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 访问量:3216 更新时间:2024/1/16 0:22:23

作者:丁十二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

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

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它挡住了徐元直的身影!”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刘备这句话道出了多少送别人的心声。对于送别的人,最想看到也最怕看到的就是前方那个渐行渐远的身影。

白居易也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千万不要回头啊,就让我一直目送你远去的身影消失在天际。可以说是别情极矣。

然而当我读到了苏轼写给苏辙的这首诗,我才发现,原来,对于被送别的人而言,那个逐渐模糊的“背影”也是他们目光中唯一的温柔和最美的风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苏轼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苏辙送其至郑州然后折返汴京,在分别之后,苏轼写下了这首诗——《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在诗歌的开篇,苏轼就说他没有饮酒人却昏昏沉沉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心已经跟着苏辙跑了,所以他失魂落魄的,他还说苏辙回去了可以陪伴在父亲左右,而自己则独在异乡内心无比寂寞。

相较于前两句好似内心独白式的沉吟,这首诗真正精彩的是第三句: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这一句可以说将苏轼、苏辙的兄弟感情写到了极致,首先这一次是苏轼回首远望,注意这里不是在原地,而是登高,登上一处高地,再回首,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苏轼的视线了,这样就能清晰看到苏辙远去的身影,不知情的还以为苏辙才是那个远行的人,这是跳出了前人送别诗的窠臼。

第二点,从徐元直的背影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肥大的背影,“背影”这个词好像一直是送别画面中必须截取的一帧。然而在苏轼这首诗中,苏轼看到的不是背影,而是苏辙的帽子忽隐忽现,这种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看到一个清晰的背影渐渐模糊最后消失,多少有些失落和怅惘,但是这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苏轼看不到苏辙一个完整的背影,他看到苏辙的帽子消失了,他以为再也看不到了,但是突然,那个帽子又出现在视线中,就是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比那种直接消失在视线尽头更加磨人,更加悲痛。

第三点,我们说这是苏辙送苏轼去凤翔府上任,不是应该苏辙目送着苏轼远去吗?这就是苏轼苏辙兄弟情的动人之处,我以为如果说世上只有一个人懂苏轼,那么这个人非苏辙莫属。

苏辙知道:从小到大,不管任何时候,只要他回头,哥哥一定在他身后。这一次也是一样,他知道:哥哥一定会在身后看着自己,所以他策马离去,急速驶上一块又一块高地,他用忽隐忽现的帽子向苏轼送别,而苏轼亦能懂得弟弟的这种情谊。

同时在这首诗中,还有“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一句。苏轼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读韦应物这首诗,颇有感慨,于是约定——早退为闲居之乐。

然而宦海浮沉,人生如寄,兄弟二人反复在诗词中提到的这一简简单单的夙愿,至死也没能实现。

有人说苏轼给苏辙最深情的告白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窃以为不读过这首诗,不会真正理解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

作者:丁十二,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标签: 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更多文章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觅食记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宋徽宗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乐器,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千古名句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种什么体验?网友:一路做官散财捞哥哥,苏辙才是“亲哥哥”吧!苏辙出生在文学大家。父亲苏洵文采斐然,哥哥苏轼自小就天资聪慧,常常妙语连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苏辙本身也才思敏捷。但小时候父亲苏洵常常不在家,他一心为官仕途奔忙,根本不重视两个孩子的教育。幸好有他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谆谆教

  • 比起苏轼,苏辙的人生更加耀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苏辙,苏轼,宋仁宗,苏洵,宋神宗,宰相

    提到“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苏洵、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都非常高,而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 单是课本上学习的苏轼作品就不少,再加上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知道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还创造出吃货们喜欢的东坡肉,为人洒脱乐观,堪称现代人生追

  • 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官至宰相位列唐宋八大家,原来是个心机男

    历史解密编辑:千层琳琅标签:苏辙,苏轼,欧阳修,韩琦,宰相,苏洵

    “皇帝呀,你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嫌弃忠言逆耳,却特别爱听枕边风,堪比史上六大昏君……”宋仁宗看着这份考卷,气得浑身发抖,血压上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制科考试中这样直接骂皇帝,到底长了几个脑袋!这位“胆大包天”的仁兄,便是我们心机男主角——苏辙。他最有名的身份,当属北宋大文豪苏

  • 苏辙的一篇文章,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苏辙,宋哲宗,王安石,宋神宗,宋仁宗,宰相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以简单的好坏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打仗勇猛、谋略无双,却没有政治头脑,在朝廷里四处树敌;有些人文采超群,却不善于理政治民,他们身居高位之后往往教条僵硬,只会掉书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苏辙位列其中。苏辙公元1039年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学识渊博,注重对后代的

  • 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哲宗,宋神宗,欧阳修

    现如今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尽管其经济、文化政治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军事过于孱弱,使其沦为丧家之犬,不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连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都变成了战场上可以指挥作战的大英雄。然而不少人发出疑惑,难道宋朝真的没有复兴的可能了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宋神宗,宋哲宗,宋仁宗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苏辙后人发声:元代苏氏族谱没有这一脉人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苏辙,苏轼,苏氏族谱,苏炳添,苏洵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赞优秀一脉相承,有网友质疑说法的真实性,有专家表示尚待考证。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

  •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苏洵止步秀才,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历史解密编辑:骅骏老师张标签:苏洵,进士,举人,宋朝,诗人,莫道登,科举考试,地方官员

    高考临近,想起了古代的科举考试。昨天有人问我,高考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古代有秀才、举人、进士和状元,古代的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古代读书人先考童生,而秀才,而举人,而进士乃至状元、榜眼、探花。古代读书人最初的考试目标就是童生。考上了,才可以称之为“童生”。童生考试也不容易,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