待他。席间推杯换盏,笑谈畅饮,好不热闹。两人虽早相识,但并无深交,更未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此次两人尤感相见恨晚,相互敬佩。从交谈中,张咏更加的真切地了解到了寇准的性格,并深深地为其担忧。临别时,寇准恋不舍地把他送到郊外,并谦逊问道:“临别,你还有什么要教导我的话吗”

张咏听了,慢吞吞地把憋在心里想说的话说了出来:“《霍光传》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对于我们身在官场的人很值得一读。”

寇准当时不明白张咏要他读《霍光传》的意思。

送别张咏,回到官邸,待心情平静后,找到《汉书·霍光传》

[引用:《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是继《汉书》之后,中国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当读到“赞曰……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张咏对他说的话,笑着说:“这就是张公要告诫我的。”

[《《汉书·霍光传》中“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原指不学习,没有学问,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霍光,西汉权臣,权倾一时,甚至达到了废立皇帝的程度。是西汉名将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做为两度为相的寇准,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按着别人的意见去办,能有这样的气度和肚度,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之。而生活中许多人对当面给自己提意见者恨之入骨,千方百计去打击报复,以解心头之恨不得,尤以在工作的同事间为甚。但由于其嫉恶如仇,果敢直谏,不适圆滑,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重大打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寇准的果敢、刚直、不畏权势、闻过刚喜的行为,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头条创挑战赛#

参与文章:

头条百科《寇准》、《张咏》

《敢顶撞皇帝的宰相寇准,最后是什么结局?》

更多文章

  • 如何劝宰相多读书?好友说了八个字,寇准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寇准,宰相,张咏,宋太宗,魏征,读书

    《论语》有云:“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在这纷纷扰扰的环境中,能得一两个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的知己好友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然而很多时候,朋友间最好的组合不是相似而是互补。北宋名臣寇准是个出了名的直性子,最不善察言观色,但也正是因为有见解又是直言敢谏的性格才使他得到宋太宗的赏识。端拱二年,寇准在启

  • 寇准:他位“渭南三贤”之首,却同苏东坡一样横遭贬谪,魂归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寇准,苏轼,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对于寇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戏剧,我虽然没听过刘兰芳的评书,但戏剧有关杨家将的剧中,总会出现这寇老西儿的形象,所以,一个风趣机智,正直不阿的好干部便一直常存脑海中,加上不知何时看了那电视剧《寇老西儿》,更是加深了这样的印象。寇准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人,这个我倒是早就知道,

  • 寇准穿皇袍,皇帝很生气,有人骂了他一句,反而救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寇准,皇帝,王旦,赵恒,宰相

    皇袍是皇帝的专属用品,别人谁穿了都是僭越,是造反,别说穿,碰都碰不得。可是寇准不但穿了,而且还那么理直气壮,穿着龙袍,骑着大马,一路狂奔炫耀!寇准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以忠直著称,面对国家危机,他总是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为过于刚直,屡受迫害,仕途几起几落。这次他准备跟宋真宗PK吗?当然不是,说

  • 铡美案、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的戏词忒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有趣故事标签: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铡美案,评剧

    豫剧和其他剧种不同之处,在于豫剧最不讲章法(乱弹的后代),也就是说对于格律限制最少,唱腔如此,唱词更是如此,这主要原因还是豫剧的平民性决定的,这也是豫剧得以迅速发展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原因所在。单说唱词,先看铡美案包公与陈士美的对唱:陈世美唱:有人告我啥凭据?包公唱:要凭据,有凭据,人命大状拿手里

  • “澶渊之盟”是名相寇准发起的一场“货币战争”?北宋成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寇准,澶渊之盟,宋军,赵恒,辽国

    引子: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宋、辽两国经过多年鏖战,尤其是几场大规模战争下来,双方人员、物资损失极大,将士均感疲惫。公元1004年秋,辽军再次大举南下,杀至定州,与在此筑垒防御宋军形成对峙 。双方都无法形成绝对优势,谁都不能一口吃掉对方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干耗着。澶渊之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代

  • 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并不是山西人,为何会被叫做“寇老西儿”?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寇准,山西,宰相,宋朝,皇帝,太宗,诗人,古典乐,寇老西儿,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像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刘邦时期的萧何,秦始皇手下的李斯,以及齐桓公麾下的管仲等等。他们都身居大才,为国家国力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左右也有一名非常厉害的宰相名叫寇准,而在后世的评书以及民间传记中,都亲切的称寇准为“寇老西儿”。但是大家不知道

  • 大争之宋(增二)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让李迪接任,为何遭到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寇准,赵恒,李迪,丁谓,宰相

    在宋真宗赵恒执政的中晚期,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史称天禧党争。这次党争的双方是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党和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方党,双方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政治混乱。赵恒也因此而大权旁落,无法主导朝廷政治的方向。于是赵恒立刘娥为皇后,授予其代理朝政的权力。刘娥上台后联

  • 名相寇准:他把南宋的屈辱推迟了上百年,却把自己推向绝境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寇准,赵恒,宰相,丁谓,王钦若,皇上

    一、兵临城下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大军长驱直入,向宋朝都城开封一路进犯。这已经说不上是辽国第多少次进攻大宋了。已经登基7年的宋真宗站在开封城头,看着远方的旌旗飘摇,好像遍地都是辽军一样。胆战心惊之余,他不觉有些心神恍惚。他记得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辽国进犯的

  • 大争之宋(六章)为何寇准不顾同僚反对,坚持借天书事件出任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寇准,丁谓,宰相,赵恒,王钦若,王旦

    北宋名臣寇准一生的政治生涯堪称跌宕起伏,既有拥立宋真宗的大功,也有澶渊之盟的巅峰,还有因天禧党争的失败而被一撸到底的窘迫。他多次进入政事堂出任参知政事,位列副相之中,却很难挤到首相的位置。在天禧年后,他好不容易借着王旦去世和王钦若获罪的契机,终于回到汴梁出任首相,却又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他并不是走的

  • 寇准对曹利用说:“你跟辽国和谈赔偿超过30万,回来砍你的头!”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寇准,曹利用,赵恒,杨延昭,宋军,宰相

    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不甘心前三次侵宋的失败,乘秋高马肥之际,又发动了第四次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这一次,她分兵两路,10 万人兵出云州,攻打雅门关,另一路则由萧太后和统帅萧达兰亲率,从河北地区南下,打算直捣北宋的首都开封。既然萧大后和萧达兰都在东线督战,河北一线当然是辽国的主攻方向。战争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