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将高琼: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武将高琼: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3947 更新时间:2024/1/25 8:55:30

在北宋历史上,澶州之盟是一个大事件。

通过澶渊之盟,宋与辽缔结和约,结束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状态,给双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在论叙澶渊之盟功臣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会想起名相寇准、王旦等文臣的名字,而武将却很少被人提及。

澶渊之盟

如此重大事件,若没有武将的参与岂能成功?

事实上,武将在澶渊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臣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武将高琼起了关键作用。

《宋史》评价道:

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若以功绩论,澶渊之盟,寇准是首功,高琼则居其次。

在澶渊之盟前,高琼的职务是殿前都指挥使,这是北宋禁军最高统帅之一。

高琼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北宋腹地。

起初面对契丹入侵,宋真宗表现很得体,准备亲征抗敌。

九月,上谓辅臣曰:“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宰执大臣们通过讨论决定真宗“驻跸澶渊”,但是在具体时间上没有达成一致。

毕士安曰:“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可也。必若戎辂亲行,宜且驻跸澶渊。”

寇准曰:“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驻澶渊。迸发之期,不可稽缓。”

可以说亲征已成定论,只是时间上朝堂没有达成共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形势极度恶化。

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

战争形势变得对北宋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对亲征的态度也发生动摇。而朝堂大臣也出现了分化,王钦若等人力主迁都,这更使得宋真宗摇摆不定。

形势危急,寇准奏请真宗按原定计划即刻“幸澶州”。

寇准

最终在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决定北上亲征,前往澶州。

身为禁军统帅,高琼自然一同前行。

十一月底,宋真宗一行从开封出发,两日后驻跸韦城。

主和派大臣再次提出迁都建议,“群臣复有以金陵之谋告帝宜且避其锋者,帝意稍惑”。宋真宗再度发生动摇,身边的太监也鼓动真宗回京。

内人谓帝曰:“群臣辈欲将官家何之?何不速还京师!”

宋真宗

宋真宗动摇,召寇准问话。

准曰:“群臣怯懦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后,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尽管寇准慷慨陈词,但是宋真宗还是犹豫不决,“帝意未决”。

从始至终,宋真宗都在担心前往澶州是否安全,这一战能否取胜。

寇准毕竟是文臣,不通军事,他的说辞无法消除真宗的疑虑。

这时候同样主战的大将高琼出场了。

高琼

准出,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谓曰:“太尉受国恩,何以报?”对曰:“琼武人,愿效死”。

于是寇准便带着高琼再度去见宋真宗,陈说利害。

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试问琼。”遂申前议,词气慷慨。琼仰奏曰:“寇准言是。”且曰:“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难破。”

高琼是军伍宿将,精通军事,更是禁军统帅,负责真宗安全,他的话自然比寇准这样的文臣有分量。

高琼的一番话最终使得宋真宗打消了疑虑,“帝意遂决”。

在宋真宗亲征半道动摇之际,高琼打消真宗疑虑,促成真宗抵达澶州,这是高琼在澶渊之盟中的第一个贡献。

十一月丙子,宋真宗一行到达澶州南城。

是日,驻南城,以驿舍为行宫,将止焉。

澶州是一座特别的城池,被黄河隔绝为南北城,中间由浮桥连接。

宋真宗还是担心安全,不想过河去北城,因为那里是和契丹交战的第一线。

一些大臣也不想太冒险,“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

寇准固请幸北城,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吭,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又何疑而不往?”

寇准像

同为主战的高琼也固请真宗幸北城。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道:

上在澶渊南城,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固请幸河北,曰:“陛下不幸北城,北城百姓如丧考妣。”

宋代的文臣是向来看不起武将的,何况“琼不识字”,大老粗一个。

高琼再三请真宗前往北城惹恼了不想去北城冒险的一众大臣。

高琼亦固以请,冯拯在旁呵之。

冯拯在旁呵之曰:“高琼何得无礼!

这下可激怒了高琼。

琼怒曰:“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退敌邪?”

史书没有记载被高琼怒骂的冯拯是何表情。

不过高琼骂的痛快,骂出一众禁军的心声,更骂出大宋武将的心声。

高琼也懒得和冯拯浪费口水,骂完之后,便“即麾卫士进辇扣陛,上遂幸北城”。

高琼几乎是强行让禁军卫士用辇把真宗抬往北城的,大臣见状只有随行而去。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则描写了更多的细节:

上乃幸北城,至浮桥,犹驻辇未进,琼以所执楇筑辇夫背,曰:“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上乃命进辇。

真宗一行到浮桥的时候,“左右犹踌躇未进”,宋真宗停辇不前,高琼用楇敲打辇夫说:“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

宋真宗

这话看似是对辇夫说的,其实是说给真宗听的。

既至,登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敌相视,益怖骇。

接下来便是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

劝真宗幸北城且有实际行动,这是高琼在澶渊之盟的第二个大贡献。

在劝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和过河去澶州北城第一线,高琼和寇准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武将出身的高琼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给真宗更多的安全感,对真宗的劝说可能起着更大的作用。

后世有人认为寇准立下澶渊之攻还有赖于高琼的“成全”。

宋高琼封爵见武功,不识字,而练于军事,尝替寇准成澶渊之功。

自此后,宋真宗深念高琼之功,倍加信任。

他日,上命寇准召琼诣中书,戒之曰:“卿本武臣,勿强学儒士作经书语也。”

宋真宗却大字不识一个的高琼保留武臣的纯真,不要学儒生文绉绉的,说话引经据典。

若说寇准立下了澶渊首功,那么从澶渊之功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高琼了。

高琼像

高琼因澶渊之功,带动了整个高氏家族在北宋政坛的崛起。

高氏之兴,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

高琼深受器重,其子高继勋也屡有战功。高家不但与开国元勋曹彬家族联姻,更是与皇室联姻。

高琼的孙女为宋仁宗皇后,曾孙女为宋英宗皇后。

高家地位显赫无比,在两宋长盛不衰。高家在《宋史》有传记便有11人,更有无数高氏后世子弟受荫补为官,受益无穷。

可能后人提起高琼,多会认为是因为他孙女曾孙女贵为皇后、太后,带动高家发达,也带动了高琼的显贵。

这固然有一定的因素,但是高琼自身是凭借战功成为禁军大将,更因为澶渊之功巩固了自己在皇家心中的地位。

两宋重文轻武,提到澶渊之盟我们总是想到寇准等文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高琼等武将的作用。

无论寇准等文臣,还是高琼等武将,他们都应该是留名青史的杰出人物。

标签: 高琼寇准澶渊之盟赵恒真宗

更多文章

  • 周忠应散文||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

    历史解密编辑:大栗树传播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太宗,赵恒,诗人,宋朝,王钦若,曹利用,周忠应,衡阳雁,古典乐,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寇准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景仰他。为官,为人,为文都可以堪称一流。虽然《全宋诗》收录寇准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全宋词》只收录寇准的词四首。但我总是把他当成一位难得的词人。他留存于世的词很少,但字字句句都在敲击人的心坎,一节一拍的音符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如今又在我的心中敲响。01女

  • 揭秘宰相寇准被罢相原因:与宋真宗皇后刘娥斗争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寇准,赵恒,刘娥,丁谓,宰相,宋朝,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中国传统音乐

    公元1023年,63岁的寇准去世,穷得棺材都买不起。家属上书,太后答应拨款但只给了一半,棺材停在半岛十年,太后去世,仁宗下令将寇准棺材运回家安葬。名相寇准和太后有什么恩怨?连死后都不放过他。极度自负的寇准寇准是北宋名相,出身名门,自小才智超群,十九岁便考上了进士了,可谓少年成名。北宋太宗选择人才需要

  • 北宋政治家寇准如何促成澶渊之盟?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喜爱这个世界标签:寇准,宰相,丁谓,王旦,皇上,诗人,宋朝,王钦若,古典乐,澶渊之盟,北宋政治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寇准(961或962年8月27日 —1023年10月24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

  • 奇才为何难用?看看北宋名相寇准和四位贤相的相处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寇准,王旦,丁谓,吕端,赵恒,宰相

    自古有“奇才难用”“才大难为用”的说法。在古代政坛上,“奇才难用”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归咎于古代君主的品德脾气,有人归咎于古代社会环境的晦暗忌才,这些,也许都不乏道理,不过,恐怕奇才本身的特点不能忽视。宋朝的寇准,人们公认为“奇才”,他身处宋太宗、真宗两个不算昏庸的君主当政的年代,同时代有吕端、毕士

  • 寇准:用一生积累差评的人,即便功劳不小,最终也难逃流放荒岛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寇准,王旦,宰相,赵恒,澶渊之盟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入宋朝的京都开封,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失措。自从“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对辽国的战略方针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存在着,这次辽国大举进兵,宋朝政权表现得手足无措也实属正常。此时朝中众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建议求和、有人建议南迁;

  • 寇准:无地起楼台相公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寇准,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刘皇后

    1023年10月24日,寇准在广东雷州去世,这是他最后的贬谪之地。寇准本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因是西北人士还有“寇老西儿”的别称。寇准与杨家将的故事通过戏曲形式,广为流传,不过这些都是杜撰的。历史上的寇准直言进谏,击退外敌,官拜宰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做官廉洁,他入仕三十年,两度任相,位居

  • 北宋宰相寇准的120首绝句,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寇准,秋山,宰相,江南,秋怀,江上,感旧,北宋,宋朝,诗人,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

  • 北宋宰相寇准:特立独行,与“重文轻武”时代格格不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寇准,赵恒,皇上,皇帝,宋朝,声乐,文轻武,宋太宗,艺术家,北宋宰相,中国传统音乐

    1023年,62岁的寇准在雷州孤独死去,客死他乡。寇准击退20万辽军,为北宋续命一百多年,却与“重文轻武”的弱宋时代格格不入,这是寇准的悲哀,更是北宋的悲哀。寇准,北宋宰相,非常有个性的一位人物,深得宋太宗、宋真宗赏识。宋太宗一日见不到寇准,食不甘味,即便寇准屡次跟他唱反调。995年,宋太宗奄奄一息

  • 北宋名相寇准: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宋仁宗,赵恒,张咏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曾两度出任大宋宰相的寇准,病逝于雷州的一个家中。作为北宋著名宰相,寇准的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前半生锋芒毕露,深受宋朝两任帝王的信赖。然而,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虽然寇准前半生享受了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他晚年却过得十分凄凉,死后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没有。寇准病

  • 1023年62岁的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买不起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旧时光故事屋标签:寇准,丁谓,赵恒,丞相,皇帝,宰相,棺材,诗人,宋朝,宋仁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1023年,62岁的北宋丞相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家里人买不起棺材,只将他的尸身裹上一层草席。下葬时,宋仁宗突然下令:“朝廷拨款,厚葬!”寇家人:还不如不拨款。寇准是北宋名相,历经两朝,深受宋太宗、宋真宗的信任。然而,他的晚年穷困潦倒,连体面下葬都做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要说清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