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20万辽军侵入大宋疆域。一晚上前线送来5封战报,都被主战派寇准扣下,他正与副宰相喝酒说:没事,不差这一晚。一早就有人将此事报给宋真宗,皇帝竟不在意,他心里另有盘算。
自从辽国萧太后和皇帝率领部队南侵以来,前线的战报不断飞向大宋朝廷。
身为大宋皇帝,宋真宗虽然没有去前线(他也不敢),但每天为前线的战事担忧。
宰相寇准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他说,辽国二十多年来萧太后都没有亲临一线,但这次她和皇帝倾巢而出,剑指大宋,并深入大宋疆域,意义非同一般。所以管家您也应亲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宋真宗不以为然。他非常排斥亲征,心里早有前车之鉴。父亲赵光义北伐时亲临战场,结果中箭受伤,仓皇撤离,北伐失败。所以真宗断然拒绝亲征。
前线又传来辽军胜利的消息,宋真宗马上召开御前会议,商讨防御之策。但是争论不休,讨论的结果是:再给前线压担子。
这仗打得有点胶着,从秋天打到冬天。辽军收获并不大,夺取的城市也“无关痛痒”,虽孤军深入,来势汹汹,但并无章法。
后辽军对战略重镇瀛洲展开猛攻,又受到重创,提振了大宋朝廷上下的信心。但是没过几天,又传来辽军名将萧挞凛攻打澶州的消息,辽军骑兵进攻速度之快,超乎寻常。
所以,一晚上前线送来五封战报。按理,战报先报到枢密院,再由枢密院送给宋真宗,但不知怎么的,都落到了宰相寇准手上。
那天晚上,寇准与值班的副宰相在喝酒下棋。寇准却压着不报,继续下棋喝酒。
连副宰相都看出不对劲,觉得寇准平时头脑清晰遇事沉稳,今天这是怎么了?坐不住提示寇准:军情紧急,不能贻误啊!寇准看着他,醉眼朦胧地笑笑:喝酒!喝酒!
副宰相有点摸不着头脑,看他好像没有喝醉的样子,怎么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寇准眼睛里掠过一丝狡黠。
不久,寇准喝醉了,捂着5封战报鼾声大作。值班副宰相整夜未眠。
次日早朝,宋真宗听说这事,质问寇准。寇准说:大半夜的,怕官家您睡不好觉,就没有连夜上报。宋真宗居然没再苛责他。
看完战报,辽军进军速度超出预料,宋真宗脸色惨白,心急如焚。他向满朝文武通报战况,廷议现场一片混乱。
满朝都知道澶州的重要性,这个门户一开,汴京就岌岌可危了。所有人都有点心惊肉跳,仿佛当年辽国给宋朝的印象就是虎狼之师,宋远不是其对手。
只有寇准在一旁冷笑。他看到群臣议论纷纷,紧张起来,他就高兴;见到宋真宗紧张,他更加高兴。他要让宋真宗一定紧张起来,并说服他亲征,否则一般说说,他只会像前次一样置之不理。
大臣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放弃汴京,南迁金陵或成都;另一种是宋真宗御驾亲征,到前线去指挥。宋真宗在想着,答案只有A和B吗,能不能还有C啊?一时间难以决定。
宋真宗把目光投向宰相毕士安。毕士安是他钦点的重臣,他的意见很重要。可是毕说,皇帝应该亲征,以振士气。宋真宗有些失望,又转过头去问枢密使王继英,王也说,陛下应该亲征。
这时宋真宗才往寇准那里看。宋真宗对老臣寇准还有些忌惮,当年寇准向他父亲宋太宗进言,宋太宗犹豫不决正要离开,寇准竟拉扯住皇帝的衣服不让走,定要把建议说完。这件事情让宋真宗觉得寇准是个固执的老头,但他没有一句话是出于私利,所以皇帝也对他奈何不得。
这时寇准开口了:官家您希望战争是早点结束还是晚点结束?宋真宗狐疑地回答,这还用说吗?寇准说,那就得斩了那几个想“南迁”朝廷贼子!官家如果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其结果是丧权辱国、划江而治,岂不让天下人嗤笑?
提出南迁的是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他们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怨恨上了这个老东西,后来就常常设计火坑让寇准跳,这是后话。
宋太宗听得头皮都发麻,他其实是愿意南迁的,但理智里又觉得寇准说得也没错。
寇准接着说,只要官家您亲临前线,五天就可以结束战事。
宋真宗一听到前线,心里更畏惧了,辽是虎狼之师,我要深入前线,岂不是狼入虎口吗?心里很不情愿,嘴里却说:五天?痴人说梦吧?
寇准说,辽军这次南下,大名府是首当其冲的重镇,一旦攻破,整个黄河以北就只剩下澶州了。官家亲征到大名府去,距离前线近,能鼓舞士气,可以一锤定音。
宋真宗说,不可不可,他又把着急的目光投向毕士安。毕士安看了看寇准,对宋真宗说,我看陛下还是亲征到澶州就可以了。毕这样一说,寇准竟然没有再坚持要亲征大名府,说,陛下如果真的不想去大名府,就去澶州吧。
宋真宗此时有再多的畏难情绪,也只能先按捺住了。大臣都不怕死,难道皇帝就该胆小如鼠不成?
虽然宋真宗后来亲征澶州,订立了“澶渊之盟”,它是一个打了胜仗,却倒过来每年供奉辽国岁银的不平等条约,但总算胆小的宋真宗愿意亲征了,这是以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的胜利。
试想,如果当时南迁金陵,提前改名“南宋”,情形会是怎么样?欢迎留言讨论。#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