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寇准:他位“渭南三贤”之首,却同苏东坡一样横遭贬谪,魂归他乡

寇准:他位“渭南三贤”之首,却同苏东坡一样横遭贬谪,魂归他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4/1/20 7:54:44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对于寇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戏剧,我虽然没听过刘兰芳的评书,但戏剧有关杨家将的剧中,总会出现这寇老西儿的形象,所以,一个风趣机智,正直不阿的好干部便一直常存脑海中,加上不知何时看了那电视剧《寇老西儿》,更是加深了这样的印象。

寇准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人,这个我倒是早就知道,也知道他主要功绩就是力主同大辽签订“澶渊之盟”,使大宋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时期,这对宋北宋的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现在有人说,北宋的GDP当时占全世界的80%,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寇准真是功不可没的。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年进士。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辽军大举侵宋时﹐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后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作为“渭南三贤”之首,这寇准在历史上自然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虽然他不是以清官的面目为人所道,但大家总是把很多对清官廉吏美好溢词往他老人家身上堆,而忠诚清廉与简朴贫困在人们心中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这寇准既然是清官,必然就是穷官,因此便给寇准的生活中加上了贫困的成分,也夹着了许多喜剧的色彩,这也反映了百姓对寇准是很是喜欢的。

其实寇准的生活是极为奢侈的,《宋史寇准传》有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对他很是不爽的司马光在教育子女时也说:“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不过,没有任何迹象说这寇准有贪污之事,而他又少年富贵,官高位显,薪水自是多多,他花着来路明白钱,谁也不能说什么,且又有大功于国,所以才“人莫之非”。何况他还是赵匡胤的连襟儿,应该说一生都没缺过钱。

这寇准可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19岁就步入仕途,当属少年得志之人,宦海沉浮,他在名利场里摸爬滚打, 33岁便做到了"副宰相",随后,三度拜相,可惜的是这三次拜相总时间也就四年多。相反,他为官一生中,居然七次被贬。最后竟受到同苏东坡一样的,宋朝对文人的最高惩罚,被贬到了雷州半岛,最后竟然死在了哪里。看来,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难于上青天呀!

《宋史。寇准列传》,极为慷慨地总结了寇准一生的两件功德:其一,敢说话,为赵宋朝廷出了不少好点子;其二,不怕死,推动宋真宗过黄河打了个大胜仗,跟契丹人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此后一百年,宋辽两国相安无事。

寇准在为相期间,是没有如王安石一样惊天动地的业绩,看来也只是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臣子而已,但他的性格却使他吃尽了苦头。他眼中是没几个人能入他法眼的,而且如果是他认准的事,那是必须要坚持到底的,即使是皇帝老儿也要掰饬个明白,甚至可以拉住不准走。“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可见其胆量之大,世之少见,怕只有那唐魏徵可与之相匹。所以,史书说他是“偏离‘正’,过于‘直’”还是很有道理的,这同民间传说中的幽默睿智的形象完全是不搭界的。

只知有我,眼中无人,自我意识空前地强烈,这是寇准性格上最大的特点,澶渊之盟让寇准的权力欲望达到巅峰,使他毫无顾忌地独揽大权,随心所欲地对一切都乐意指手画脚,四处树敌,甚至到了不顾宰相的威严和同僚掐架;与政敌无理争吵,互揭其短的地步。最后终于遭致被怀恨在心的丁谓给贬到了当时的不毛之地,死于他乡,而朝廷之上,竟无一人为之说情。

说他是神童当是不为过的,他在八岁时写的《咏华山》一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比那鹅鹅鹅好像要强不少吧。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出来,这寇准从小便有着天老大,我老二,目空一切的性格。为此他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所以,尽管他才能出众,却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因为他身上缺少作为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非常之人,却做不了太平宰相,如一代名臣张咏,就是发明世界上第一枚纸币交子的那位,他在评价寇准时说:“使寇公治蜀,未必如咏;至于澶渊一掷,咏亦不敢为也”。这里实际上是说寇准虽然是读书人,但身上少了一丝文气,多了一丝悍气,此论很是精准。

大家一方面欣赏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对他由这样性格所产生的做派很是不满,大都采取不合作态度。所以,在他当政之时,难以有更大的作为,反而看到的是他不时被贬,不断被贬,此生似乎也就澶渊之盟一件功业,其它简直就如苏东坡所说的一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寇准也是诗人,其味近于唐之贾岛,情思凄婉,如《书河上亭壁》中有:“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夏日》“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等等,都是少见之佳句,存世有《寇莱公集》 7卷,《两宋名贤小集》及《寇忠愍公诗集》3卷。

寇准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径公安等县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诗句,以怀念这位有大功于宋廷的一代名臣。

标签: 寇准苏轼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

更多文章

  • 寇准穿皇袍,皇帝很生气,有人骂了他一句,反而救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寇准,皇帝,王旦,赵恒,宰相

    皇袍是皇帝的专属用品,别人谁穿了都是僭越,是造反,别说穿,碰都碰不得。可是寇准不但穿了,而且还那么理直气壮,穿着龙袍,骑着大马,一路狂奔炫耀!寇准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以忠直著称,面对国家危机,他总是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为过于刚直,屡受迫害,仕途几起几落。这次他准备跟宋真宗PK吗?当然不是,说

  • 铡美案、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的戏词忒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有趣故事标签:寇准背靴,程咬金,豫剧,铡美案,评剧

    豫剧和其他剧种不同之处,在于豫剧最不讲章法(乱弹的后代),也就是说对于格律限制最少,唱腔如此,唱词更是如此,这主要原因还是豫剧的平民性决定的,这也是豫剧得以迅速发展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原因所在。单说唱词,先看铡美案包公与陈士美的对唱:陈世美唱:有人告我啥凭据?包公唱:要凭据,有凭据,人命大状拿手里

  • “澶渊之盟”是名相寇准发起的一场“货币战争”?北宋成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寇准,澶渊之盟,宋军,赵恒,辽国

    引子: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宋、辽两国经过多年鏖战,尤其是几场大规模战争下来,双方人员、物资损失极大,将士均感疲惫。公元1004年秋,辽军再次大举南下,杀至定州,与在此筑垒防御宋军形成对峙 。双方都无法形成绝对优势,谁都不能一口吃掉对方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干耗着。澶渊之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代

  • 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并不是山西人,为何会被叫做“寇老西儿”?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寇准,山西,宰相,宋朝,皇帝,太宗,诗人,古典乐,寇老西儿,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像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刘邦时期的萧何,秦始皇手下的李斯,以及齐桓公麾下的管仲等等。他们都身居大才,为国家国力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左右也有一名非常厉害的宰相名叫寇准,而在后世的评书以及民间传记中,都亲切的称寇准为“寇老西儿”。但是大家不知道

  • 大争之宋(增二)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让李迪接任,为何遭到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寇准,赵恒,李迪,丁谓,宰相

    在宋真宗赵恒执政的中晚期,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史称天禧党争。这次党争的双方是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党和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方党,双方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政治混乱。赵恒也因此而大权旁落,无法主导朝廷政治的方向。于是赵恒立刘娥为皇后,授予其代理朝政的权力。刘娥上台后联

  • 名相寇准:他把南宋的屈辱推迟了上百年,却把自己推向绝境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寇准,赵恒,宰相,丁谓,王钦若,皇上

    一、兵临城下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大军长驱直入,向宋朝都城开封一路进犯。这已经说不上是辽国第多少次进攻大宋了。已经登基7年的宋真宗站在开封城头,看着远方的旌旗飘摇,好像遍地都是辽军一样。胆战心惊之余,他不觉有些心神恍惚。他记得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辽国进犯的

  • 大争之宋(六章)为何寇准不顾同僚反对,坚持借天书事件出任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寇准,丁谓,宰相,赵恒,王钦若,王旦

    北宋名臣寇准一生的政治生涯堪称跌宕起伏,既有拥立宋真宗的大功,也有澶渊之盟的巅峰,还有因天禧党争的失败而被一撸到底的窘迫。他多次进入政事堂出任参知政事,位列副相之中,却很难挤到首相的位置。在天禧年后,他好不容易借着王旦去世和王钦若获罪的契机,终于回到汴梁出任首相,却又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他并不是走的

  • 寇准对曹利用说:“你跟辽国和谈赔偿超过30万,回来砍你的头!”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寇准,曹利用,赵恒,杨延昭,宋军,宰相

    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不甘心前三次侵宋的失败,乘秋高马肥之际,又发动了第四次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这一次,她分兵两路,10 万人兵出云州,攻打雅门关,另一路则由萧太后和统帅萧达兰亲率,从河北地区南下,打算直捣北宋的首都开封。既然萧大后和萧达兰都在东线督战,河北一线当然是辽国的主攻方向。战争一开始

  • 宋真宗怕了,筹划削弱皇后的权力,却害惨了寇准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赵恒,寇准,皇后,刘娥,皇帝,太后,宋朝,诗人,宋真宗,古典乐,女皇武则天

    宋真宗不是个胆大的皇帝,当初辽国兵至澶渊,他就动了逃跑的念头,在寇准等人的生拉硬拽下,勉强渡过黄河,心里已是怕得要死。到了天禧三年,宋真宗缠绵病榻,皇后决策朝政,唐朝武则天的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了。赵氏的江山会不会也受到同样的威胁?这个念头萦绕在他的心中,看到还未成年的儿子,更是感到手心直冒冷汗。刘娥抱

  • 寇准击败辽国,为何却被宋真宗贬谪千里?全因他犯了这个忌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寇准,赵恒,宰相,宋神宗,韩琦

    有宋一朝,积贫积弱,从“驴车皇帝”赵光义,远征辽国,想要光复幽燕,结果屁股中箭,大败而归,把宋朝的开国精兵全部耗掉了。此后,宋朝面对辽国,一直呈现守势。宋朝的名相寇准,拉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签订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件莫大的功绩,可是,最后寇准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檀渊之盟后,寇准不仅没能得到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