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1173 更新时间:2024/2/7 19:14:06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

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

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苏轼,弟弟苏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有情有义好兄弟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从小就非常敬佩自家的天才哥哥。

公元1056年,新婚第二年后,苏家哥俩就跟着老父苏洵进京考进士。苏轼苏洵同时考中,苏洵却落榜了。

哥俩在“铨试”中双双失利,五年后再次入京,才在“制举”中双双得中。

第二年,苏轼正式进入官场,被派到陕西为官。苏辙则拒绝了朝廷的委派,担任起了照顾老父的责任。直到3年后苏轼回到开封做官,苏辙才安心地前往河北大名府任职。

苏辙的前半生,曾两次遭贬。

第一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认为“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因为得罪王安石,苏辙被贬出京,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第二次就是苏轼陷入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几度面临性命之忧。据宋人笔记《萍洲可谈》记载,苏轼被捕,惊慌失措,妻儿在后面大哭跟随,走到湖州西门时,苏轼朝天高喊:“子由,以妻子累尔!”

为了救出哥哥,苏辙东奔西走。在给皇帝的《为兄轼下狱上书》中,他发自肺腑地恳求皇帝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写得十分动人。试录其中几句: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 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在狱中被囚禁了130多天后终于得以释放,被流放到黄州。苏辙也遭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一代名臣张方平曾这样评价两兄弟:

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后来也确实如此。苏辙性格低调谨慎,先后担任御史中丞和尚书右丞,前者相当于监察部部长,后者相当于副宰相,甚至还被进爵开国伯。

苏轼最高的职务是三品的龙图阁学士,而苏洵只做过小小的八品官。

苏轼去世后,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对于他来说,苏轼是亦兄亦友亦师的存在。苏轼也把懂事持重的弟弟当作挚友看待: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苏辙沉静内敛,在遭遇政治困境时,反而是弟弟经常给哥哥开解内心的不平之气。

苏轼被贬,苏辙就给物色地方居所,照料哥哥的家人们;

苏轼被贬海南时犯了痔疮,苏辙给他念了一整晚的戒酒诗,劝他戒酒;

苏轼幽居荒僻之地,心绪不平,苏辙就总给他寄信写诗,曾由一年写了29首诗,其中25首都是给哥哥的。

在志向和文学意趣上,苏辙也永远是哥哥的知己。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座废旧的城台,他特地为这座其取名为“超然台”,并写了一篇《超然台赋》。

苏轼因此为其命名超然台,并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休对故人思故国注,且将新火注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以表自己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

苏轼对弟弟的情谊也十分深厚,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苏轼中秋欢饮、思念弟弟时所作。

比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是苏轼在收到弟弟的寄诗后所写的和诗。

比如“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就是苏轼“乌台诗案”时在狱中留下的绝笔诗。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

临行之前,苏辙写了《逍遥堂会宿二首》。诗前小序中,他这样写道: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23岁时,苏辙曾与苏轼共读韦应物的诗,相约早早辞官,去过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

可惜,他们的下半生都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贬谪之途中度过,终究未能实现年少时的期望。

一生一世一双人

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和苏辙在同一年里结婚了。当时的苏轼19岁,娶妻王弗;苏辙16岁,娶妻史瞿之女史氏。

王弗比史氏大一岁,却在27岁时便早早病逝了,后来苏轼又续娶了他的堂妹王闰之

相比之下,史氏与苏辙就幸福很多。直到74岁去世,苏辙一直与妻子长相厮守,一生没有纳妾,可谓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的文人真的难能可贵。

苏辙六十五岁时,追忆往昔,为妻子写下了一首长诗《寄内》:

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 昏晨定省岁月短,五十还朝定何益。忧深责重乐无几,失足一坠南海北。 身居穽中不见天,仰面虚空闻下石。丈夫学道等忧患,妇人亦尔何从得。 归来旧许生白须,回顾惭君发如漆。迁居汝南复何事,龟老支床随所掷。 相望一月两得书,闻君肺病久消释。我经三伏常暴下,近喜秋风扫烝湿。 病除寝食未复故,相见犹惊身似腊。刘根夫妇俱有道,去日饶君著鞭策。

诗中,苏辙深情地回忆起了与妻子初相见时,当时他虚岁只有十七,而妻子比他还小了两岁。

虽然年幼,侍奉公婆、友爱兄弟,谨慎小心,几乎从未出过什么错。

史氏一生随苏辙升沉浮降,时谪筠州,时谪岭南,“忧深责重乐无几”,共患难、同忧乐。

转眼间时光过去了五十年,经历了无数坎坷风波,自己已须发皆白,但妻子在自己眼中,还依然是黑发红颜的模样。

两人分隔两地,一个月里收到了两次妻子寄来的家书,欣喜得肺病都好像痊愈了。

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烈的表白,却在平淡中蕴含着深沉真挚的情意。

史氏不仅与丈夫恩爱两不疑,对子女善加抚养,也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

在贬谪惠州时,苏东坡身份尴尬,连公文都不能签署。但他却无法对当地居民的困难视而不见,主动策划、筹款募捐修建了两座桥。

由于筹资困难,史氏主动把朝廷以前赏赐的物品、黄金捐献了出来。这件事在历史上甚至都没有什么记录,如果不是苏轼在《西新桥》诗前加以备注“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或许后人都不会知晓她如此高尚的情操。

苏辙一生共有十个孩子,全是妻子史氏所出。

这些孩子中,有3个儿子和5个女儿长大成人,苏辙对他们的教育和婚嫁当然也十分负责。

北宋盛行厚嫁之风,为了让女儿们嫁得风风光光,苏辙家产花光,还欠了很多债。仅仅是幺女出家,苏辙就卖掉了几百亩地,全换成了嫁妆,陪送了九千六百缗。

为此,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还感叹过“子由有七女,负债如山积。”

苏辙的三个儿子也都成才为官,其中长子苏迟最为显贵,苏辙因他被追赠太师,史氏也被追赠楚国太夫人。次子苏适则多次外放,承担了更多艰险的任务,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

因为养孩子开销巨大,苏辙一直积蓄不丰,直到六十多岁才在河南许昌买了房屋,让儿子、孙子和两个守寡的女儿得以安居。

若论文学上的成就,宋代两朝难有能与苏轼相匹敌者。

苏轼的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词之豪放一派。而苏辙沉稳执着,老成持重,虽“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道逸疏宕”,亦是自成一家。

单论散文而言,苏辙更擅长写政论与史论文,以古鉴今、针砭时弊,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苏轼曾评价其散文:

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一生都在天才哥哥的光辉之下,苏辙却从不曾活在阴影中。他始终以谨慎克制的姿态面对生活,却以满怀深情面对亲人和爱人。得弟得夫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觅食记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宋徽宗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乐器,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千古名句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网友: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才是“亲哥哥”吧!苏辙出生在文学大家。父亲苏洵文采斐然,哥哥苏轼自小就天资聪慧,常常妙语连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苏辙本身也才思敏捷。但小时候父亲苏洵常常不在家,他一心为官仕途奔忙,根本不重视两个孩子的教育。幸好有他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谆谆教

  • 比起苏轼,苏辙的人生更加耀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苏辙,苏轼,宋仁宗,苏洵,宋神宗,宰相

    提到“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苏洵、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都非常高,而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 单是课本上学习的苏轼作品就不少,再加上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知道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还创造出吃货们喜欢的东坡肉,为人洒脱乐观,堪称现代人生追

  • 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官至宰相位列唐宋八大家,原来是个心机男

    历史解密编辑:千层琳琅标签:苏辙,苏轼,欧阳修,韩琦,宰相,苏洵

    “皇帝呀,你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嫌弃忠言逆耳,却特别爱听枕边风,堪比史上六大昏君……”宋仁宗看着这份考卷,气得浑身发抖,血压上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制科考试中这样直接骂皇帝,到底长了几个脑袋!这位“胆大包天”的仁兄,便是我们心机男主角——苏辙。他最有名的身份,当属北宋大文豪苏

  • 苏辙的一篇文章,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苏辙,宋哲宗,王安石,宋神宗,宋仁宗,宰相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以简单的好坏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打仗勇猛、谋略无双,却没有政治头脑,在朝廷里四处树敌;有些人文采超群,却不善于理政治民,他们身居高位之后往往教条僵硬,只会掉书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苏辙位列其中。苏辙公元1039年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学识渊博,注重对后代的

  • 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哲宗,宋神宗,欧阳修

    现如今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尽管其经济、文化政治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军事过于孱弱,使其沦为丧家之犬,不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连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都变成了战场上可以指挥作战的大英雄。然而不少人发出疑惑,难道宋朝真的没有复兴的可能了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宋神宗,宋哲宗,宋仁宗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