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玲子 访问量:201 更新时间:2024/1/20 2:01:59

写在前面: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

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敛起锋芒,不再过问世事。

65岁后,他隐居颍川,著书立说,以家庭为重心,回归人间烟火的苏辙,就连彼时写的诗歌都饱含田园气息,就如下面这首《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般。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宋 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简译:

又到了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陈谷子的时候了,幸好有各个孙辈们前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晚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终于雨霁天晴,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美味的大饼,取来自酿的村酒,以解外孙们的饥饿困乏,以及连日收割的辛苦。

直到将所有的新麦都收入粮仓才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赏析:

从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官出京,到崇宁二年(1103年)许州致仕,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辙五遭贬谪,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苏轼病逝后,苏辙对朝堂彻底失望,崇宁三年(1104年),他从许州迁居颍川,筑室“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此后余生都在此地度过。

苏辙在颍川有田产,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农家的田园生活他深有体验,这首《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记录的就是彼时麦收的生活场景。

文氏即文骥,是苏辙长女之子,著名画家文同之孙,苏辙年老体衰,对于田间劳作已经力不从心,麦收时节,孙子及外孙们都来帮他收割新麦。

虽然仕途失意,但有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于苏辙来讲亦是十分的知足,新麦丰收使他欣喜,而看着朝气蓬勃的小辈们热火朝天劳动的身影,他更是深感宽慰。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人物、事件和自己的心情,幸好有各个孙辈们前来帮忙,自己这个老人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三夜阴霪(yín)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三、四句写收割时遇到的状况和场景,首句写阴雨连绵毁坏场圃的沮丧,次句写久雨初晴时的喜悦。

连日阴雨令人生愁,一竿晴日让人欢喜,丰收在望,也要颗粒归仓,这两句话既突出了收打麦谷的时不我待,也写出了外孙进村帮忙的重要。

“阴霪”是连绵不断的雨,“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场圃”是收打禾稼的场地,浩然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句。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五、六句从侧面写描写麦收时节繁忙的劳动场景,连日收割抢收,孩子们都很疲乏劳累,为了犒劳他们的辛苦,家人们忙着做饭沽酒。

一面是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面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富有生活气息,那浓郁的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后两句写新麦入仓,结束农事,一颗宣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为了感谢孙辈们的辛苦,诗人要写一首诗来表扬他们。

这是一幅温馨的图画,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老者慈爱风趣,孙辈们懂事孝顺,人生行至暮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呢。

写在后面:

苏辙,字子由,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同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苏辙不及其兄,他以政论和史论为擅长,《宋史》称其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难掩俊秀杰出之气,高超大致和兄长苏轼极为相近。

和苏轼的激情飞扬有别,苏辙性情冲淡平和,沉稳内敛,哥哥虽然名气大,但其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三品龙图阁学士,而苏辙却做到了到副宰相之位。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人生暮年,他放下了所有的是非成败,因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唯有家庭和田园才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和慰藉。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更多文章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觅食记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宋徽宗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乐器,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千古名句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网友: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才是“亲哥哥”吧!苏辙出生在文学大家。父亲苏洵文采斐然,哥哥苏轼自小就天资聪慧,常常妙语连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苏辙本身也才思敏捷。但小时候父亲苏洵常常不在家,他一心为官仕途奔忙,根本不重视两个孩子的教育。幸好有他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谆谆教

  • 比起苏轼,苏辙的人生更加耀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苏辙,苏轼,宋仁宗,苏洵,宋神宗,宰相

    提到“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苏洵、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都非常高,而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 单是课本上学习的苏轼作品就不少,再加上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知道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还创造出吃货们喜欢的东坡肉,为人洒脱乐观,堪称现代人生追

  • 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官至宰相位列唐宋八大家,原来是个心机男

    历史解密编辑:千层琳琅标签:苏辙,苏轼,欧阳修,韩琦,宰相,苏洵

    “皇帝呀,你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嫌弃忠言逆耳,却特别爱听枕边风,堪比史上六大昏君……”宋仁宗看着这份考卷,气得浑身发抖,血压上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制科考试中这样直接骂皇帝,到底长了几个脑袋!这位“胆大包天”的仁兄,便是我们心机男主角——苏辙。他最有名的身份,当属北宋大文豪苏

  • 苏辙的一篇文章,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苏辙,宋哲宗,王安石,宋神宗,宋仁宗,宰相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以简单的好坏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打仗勇猛、谋略无双,却没有政治头脑,在朝廷里四处树敌;有些人文采超群,却不善于理政治民,他们身居高位之后往往教条僵硬,只会掉书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苏辙位列其中。苏辙公元1039年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学识渊博,注重对后代的

  • 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哲宗,宋神宗,欧阳修

    现如今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尽管其经济、文化政治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军事过于孱弱,使其沦为丧家之犬,不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连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都变成了战场上可以指挥作战的大英雄。然而不少人发出疑惑,难道宋朝真的没有复兴的可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