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
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坡的弟弟,那他的七律有何独到或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下面拿其写上元节日(元宵节)的几首七律进行分析,看看其中有什么窍门方法可以学习。
上元不出 北宋 · 苏辙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首联上句,以未脱紫貂裘表面春寒料峭,表明天气。下句则写节日的灯火已然点亮,似乎在催促人赶快欣赏。此联意即虽然春寒还是比较厉害,但是上元灯火还是想人客来游赏的。此联虽然写法比较平常,但将天气、时间与事由都点明了,可以。
颔联却不是承接首联写,反而写不想出游。为什么不想出游呢?颔联上下句的前四字做了说明。老病如是,对这种节日气氛已然不感兴趣了。此联采用“厌”“空”“嫌”“怯”的情感词组合,将诗人自身的情绪与状态表露无疑。可以学习此联的手法结构。
颈联进一步描写自身目前的状态。既然不想出游,亦空命酒与怯登楼,那么诗人现在究竟是何状态。此联做说明,故此在结构上是对颔联的承接与递进。以免颔联过于主观的说教写法,变得虚浮苍白。那诗人就是这种“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状态了,是不是诗到此就结束了?如果到此结束,则本诗就索然无味了。必须要有出人意料才行。
出人意料的尾联来了。“试问”二字进行转折,此句犹如七绝的第三句,一般进行转折,为第四句留空间。试问西邻的和尚长老,要问他们什么呢?最后一句回答!“此时情味似侬不”,我现在的情况状态是不是和你一样呢?这种问句的写法,比较耐人寻味。在略微的调侃中,有很多的惆怅与无奈。尾联手法可以借鉴学习,是一种比较取巧的写法。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北宋 · 苏辙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馀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应。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首联的上句不入韵,故采取上下句对仗的写法。点明过去和今夜的状态,亦属于平起。文字平常,笔法平常,淡淡而来。其实这种平淡的起法,是为了后面更好的体现情绪。
澄。佛理哲理十足,既写佛理抑或写人生的自身,这句内涵比较大。虽是纯说理写法,但其多重意味,故张力还是可以的。
颈联犹如上一首的写法,在颔联进行主观说理之后,此联必须做客观的场景描写回应,以作衬托。此联上句对应颔联的上句,下句对应颔联的下句。各自有一个场景进行侧面回应。
尾联的上句顺承颔联而来,并以“更到”进行转折。“追欢”“入定”“更到”次第而来。但此句以“何所问”写法,而下一句不对此问回应,反而以“隔墙鱼鼓”噔噔响回应,不说而说,以景作结。究竟问到没问到,不做正面回答。留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此亦是诗词常用手法之一,可以借鉴学习。
上元雪 北宋 · 苏辙
上元灯火家家办,遍地琼瑶夜夜深。
衲被蒙头真老病,纱笼照佛本无心。
床头酒瓮恰三斗,山下麦田真百金。
乞我终年醉且饱,端能拥鼻作微吟。
首联也是采用流水对仗的形式,直接写上元节日的气氛,文字真如老百姓口头语。虽无亮眼的特殊之处,但把气氛提起,为后续做铺垫。
颔联上句写自身蒙头大睡,是因为真的又老又病了,不想动。下句写眼前景,也是表露情感,本无心去趁这个节日热闹。
颈联上句转到床头,写酒瓮只有三斗酒,不多但足够自身饮用,下句则写山下麦田很多,就算值得百金那么多,又如何呢?言外之意就是我很满意目前的现状了,心足。不去贪那山下红尘的好处。此二句虽然是白描来做对比,但文字间有通过对比有言外之意,这就是用事物来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情感。
尾联对颈联进行了总结与感慨。尾联上句针对“床头酒瓮恰三斗”进行说明,表示三斗足以醉且饱,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恰”字是十分稳妥合适的,提前做了伏笔。“醉且饱”之后能干啥呢?不能就这么做个醉鬼为目标吧?尾联最后一句进行了升华。原来还能自我悠哉的吟诗呢!言外之意,这种生活多么美好,我何必和山下那些人那样忙碌,为了区区百金(利禄)。
从上面几首七律可以看出,苏辙的七律相对朴实而平稳,没有追求险峻出彩。但是在朴实平淡文字后面,安排的结构手法还是很不错的,平淡后面有余味与情感,读者能不知不觉的步入其中。驾驭文字的功力还是相当到位,不浪费也不累赘,恰到好处。
#诗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