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2578 更新时间:2024/1/17 12:12:49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

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案例的,就比如在宋代的时候苏辙的一篇雄文,打破了大宋复兴的希望,谁能想到文人误国竟然有比武将更加严重,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为何会这样被人们评价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朝代之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别看宋朝时期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很低下,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绝对是非常强势的,就比如在宋朝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建设,更是放开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其海上贸易比以前更加的开放,以至于在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除此之外,宋朝的文化发展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当时出现了不少的文学大家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诗人,那这样来看,宋朝应该是一个比较强盛的王朝,可为什么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共同进步的同时,军事力量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呢?

究其这背后的原因,还要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起,我们都知道宋太祖在很早之前举兵起义,是身为武将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的,说白了就是身为将领的他没有忠于国家和帝王,反而谋权篡位。

虽然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时局混乱,再加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导致的这一结果,但是归根结底这种做法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身为帝王的他对此也是心怀芥蒂。

所以等到宋太祖登基称帝之后,他便立下了中文轻度的国策,为了避免武将手握兵权,掌控朝堂政治局面,所以不断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重用文官,并且将文官的地位置于武将之上,再后来更是杯酒释兵权,让自己手下那些将领纷纷卸甲归田,回家养老,这一顿操作下来,宋朝的军事实力在无形之中也就被大大降低。

而后世的宋朝皇帝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曾经的历史经验,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国策,久而久之,宋朝的文人逐渐被统治者所重视,文人治国的局面也逐渐形成,虽然说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宋朝统治者对于政权的把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文人要比那些武将缺乏战斗经验以及对于很多事情实际应对策略,难免会有着误国误民的思想和做法。

在这种重用文人的风气之下,越来越多有学识的人进入到朝廷之中,成为执掌一方的官员,而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是宋朝官员之一,别看他的名气没有苏轼那样高,但是他的才华并不逊色与他的哥哥,更何况他们的父亲苏洵在当时也是名震一时的文人学者,那兄弟二人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不会差。

只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苏轼的发展以及他在文学创作这方面比他的弟弟更有天赋罢了,苏辙只能紧跟其后,不过他和苏轼一样被当时的宋神宗加以重用,正好当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苏辙就被安排在他手下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再后来王安石掀起了变法运动,希望能改变当时宋朝比较腐败的官僚体系和政治局面。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王安石上的想法以及提出来的改革措施是没有错的,的确是有利于宋朝的发展,他所提出来的青苗法在不触动官僚体制的情况下,缓解冗官现象,同时也给当时宋朝的官府带来了很大一笔的财政收入,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说,是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

但是只要是变革措施就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王安石所提出来的一些改革措施则触动了当时保守派的既得利益,苏辙恰好也是这其中之一,于是接下来他便上书阻碍王安石变法,并且向宋神宗揭示了很多措施的弊端,这样保守的观念以及他这种做法也是他影响宋朝国家发展一个开端。

对于苏辙的提议以及一些意见,宋神宗并没有采纳,而是继续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运动,另一方面王安石等人对苏辙这种做法感到不满,所以在众人的排挤下,苏辙惨遭贬谪,要是换作其他人肯定会思索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或者是对于此事不再去提及,毕竟怎么说王安石都是他的上司,顶撞上司,公然与之作对,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谁能想到在后来王安石退休之后,宋哲宗继位,苏辙得到机会被提拔重用,他还是反对这些变革措施,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的长篇大论来劝诫宋哲宗,其中就有这样一段“而元祐以来,上下奉行,未尝失坠也。至于其他,事有失当,何世无之……”,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说王安石变法是错的,这并不会改变宋朝的局面,元祐更化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就是他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汉武帝外事四征,内兴宫室,财用匮竭……昭帝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这段话则更加明确,他把宋神宗比作汉武帝,说他大兴土木,变革政治体制,这导致很多百姓过的并不是很好,而宋哲宗应该好好学习汉昭帝,休养生息,同时也要废除变法。

不管苏辙所写的这些是他为了保护自己所属派别的利益,还是说他一直受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固守己见,总之这最后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他写的这些无疑是隐含着对宋神宗以及王安石等人的一种贬低,更是挑明了他们这种做法的错误,这当着宋哲宗的面指责他的父亲,宋哲宗怎么可能采纳他的提议呢。

虽然苏辙多次上书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是因为当时官僚体系的腐败,王安石变法在后来的确是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很多人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并没有从宋朝未来的发展上去考虑,所以最终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

而苏辙在几经辗转之后也是又被贬逐,直到宋徽宗时期才被平反,但是总的来说,宋朝文人误国的局面还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影响要比武将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和重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觅食记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宋徽宗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乐器,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千古名句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网友: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才是“亲哥哥”吧!苏辙出生在文学大家。父亲苏洵文采斐然,哥哥苏轼自小就天资聪慧,常常妙语连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苏辙本身也才思敏捷。但小时候父亲苏洵常常不在家,他一心为官仕途奔忙,根本不重视两个孩子的教育。幸好有他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谆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