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平乐》未解之谜:寇准宰相之位是如何被刘太后搞掉的?

《清平乐》未解之谜:寇准宰相之位是如何被刘太后搞掉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624 更新时间:2024/1/21 6:52:56

天禧四年春,真宗病得非常厉害。虽然有旨皇太子亲政,但仁宗这时候还只是个10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处理朝政、行使皇权的能力。因此,代理真宗行使皇权的,就只有刘皇后了。

真宗身体健康时,刘皇后就开始学习处理政事;真宗生病不久,刘娥渐渐“预政于内”;真宗病重后,“事多决于后”。刘皇后干政之初,自然会在重要岗位安插亲信:真宗藩邸旧人夏守恩被擢为殿前都虞候,“管勾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事”,刘美任侍卫马军都虞候。

刘娥专政,引起朝臣忧虑,真宗也担心刘娥手伸得太长,惹来众臣侧目而视。消息传到寇准耳中后,他便密奏真宗请太子监国,削弱刘皇后在朝堂的影响力。真宗听了这番话,“然之”。

得到真宗的肯定答复后,寇准立即暗中联络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勖等人准备大干一场。

可寇准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轻视了刘皇后的力量。寇准是两朝重臣,在太宗朝就担任过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进入真宗朝,他先后担任宰相和枢密使,大力促成真宗亲政,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寇准这人有个毛病:为人过于刚直,每每喜怒形于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欢他。

当初寇准非常欣赏丁谓,早年间还曾向时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荐过。如今,两人同为执政大臣,本来可以和睦相处,哪知此一时、彼一时,寇准对丁谓促成真宗封禅之事早就反感至极,加上他胸少城府,索性对丁谓不再假以辞色。

封禅祀阴时,凡是怪力乱神之事,只要能令真宗开心的,佞人奸臣纷纷指为天降福瑞。丁谓也经常在真宗面前大谈天瑞,因其人爱鹤,所以每奏天瑞,便会说仙鹤飞翔。真宗也不傻,偶尔也会指出丁谓所讲天瑞中荒诞不经的地方,丁谓总是振振有词。真宗情知这是在吹捧自己,最后也“俯然许之”。

寇准对丁谓这种牵强附会迎合君心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知陕州时,一天出行坐在山亭休息,有几十只乌鸦从眼前“哑哑”叫着飞过。寇准突然笑着对左右僚属说道:“这情景如果让丁谓看见,一定又会说是‘玄鹤’飞舞了!”

回到朝中,丁谓任参知政事(副相),寇准四处宣扬丁谓爱鹤是因为他是丁令威(《搜神记》中载有丁令威化鹤归辽一事)的后裔,戏称丁谓为“鹤相”。

如果只是背后揶揄,为丁谓取个绰号,还不至于把关系搞得太僵。当众令丁谓出丑,就彻底将人得罪了:丁谓进入执政集团后,对自己有荐举之恩的寇准一直恭敬有礼。一次,他们一起用工作餐,丁谓见“羹污准须”,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溜须”一词的出处。

丁谓替替寇准拂须,如果是出于至诚,寇准完全可以淡然一笑,即使是丁谓真的刻意逢迎,也没有必要当众羞辱、令他难堪。寇准这样行事,绝非成熟政治家应有的风度。事情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传播后,丁谓“溜须”成为坊间笑柄。丁谓一不小心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当众闹了个大红脸,从此心底衔恨寇准。

不过公平地说,就在各地争言祥瑞,举国若狂之际,寇准也没能独善其身。他在判永兴军时曾上奏:“部内民稼,蝗伤之后,茎叶再茂,蝗多抱草死。”蝗虫啃食庄稼后,茎叶可能会再生,但蝗虫自抱草死就是在谬言了。寇准重新出山任宰相,既与王旦临终大力荐举有关,也是他上奏“天书”降于自己治内有关。寇准对外宣称自己“终年深隐养天机”,其实却是在等待机会重回权力中枢。等了许久不见动静,只好自己创造机会了。他瞧不起丁谓等佞臣阿谀奉承的举止,可他自己也依葫芦画瓢,重返朝堂。

就这样,寇准与丁谓明争暗斗,双方都希望利用皇权打击对方。刚直的寇准希望延续宋廷传统,消除外戚干政的可能,因此数次向真宗请求太子监国,取消刘皇后干政。“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

也就在这一年,寇准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走了知制诰李谘,勒令他讨厌的大臣王嗣宗致仕。数月前,他的女婿给事中王曙改旧制,已被人非议寇准“专私而不忌”。

寇准向真宗进言,占得先机。丁谓转而依附刘皇后,与之结成政治同盟。支持太子监国,等于是拾寇准牙慧,最多是锦上添花之举,事后权力再分配,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分杯残羹。真宗病重,随时可能驾崩,抱住佛脚不撒手不是最佳选择。真宗一死,太子继位,寇准清算,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丁谓。于是,依附刘皇后就成了丁谓惟一的选择。

丁谓与钱惟演结亲,也是看重其与刘皇后兄长是姻亲。这种情况下,丁谓与刘皇后结成临时合作阵线,就毫不足奇了。另外,寇准与丁谓彻底决裂是他俩进入执政集团后的事情,与枢密使曹利用不睦则是由来已久。澶渊之盟时,曹利用作为谈判代表出使契丹,时任宰相的寇准曾威胁他,如果应允的岁币超过三十万就杀了他,吓得当时人微言轻的曹利用“股栗”。十年后,寇准入朝任枢密使时,曹利用任枢密副使,直接受寇准领导。宋代文臣一直瞧不起武夫,寇准也是如此。史载:“准素轻利用,议事有不合者,准辄曰:‘君一武夫尔,岂解此国家大体耶?’利用由是衔之。”曹利用即便真的只是一介粗鄙武夫,但寇准也不应该如此侮辱他。曹玮是寇准阵营的人,天禧四年正月任签枢密院事,同样是武夫,寇准却待他极好,可能是因为曹玮乃世家弟子——曹玮是太祖、太宗朝名将曹彬的后人。

同样是曹姓武人,寇准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曹利用心里不满寇准也就顺理成章了。丁谓与寇准交恶,半年后,由参知政事转任枢密使,离开中书,与曹利用成了同事。二人走近、结成政治同盟,完全是拜寇准所赐。

另外,刘娥也与寇准有矛盾。当年,真宗准备立她为皇后时,寇准就“以为出于侧微不可”。刘娥坐上后位后,她的真前夫、假兄长刘美的宗人在四川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夺民盐井”。地方官奏章报上,真宗见是皇后姻亲,决定网开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对此并无意见,惟有寇准坚持原则,要求“付台勘”。真宗见寇准当众令他难堪,怒道:“卿要送台,但送下。”皇帝龙颜大怒,寇准这才惶恐退下。当时,丁谓和曹利用二目对视,急忙上前劝慰:“天旱不宜更起冤狱,中伤平人,请罢之。”真宗就坡下驴,悻悻道:“便罢,便罢!”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寇准却“重失皇后意”。二人之间本来就有龃龉,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天禧四年三月,就在朝堂暗流汹涌的紧要关头,担任首相的向敏中死在任上。寇准再度出山,也是向敏中大力举荐的结果。首相突然去世,真宗病重,刘皇后专权,政治天平开始向丁谓一方倾斜。

对此,刚直的寇准浑然不觉,他仍在按部就班做着准备工作。“处画已定”,一切准备就绪,寇准开始付诸行动。考虑到“凡诰命尽使(杨)亿为之”,决定先让杨亿写一篇绝妙好辞的文章,向专权的皇后、弄臣丁谓发难。杨亿担心走漏风声,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屏退左右动笔,“至自起剪烛跋,中外无知者”。

寇准做事有条不紊,凡事讲程序,自以为得计,结果却因保密工作的疏忽,功亏一篑。不知什么原因,寇准的密谋被曹利用知道了。曹利用不敢耽搁,立刻入宫去见刘皇后。刘皇后正为如何对付寇准绞尽脑汁,曹利用的消息无疑是雪中送炭。很快,丁谓也知道了。他们立即展开反击,求见真宗,“力谮准,请罢准政事”。

太子监国本来是真宗同意了的,寇准只是具体执行人。可当着刘娥、丁谓的面,真宗无法打开窗户说亮话,惟有装糊涂。医学证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多遗忘,何况“贵人多忘事”。史书为尊者讳,只好含糊其辞这样记载:“上不记与(寇)准初有成言,诺其请!”

刘皇后做事与寇准不同,总是雷厉风行,口说无凭,白纸黑字为证,她立即请真宗下诏罢相。真宗本来想回头再与寇准商议对策,可刘娥、丁谓等人逼得紧,他只好命人传晏殊来草诏。也许真宗是真病糊涂了,也许他是在拖延时间:晏殊只是知制诰,根本无权涉及罢相这样的国家机密。

宋时,朝廷文书分为内外两制。统治者为限制相权,命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分割了中书制诏权。朝廷机要文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其他文诰诏命才由中书舍人(知制诰)负责撰制。当时,晏殊匆匆忙忙起来,一听要自己草拟罢寇准相的制书,吃了一惊,因为这根本不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他连忙推辞:“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也。”真宗毕竟是病人,召错人闹笑话的事情时常发生,刘娥也不便因此而动怒。晏殊不敢领旨,真宗只好派人去请翰林学士。恰好这天晚上值夜班的人是钱惟演。“须臾,惟演至,极论准专恣,请深责。”根据史书的记载分析,钱惟演事前应该知道一些情况,因此才会在这种时刻落井下石。

真宗退无可退,只好和几人商量:“当与何官?”钱惟演文章写得好,而且对礼制非常熟悉,见真宗发问,立即答道:“请用王钦若例,授准太子太保。”真宗斟酌再三道:“与太子太傅。”

西晋时始有“太子六傅”之职,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宋时,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多为宰执官员致仕后的虚衔,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从二品。太子太傅比太子太保名位仅高一格,真宗能注意到这些细节,显然心思缜密,可见之前的行为都是为了拖延时间。

见众人沉默不语,真宗继续说道:“更与加优礼。”于是,钱惟演只好为寇准“请封国公”,拿出袖中的“具员册”交给真宗,真宗挣扎着指了指其中的“莱”字,这就是寇准又被称为“寇莱公”的来历。

晏殊被误召后,由于不经意间知道了国家机密,主动在值班的地方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罢寇准相的诏书宣布后才离开学士院。

根据史料记载,真宗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毋庸置疑。现代医学证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多发作于春冬时候,天气暖和后,病情又会缓解。因此真宗生病时,尤其是病情严重时,自然会考虑政权平稳与权力交接的国家大事。理智告诉真宗,必须对这些事要有所托付和交待,所以出现了刘皇后代理皇权、皇太子亲政的事情。可是他清醒时又后悔。权力是毒药,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使是妻子、儿子也不得染指。

其实,真宗内心并不想真的把权力移交给儿子,刘娥代理他行使皇权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事情真的如寇准所愿,那么寇准在朝堂必定会一呼百应,成为架空仁宗的权臣。寇准虽然为人刚直,但真宗内心深处也在提防出现“政多出于宰辅”的情形。在寇准为首的太子党和丁谓为首的皇后党之间摇摆,也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不到死的那一天,真宗是绝对不会交出权力的。他在刘娥、丁谓群起攻击寇准的情况下就坡下驴,是为了保证事态朝着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稳定压倒一切,必要时牺牲寇准,真宗是明智的。

就这样,丁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脆利落地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位。之后,真宗拜李迪、丁谓为宰相,加曹利用同平章事,对待寇准“犹如故”。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宋史大家吴钩先生的《知宋》。

标签: 寇准丁谓刘娥刘皇后宰相杨亿

更多文章

  • 逼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寇准,结局如何?客死他乡,无钱运棺椁回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赵恒,寇准,宰相,宋朝,诗人,宋仁宗,宋真宗,古典乐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进大宋境内劫掠,北宋朝臣惊恐不已,参知政事王若钦甚至提出,迁都金陵。便在这危难之际,刚刚担任宰相1年的寇准站了出来,对宋真宗道:“要是抛弃太庙太社,人心崩溃,天下还能保得住吗?”。知道迁都一事,是王若钦提出,寇准直接把王若钦调到前线,在寇准和

  • 寇准晚年和这个女人死磕,虽然有皇帝力挺,还是被罢了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寇准,皇帝,刘皇后,刘娥,丁谓,曹利用,晏殊,宰相,宋朝,中国传统音乐,古典乐,艺术家

    天禧三年(1019)在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真宗皇帝突然“得风疾”。第二年春天,真宗病情加重,无奈只好下旨令“皇太子亲政”。虽然有旨皇太子亲政,但仁宗这时候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处理朝政,行使皇权的能力。因此,代理真宗行使皇权的,只能是刘皇后了。真宗身体健康时,刘皇后就开始学习处理政事,真宗生病

  • 辽军大举进攻大宋,前线连续送来5封战报,被寇准扣下,他想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寇准,赵恒,大宋,皇帝,宋太宗,辽军,中国传统音乐,宋朝,古典乐,艺术家

    ###1004年,20万辽军侵入大宋疆域。一晚上前线送来5封战报,都被主战派寇准扣下,他正与副宰相喝酒说:没事,不差这一晚。一早就有人将此事报给宋真宗,皇帝竟不在意,他心里另有盘算。自从辽国萧太后和皇帝率领部队南侵以来,前线的战报不断飞向大宋朝廷。身为大宋皇帝,宋真宗虽然没有去前线(他也不敢),但每

  • 周怀政趁宋真宗病重时发动政变,宰相寇准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赵恒,寇准,丁谓,宰相,宋朝,诗人,周怀政,宋真宗,平民百姓

    周怀政政变是宋真宗晚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差点影响了整个大宋朝的走向。政变虽然以周怀政及其党羽的失败而告终,却对当时的朝廷权力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除了周怀政及其党羽被诛杀以外,宰相寇准也被牵连其中。寇准不但被罢免了宰相官职,还获罪被发配充军,以寇准为首的北党集团的政治势力也受到沉重打击。这个事件的另一

  • 人生三起三落的北宋名相寇准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寇准,丁谓,王旦,宋太宗,宰相,刘皇后

    寇准是北宋时期最为出名的一位宰相,他在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宋辽澶渊之战的时候力排众议,带着皇帝真宗来到澶州击退了辽军,并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自此奠定了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环境。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寇湘非常有学问,五代时期曾中过进士,寇准从小家境贫寒,却非常聪明好学,大约在19岁的时候就考

  • 寇准既是忠臣也是能臣,为何屡遭罢免,晚年孤苦伶仃在边疆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寇准,宰相,丞相,刘皇后,王钦若,真宗

    寇准同包拯一样,都是宋代有名的清官,但他最后却是贬谪而死,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事情。按照中国人好团圆的心理,像寇准、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其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但历史显然不同于小说与影视剧。历史上的寇准虽然为大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却没有一个好结局,这是为什么呢?一、“开挂”般的政治生涯公元96

  • 从寇准的贬官生活来看,物质方面生活没有太差,反而活的很安逸!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寇准,安逸,赵恒,皇帝,太宗,王安石,贬官,宋朝,声乐,艺术家,古典乐

    从唐朝科举制实行开始,中国古代的仕子们真正的实现了寒门逆袭的奇迹,不少寒门因为科举之道,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在北宋时自然也是如此,同时也出现了从王侯将相到布衣平民的人,北宋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便是如此。由他主持改革时,他是皇帝的宠儿,权利滔天且风采依然,但一旦他从神坛跌落,却经

  • 北宋名相寇准:深受两朝皇帝重用,一生廉政,最终被奸人迫害

    历史解密编辑:槿小澜标签:寇准,皇帝,宰相,宋太宗,赵恒,刘皇后

    自古以来,在封建王朝中,时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来形容宰相,由此可知,宰相的权利仅次于皇帝,拥有实权。在中国的历史中,宰相约有1500多人,在历史的记载中,王安石、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李斯等皆为德才兼备的宰相,身居高堂,身怀天下。宋朝名相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 葛优演寇准,玩世不恭引父子矛盾,历史上真实寇准也让人侧目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寇准,丁谓,赵恒,宰相,宋太宗,杨亿

    曾经有一部戏,演绎了宋朝权臣宰相寇准的一生。光头葛优老师在剧中,演绎了一个玩世不恭,却坚守原则的寇准形象。因为太过出格,这部戏还弄的葛优父子矛盾不断,葛优父亲,葛存壮老师在电视剧播出之后,直白的说,自己儿子不配演寇准。直接弄的葛老师和老爹起了矛盾,还让葛优断然谢绝了继续出演电视剧。事后采访中,葛优就

  • 寇准笔下的柳枝|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寇准,诗词,高超,柳枝,诗人,宋朝,古典乐,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寇准所作,诗题为“柳”,却不带一个“柳”字,但处处有“柳”的影子。在诗人的笔下,柳枝也有它风流的一面,在极具动感的同时,又饱含着诗人对柳枝的情感。全诗描绘出一幅清雅别致的江南春色图,感情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足以体现寇准的高超水平。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得好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