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宋、辽两国经过多年鏖战,尤其是几场大规模战争下来,双方人员、物资损失极大,将士均感疲惫。
公元1004年秋,辽军再次大举南下,杀至定州,与在此筑垒防御宋军形成对峙 。双方都无法形成绝对优势,谁都不能一口吃掉对方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干耗着。
澶渊之盟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代背景
北宋降将王继忠见辽军与宋军僵持不下,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劝专权秉政的萧太后(萧绰 )与宋议和 。辽国主动提出议和,谁料宋真宗赵恒一口回绝。
辽军见议和不成,于是分兵进攻朔州,不想被以逸待劳的宋军击败,伤亡颇重。辽军大败亏输后,又因后勤跟不上导致粮草不济,只得狼狈回撤。
不久,不甘心失败的辽军再次集结主力,突然来到瀛洲(今河北定州)城下,并日夜围攻不休 。辽军猛攻瀛洲,大有志在必得之势。守城宋军在主将的带领下拼死护城,接连激战十余日,予敌极大杀伤 。瀛洲被辽军围困近半月 ,居然久攻不克。
辽军统帅萧挞凛见瀛洲坚如磐石,守军士气高昂,一时难下,于是和大将萧观音奴率部突袭防守较薄弱的祁州,并一举攻克之。萧太后闻讯,忙领大军前来祁州与萧挞凛汇合。二人集结主力 ,随后并力进攻冀、贝(均在河北)二州 。宋廷则征调大军来援、守御,严阵以待。
宋史载:“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戍卒会天雄军”。天雄军指的是河北大名府(今北京)。辽军初战顺利,先以雷霆之势攻下德清府(河南清丰),接着发兵将澶州(河南濮阳)围得水泄不通 。宋将李继隆率孤军浴血苦战,死守澶州。辽国虎将萧挞凛自恃勇悍,并未将宋军放在眼里,他亲领十余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敌情,还有顺便炫耀武力之意。宋军将领周文质早在城外埋伏下弓弩手。设伏军士突见辽军统帅引十余哨骑驰至城下指指点点,忙张弓搭箭,瞄准萧挞凛,一箭将他射于马下。萧挞凛头部中箭,伤重毙命 。 先锋遇伏身亡,辽军士气受挫 。萧太后闻讯亦悲恸不已,宣布为萧挞凛“辍朝三日”。意思是罢朝三日, 大臣们三天不上班,以示哀悼。
大军未战,却折先锋,群龙无首,辽军士气大受影响 。加上连年战事导致辽国财穷力竭,士卒厌战,于是与宋议和的呼声再次被萧太后提上议事日程。
澶渊之盟
萧太后提出的议和得到宋真宗的呼应。原来,宋朝虽是大国,经济文化之发达,绝非辽朝可比,但面对连年入侵的辽国铁骑,也时时感到棘手,大有后继乏力的窘迫感。宋军久战疲惫,士卒厌战,民心思安,在贤相寇准的力促下,真宗赵恒终于答应与辽国议和。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欲亲赴澶州与辽国议和结盟的消息传至前线,“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由此可见,双方签署合约,还是顺应军心与民意的。
宋、辽在澶州签订了议和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对于一部分宋人来说,若论澶渊之盟,那就是一份不平等条约,憋屈与耻辱的感觉挥之难去。
宋朝在军事稍占上风的关口签下此约,却要按年给对方输送岁币,未免有不平之感。澶渊之盟主要有两条重要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以后,谁家皇帝年长 ,谁就是兄长。二、宋每年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互市,开展自由贸易。
史载,盟约签订后,双方百余年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宋辽两军偃旗息鼓,刀枪入库,马放山林, 两国边境两旁牛羊布野,鸡犬相闻,人民安居乐业。因澶州别名澶渊,遂称“澶渊之盟”。
用十万两岁币换来百余年的和平,这买卖划算不?
既然是双赢之举,宋人的屈辱之感又是从何而来呢?宋人将澶渊之盟视作不平等条约,主要是第二条,宋军并未遭到惨败,却要每年给辽国上供十万两白银外加二十万匹绢缎作为赔偿,这不是不平等条约又是什么?简直是我宋的奇耻大辱。大家嘴上骂痛快了,心里却未必清楚真宗赵恒与宰相寇准在下一盘什么大棋。
年供十万两白银、绢二十万匹对宋朝来说负担很重吗?却也未必。《宋史》记载,宋朝的商品经济很发达,尤其是海外贸易与采矿业兴盛,因此给朝廷带来的税收十分可观,年岁入(政府财政收入)达到一亿两之巨。一年区区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的付出与一亿两的巨额财政收入比,基本可以说是九牛一毛,简直能忽略不计。
宋史记载,北宋与辽国打仗,一年的军费开支竟达五千余万两。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也是一笔巨划算的买卖,战与和,岁币与军费,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寇准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寇准的精明在于,他号准了辽国的死穴。奥妙在盟约的第二条第二款 :两国在边境互市,开展自由贸易。岁币加自由贸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宋朝表面吃亏,实际稳赚不赔。
宋辽用兵路线图
深谙经济学的宰相寇准心里算的门清:辽国地处塞外苦寒之地,除了卖牛、卖马、卖羊,还有什么商品可卖?辽国的贸易基础基本为零,除牲畜外,再也没有任何大宗产品可以输入大宋 。而工商业发达的大宋所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是辽国迫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的俏货。结果,边境互市一开,大宋就毫无悬念的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这场看似公平的边贸从一开始就成了大宋商人的饕餮盛宴,宋朝一边倒地成了最大赢家 。辽人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供贵族享受的奢侈品都需从宋朝进口,宋朝的优质商品源源不断地卖到辽国,换回来的是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对辽贸易形成了巨大的顺差 。在战场上输掉的“岁币”,又从商场上赢了回来。
而辽国输入宋境的商品,只有牛、马、羊、皮货等寥寥数种。辽国每年得到的十万两岁币,又源源不绝地回流宋境,不仅难赚分文,有时还要倒赔(贸易逆差)。
不战而屈人之兵,还可稳稳坐收渔利,善之善者也!北宋发起的货币战威力之大,手法之创新,理念之超前,让人心生感慨。寇准之登高望远与纵横捭阖,让人心生敬意。
宋朝不用打仗,还赚得个盆满钵满,每年给的那点岁币又算得了什么 !结果,两国间偃旗息鼓“友好”相处一百年,辽国多年靠战争掠夺积累的财富又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同时,大宋较为先进的文化,也随着商品浸入到辽国臣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
宋真宗赵恒
不战而屈人之兵
辽国使用着大宋的货币,使用着大宋的商品,整个民族逐渐汉化,变得温文尔雅起来,草原民族特有的剽悍血性在一点点消退。后来崛起的金,用催枯拉朽之势迅速灭辽,面对如狼似虎的金人,曾经凶悍的辽军居然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功。眼见兄弟之邦辽国告急,盟友大宋也出兵跟金打了起来,却发现金军战力凶猛,且人人不惧生死 ,比辽更难打。宋打不过金,徽、钦二帝被掳,宋高宗赵构丢掉了中原,跑到了江南偏安一隅。
南宋君臣见金军彪悍善战,且贪得无厌,于是故伎重施,又玩起了游牧民族不擅长的货币战争。金不知是计,欣然接受了南宋提出的“岁币加自由贸易”的议和条件,盘踞中原后再也不思进取,其贵胄也变得柔弱不武,骄奢淫逸起来。金不仅放弃了货币发行权,还像辽那样以宋朝的货币为硬通货,结果百余年后,虚弱不堪的金也重蹈辽的覆辙,被蒙古铁骑所灭。
蒙古灭金后,将征服者目光又盯住了南方富庶的宋。面对咄咄逼人的蒙军,大宋君臣拒绝议和,拼死抵抗,屡试不爽的货币战争又不灵了,打又打不过灭国四十的蒙古铁骑。金亡40多年后,南宋也终于亡于蒙古之手。
许多学者认为,曾经充满血性、惯于征战的辽、金两个塞外游牧帝国,之所以迅速腐化、衰败,是由于两国君主全盘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并在生活上奢侈化,心理上怯懦化,生理上女性化直接造成的。史载,许多曾经粗犷豪放的辽、金武士,一旦进入中原,居然喜欢上呤诗作赋,或沉溺于烟花风月中,时日一长,有些甚至连战马都跨不上去,弓弦都拉不起来了。
曾经剽悍善战的契丹、女真部族进入中原后逐渐变得柔弱不武,全面汉化只是症结之一。殊不知,经济上被宋朝用货币战掏空,意志被奢靡无度的物质享受“摧垮”,抑或才是这两个曾经强悍的战斗民族日益虚弱乃至彻底消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寇准像
辽国萧太后像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原创 剽窃必究】
参见《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