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
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案例的,就比如在宋代的时候苏辙的一篇雄文,打破了大宋复兴的希望,谁能想到文人误国竟然有比武将更加严重,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为何会这样被人们评价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朝代之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别看宋朝时期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很低下,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绝对是非常强势的,就比如在宋朝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建设,更是放开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其海上贸易比以前更加的开放,以至于在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除此之外,宋朝的文化发展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当时出现了不少的文学大家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诗人,那这样来看,宋朝应该是一个比较强盛的王朝,可为什么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共同进步的同时,军事力量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呢?
究其这背后的原因,还要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起,我们都知道宋太祖在很早之前举兵起义,是身为武将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的,说白了就是身为将领的他没有忠于国家和帝王,反而谋权篡位。
虽然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时局混乱,再加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导致的这一结果,但是归根结底这种做法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身为帝王的他对此也是心怀芥蒂。
所以等到宋太祖登基称帝之后,他便立下了中文轻度的国策,为了避免武将手握兵权,掌控朝堂政治局面,所以不断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重用文官,并且将文官的地位置于武将之上,再后来更是杯酒释兵权,让自己手下那些将领纷纷卸甲归田,回家养老,这一顿操作下来,宋朝的军事实力在无形之中也就被大大降低。
而后世的宋朝皇帝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曾经的历史经验,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国策,久而久之,宋朝的文人逐渐被统治者所重视,文人治国的局面也逐渐形成,虽然说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宋朝统治者对于政权的把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文人要比那些武将缺乏战斗经验以及对于很多事情实际应对策略,难免会有着误国误民的思想和做法。
在这种重用文人的风气之下,越来越多有学识的人进入到朝廷之中,成为执掌一方的官员,而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是宋朝官员之一,别看他的名气没有苏轼那样高,但是他的才华并不逊色与他的哥哥,更何况他们的父亲苏洵在当时也是名震一时的文人学者,那兄弟二人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不会差。
只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苏轼的发展以及他在文学创作这方面比他的弟弟更有天赋罢了,苏辙只能紧跟其后,不过他和苏轼一样被当时的宋神宗加以重用,正好当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苏辙就被安排在他手下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再后来王安石掀起了变法运动,希望能改变当时宋朝比较腐败的官僚体系和政治局面。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王安石上的想法以及提出来的改革措施是没有错的,的确是有利于宋朝的发展,他所提出来的青苗法在不触动官僚体制的情况下,缓解冗官现象,同时也给当时宋朝的官府带来了很大一笔的财政收入,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说,是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
但是只要是变革措施就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王安石所提出来的一些改革措施则触动了当时保守派的既得利益,苏辙恰好也是这其中之一,于是接下来他便上书阻碍王安石变法,并且向宋神宗揭示了很多措施的弊端,这样保守的观念以及他这种做法也是他影响宋朝国家发展一个开端。
对于苏辙的提议以及一些意见,宋神宗并没有采纳,而是继续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运动,另一方面王安石等人对苏辙这种做法感到不满,所以在众人的排挤下,苏辙惨遭贬谪,要是换作其他人肯定会思索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或者是对于此事不再去提及,毕竟怎么说王安石都是他的上司,顶撞上司,公然与之作对,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谁能想到在后来王安石退休之后,宋哲宗继位,苏辙得到机会被提拔重用,他还是反对这些变革措施,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的长篇大论来劝诫宋哲宗,其中就有这样一段“而元祐以来,上下奉行,未尝失坠也。至于其他,事有失当,何世无之……”,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说王安石变法是错的,这并不会改变宋朝的局面,元祐更化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就是他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汉武帝外事四征,内兴宫室,财用匮竭……昭帝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这段话则更加明确,他把宋神宗比作汉武帝,说他大兴土木,变革政治体制,这导致很多百姓过的并不是很好,而宋哲宗应该好好学习汉昭帝,休养生息,同时也要废除变法。
不管苏辙所写的这些是他为了保护自己所属派别的利益,还是说他一直受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固守己见,总之这最后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他写的这些无疑是隐含着对宋神宗以及王安石等人的一种贬低,更是挑明了他们这种做法的错误,这当着宋哲宗的面指责他的父亲,宋哲宗怎么可能采纳他的提议呢。
虽然苏辙多次上书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是因为当时官僚体系的腐败,王安石变法在后来的确是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很多人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并没有从宋朝未来的发展上去考虑,所以最终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
而苏辙在几经辗转之后也是又被贬逐,直到宋徽宗时期才被平反,但是总的来说,宋朝文人误国的局面还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影响要比武将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和重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