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数码大暴龙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4/1/16 2:05:39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

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坡的弟弟,那他的七律有何独到或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下面拿其写上元节日(元宵节)的几首七律进行分析,看看其中有什么窍门方法可以学习。

上元不出 北宋 · 苏辙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首联上句,以未脱紫貂裘表面春寒料峭,表明天气。下句则写节日的灯火已然点亮,似乎在催促人赶快欣赏。此联意即虽然春寒还是比较厉害,但是上元灯火还是想人客来游赏的。此联虽然写法比较平常,但将天气、时间与事由都点明了,可以。

颔联却不是承接首联写,反而写不想出游。为什么不想出游呢?颔联上下句的前四字做了说明。老病如是,对这种节日气氛已然不感兴趣了。此联采用“厌”“空”“嫌”“怯”的情感词组合,将诗人自身的情绪与状态表露无疑。可以学习此联的手法结构。

颈联进一步描写自身目前的状态。既然不想出游,亦空命酒与怯登楼,那么诗人现在究竟是何状态。此联做说明,故此在结构上是对颔联的承接与递进。以免颔联过于主观的说教写法,变得虚浮苍白。那诗人就是这种“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状态了,是不是诗到此就结束了?如果到此结束,则本诗就索然无味了。必须要有出人意料才行。

出人意料的尾联来了。“试问”二字进行转折,此句犹如七绝的第三句,一般进行转折,为第四句留空间。试问西邻的和尚长老,要问他们什么呢?最后一句回答!“此时情味似侬不”,我现在的情况状态是不是和你一样呢?这种问句的写法,比较耐人寻味。在略微的调侃中,有很多的惆怅与无奈。尾联手法可以借鉴学习,是一种比较取巧的写法。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北宋 · 苏辙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馀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应。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首联的上句不入韵,故采取上下句对仗的写法。点明过去和今夜的状态,亦属于平起。文字平常,笔法平常,淡淡而来。其实这种平淡的起法,是为了后面更好的体现情绪。

澄。佛理哲理十足,既写佛理抑或写人生的自身,这句内涵比较大。虽是纯说理写法,但其多重意味,故张力还是可以的。

颈联犹如上一首的写法,在颔联进行主观说理之后,此联必须做客观的场景描写回应,以作衬托。此联上句对应颔联的上句,下句对应颔联的下句。各自有一个场景进行侧面回应。

尾联的上句顺承颔联而来,并以“更到”进行转折。“追欢”“入定”“更到”次第而来。但此句以“何所问”写法,而下一句不对此问回应,反而以“隔墙鱼鼓”噔噔响回应,不说而说,以景作结。究竟问到没问到,不做正面回答。留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此亦是诗词常用手法之一,可以借鉴学习。

上元雪 北宋 · 苏辙

上元灯火家家办,遍地琼瑶夜夜深。

衲被蒙头真老病,纱笼照佛本无心。

床头酒瓮恰三斗,山下麦田真百金。

乞我终年醉且饱,端能拥鼻作微吟。

首联也是采用流水对仗的形式,直接写上元节日的气氛,文字真如老百姓口头语。虽无亮眼的特殊之处,但把气氛提起,为后续做铺垫。

颔联上句写自身蒙头大睡,是因为真的又老又病了,不想动。下句写眼前景,也是表露情感,本无心去趁这个节日热闹。

颈联上句转到床头,写酒瓮只有三斗酒,不多但足够自身饮用,下句则写山下麦田很多,就算值得百金那么多,又如何呢?言外之意就是我很满意目前的现状了,心足。不去贪那山下红尘的好处。此二句虽然是白描来做对比,但文字间有通过对比有言外之意,这就是用事物来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情感。

尾联对颈联进行了总结与感慨。尾联上句针对“床头酒瓮恰三斗”进行说明,表示三斗足以醉且饱,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恰”字是十分稳妥合适的,提前做了伏笔。“醉且饱”之后能干啥呢?不能就这么做个醉鬼为目标吧?尾联最后一句进行了升华。原来还能自我悠哉的吟诗呢!言外之意,这种生活多么美好,我何必和山下那些人那样忙碌,为了区区百金(利禄)。

从上面几首七律可以看出,苏辙的七律相对朴实而平稳,没有追求险峻出彩。但是在朴实平淡文字后面,安排的结构手法还是很不错的,平淡后面有味与情感,读者能不知不觉的步入其中。驾驭文字的功力还是相当到位,不浪费也不累赘,恰到好处。

#诗词##诗词#

更多文章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觅食记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宋徽宗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乐器,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千古名句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网友: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才是“亲哥哥”吧!苏辙出生在文学大家。父亲苏洵文采斐然,哥哥苏轼自小就天资聪慧,常常妙语连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苏辙本身也才思敏捷。但小时候父亲苏洵常常不在家,他一心为官仕途奔忙,根本不重视两个孩子的教育。幸好有他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谆谆教

  • 比起苏轼,苏辙的人生更加耀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苏辙,苏轼,宋仁宗,苏洵,宋神宗,宰相

    提到“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苏洵、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都非常高,而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 单是课本上学习的苏轼作品就不少,再加上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知道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还创造出吃货们喜欢的东坡肉,为人洒脱乐观,堪称现代人生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