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生三起三落的北宋名相寇准

人生三起三落的北宋名相寇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英说历史 访问量:3591 更新时间:2024/1/18 21:03:24

寇准是北宋时期最为出名的一位宰相,他在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宋辽澶渊之战的时候力排众议,带着皇帝真宗来到澶州击退了辽军,并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自此奠定了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环境。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寇湘非常有学问,五代时期曾中过进士,寇准从小家境贫寒,却非常聪明好学,大约在19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可谓少年得意,也从此步入政途。

寇准刚步入政途的时候还是太宗时期,有一次他向太宗做工作汇报,稀里哗啦地说了很多,太宗就听的不耐烦了,就想走人,寇准一见皇帝要走,就一把拉住了皇帝,硬生生地把皇帝又拉回了座位,要皇帝继续听他汇报工作,直到寇准汇报完了,皇帝做了决定之后,寇准才放走了皇帝,这个事情在当时也传为了一段佳话,不过后来太宗赵光义虽然没有追究寇准的责任,但其中他究竟是什么想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寇准为人坦荡,喜怒从来都表露于脸上,对于自己的好恶也从不隐瞒,他也因为这样的性格,就被朝廷第一次给贬到了外地,具体什么原因不好说,据说是有一次宋廷举办一次大型国家活动,举办完了之后,要对文武百官有一个评定,而这个评定将会成为官员们升贬的依据,这个事情太宗就让寇准去做了,而寇准这一做,就引来了众多的非议。寇准的评定官员的时候,他喜欢谁就褒奖谁,他不喜欢谁,就贬低谁,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很多遭到贬斥官员的不满,不少人就纷纷告到了皇帝哪里,其中不少人都是当着寇准的面告的,面对他人的指责,寇准也不辩解,这就引起了太宗的怀疑,于是太宗赵光义就把寇准给贬到了外地。

那寇准为什么不辩解呢?是因为他对赵光义不满,他为什么对赵光义不满呢?是因为在太祖赵匡胤死后,留下了他的皇后宋皇后,而宋皇后在去世的时候,赵光义并没有给她相应的礼遇,以国葬之礼下葬,这才引起了寇准的不满,不过从关系上来说,寇准其实是赵匡胤的妹夫,寇准的妻子就是宋皇后的妹妹。

寇准第一次被贬后,直到太宗去世,真宗上位时期,才重新回到了宋廷中央。

真宗上位之后,第一个任命的宰相是毕世安,这个人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主要是因为真宗在做太子的时候,毕世安就一直为他工作,属于真宗值得信任的老部下,而毕世安为人非常正直,真宗在任命了他做宰相后,就要他再推荐一个人做他的合作伙伴,因为宋朝一般来说是两位宰相,一左一右共同执掌朝政,而毕世安就向真宗推荐了寇准。

当毕世安把寇准的提名交给真宗后,真宗也把这个事情拿到了朝堂上进行了讨论,而朝臣们对寇准也是褒贬不一,有的坚决赞成,有的坚决反对,不过真宗毕竟最相信毕世安,就问了毕世安推荐寇准的原因,毕世安就说了寇准最大的优点,在大事面上寇准是一个非常明晰果断有判断力的这么一个人,而且对皇室忠心耿耿,在很多方面毕世安都认为寇准要比他强很多,在听了毕世安陈述的理由后,真宗就任命寇准做了宰相。

毕世安这个人,根据史书的记载,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平时非常沉稳,为人也非常谦逊,他和寇准那种强势的性格就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很多时候决定都是寇准做的,而毕世安就在寇准做了决定后支持寇准,帮他完善工作方案,打点各方关系,很长一段时期里,两人合作得非常愉快。

而寇准的高光时刻,就莫过于澶渊之战了,澶渊之战源于北部的边患辽国,两国自宋初因为幽云十六州的争夺而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到真宗前期的时候,两国也一直处在战争状态,边境摩擦不断,总的来说,双方都憋了一口气,都打算打把大的,直到把对方揍痛快了为止。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倾国之兵攻打宋朝,与她一同出征的,还有辽国的皇帝和她的情人韩德让,可以说辽国最重要的大头,都出现在了这次出征的名单上,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这次辽国出兵的规模之大。

辽国出兵后,一路攻势凶猛,很快就打到了宋朝腹地,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廷也是举国大震,当时朝廷在讨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劝说真宗放弃首都汴梁,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

真宗是个厌恶战争的皇帝,当时也被迁都的说法给说动了,一度有了迁都的想法,可寇准在这个时候起了关键作用,他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不但坚决主战,还坚决主张真宗不要认怂,直接御驾亲征,总之一句话,既然辽军来了,就跟丫干到底。

真宗就在寇准的鼓动下,带着人马亲自来到了前线澶州,皇帝来到澶州后,前线的将士大受鼓舞,一时间也是士气振奋,跟辽军竟然打得有来有回,不分胜负,还在一次作战中,意外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

此时辽军已深入宋境腹地,粮草供应也变得十分困难,在加上宋朝皇帝御驾亲征,宋军作战变得异常勇猛,辽军也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进展,最终决定与宋朝议和,而真宗一听说辽国有议和的打算,就很快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就维持了百年的和平。

澶渊之战是寇准对宋朝最大的贡献,以当时宋辽的情况来说,实际上势力相当,所以只要宋朝坚决与辽国作战,辽国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如果真宗真的迁都的话,那么宋朝丢掉中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南宋恐怕会提前到来。

澶渊之战中,正是因为寇准的性格,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澶渊之战后,国家就进入到了和平时期,寇准的性格就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比如说朝廷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按照规矩来说是有关部门将官员名册上报,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打分,再根据打分情况决定官员的升迁。可寇准就不按这套规矩来,他就根据个人的喜好,把他认为有才干、有能力的人给提拔上来,于是被提拔的人自然感激寇准,但那些熬年头、熬资历的人就痛恨寇准了,这些人将情况反映到了皇帝哪里,皇帝就觉得寇准是拿着国家公器在收买人心,对寇准就自然不满了,因为皇帝要控制朝政,最重要的一个权力就是人事任命,如果人事任命全都被寇准给把持了,皇帝还能做什么呢?所以寇准也因此第二次被贬。

而到了天禧三年(1019年)的时候,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又一次进入宋廷中央担任了宰相,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宰相王旦,王旦在历史上以为人正直、能力出色而闻名,在王旦临死的时候,真宗曾向他询问过宰相人选,王旦便极力推荐了寇准,认为非寇准莫属,甚至为了推荐寇准,他还向真宗坦言,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不如寇准。

也正是有了宰相王旦临死前的极力推荐,寇准才得以第三次入主宋廷,担任了宰相,不过这次担任宰相,他却得罪了更多的人。

在一次宴会上,寇准与众人畅饮,一些菜汤的残渣就落在了寇准的胡子上,一旁的丁谓见状,就主动上前帮寇准将胡须上的菜汤给清理干净了,不过在场的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奚落起了丁谓,说道丁谓身为朝廷重臣(当时丁谓的级别是副宰相),怎么能干这种下人干的事情呢?寇准的话引起了人们的哄堂大笑,这个事也就惹恼了丁谓。其实寇准这样做还是因为他的性格,大大咧咧,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会说出来,不带掩饰。

后来地方上有个叫王蒙正的人霸占了一家利润丰厚的盐井,盐井主人一怒之下就将王蒙正告到了汴梁,这个案子正好就被寇准给接了手,后来寇准经过一番调查,也确定是王蒙正霸占了人家的盐井,便严惩了王蒙正,可这一严惩不要紧,寇准就得罪了被称为“宋朝武则天”的刘娥刘皇后。

这话怎么说呢?其实王蒙正有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儿,据说美艳天下无双,这位十分美丽的女孩子一开始是被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给看上了,不过刘皇后觉得这个女孩子长得太漂亮,娶进门不是皇帝之福,便把王蒙正家的女儿许配给了她娘家的人,于是王蒙正一下子跟刘皇后就成了亲戚,正因为有了刘皇后这层关系,王蒙正才成了皇亲国戚,在地方上也就作威作福了起来。

寇准惩办了王蒙正,就等于是得罪了刘皇后,为他日后被贬也埋下了隐患。

但导致他直接被贬的是另外一件事,真宗晚年的时候得了病,按照现代医学分析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照这样的身体状况是肯定不能治理国家的,所以真宗后期,很多事情就由刘皇后给处理了,这就非常类似于唐朝高宗时期,高宗身体不好,大小事情就由武则天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刘皇后的势力就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有一次真宗清醒的时候,便对身边的大太监周怀政说,为了帝国的未来,他决定让太子监国,并罢免丁谓,而周怀政与寇准关系密切,便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寇准,于是寇准就火速进宫,跟皇帝商谈了此事,在与皇帝谈好了之后,就开始着手贯彻皇帝的命令了。

监国就意味着大小事情都要由太子处理,不过当时的太子仁宗才十来岁,肯定是无法监国的,所谓的太子监国,就是由寇准这帮朝臣在旁边帮忙,帮着小太子管理国家,这样一来,刘皇后就势必会失去权力,所以这样的事情做起来,是要非常隐蔽的,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

可不知怎的,正当寇准紧锣密鼓地准备这个事情的时候,消息却走漏了,有种说法认为是寇准自己泄露出去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性格,大大咧咧,有次喝酒喝高了就说出去了。还有人认为是他办公室的人员将情况透露了出去,不过不管是何种原因,消息确实是走漏了,刘皇后和丁谓很快就知道了这个事情。

刘皇后和丁谓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很快就发动了大量的朝臣,在真宗面前弹劾寇准,而这个时候的真宗也是一时糊涂一时清醒,竟然把之前跟寇准说好的让太子监国的事给忘了,结果别人一说寇准不好,他也就稀里糊涂地把寇准给罢免了。之后那帮人又怕寇准留在京城会搞出些什么动作,怕夜长梦多,又劝真宗把寇准贬到外地,真宗又稀里糊涂地把寇准给贬到了外地。

寇准被贬后,他的政治盟友周怀政还策划了一次政变,想直接杀了刘皇后,让真宗做太上皇,太子做监国,迎寇准回来做宰相,不过这次政变的结果是失败了,周怀政被杀,而因为寇准与周怀政关系密切,所以包括寇准的女婿在内的一大批支持寇准的官员,经过这次事件后不是被罢官就是被贬、被流放、判刑,寇准也因为这一事件,最终被贬到了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做了司户参军,在来到雷州一年半后,寇准就在雷州去世了,享年62岁。

不过讽刺的是,在寇准到了雷州后不久,他的政治死对头丁谓也给贬了过来,而且被贬的地方比雷州更偏僻,到了海南岛,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所以从寇准的三次被贬来说,都是缘于他的性格,大大咧咧,毫无遮拦,但这样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得到了太宗和真宗的赏识,更是在澶渊之战中保住了宋朝的江山。也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得罪了不少人,还得罪了真宗,总之“成也萧何败萧何”,用这句话来形容寇准的成败,是再恰当不过的吧。

标签: 寇准丁谓王旦宋太宗宰相刘皇后

更多文章

  • 寇准既是忠臣也是能臣,为何屡遭罢免,晚年孤苦伶仃在边疆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寇准,宰相,丞相,刘皇后,王钦若,真宗

    寇准同包拯一样,都是宋代有名的清官,但他最后却是贬谪而死,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事情。按照中国人好团圆的心理,像寇准、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其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但历史显然不同于小说与影视剧。历史上的寇准虽然为大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却没有一个好结局,这是为什么呢?一、“开挂”般的政治生涯公元96

  • 从寇准的贬官生活来看,物质方面生活没有太差,反而活的很安逸!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寇准,安逸,赵恒,皇帝,太宗,王安石,贬官,宋朝,声乐,艺术家,古典乐

    从唐朝科举制实行开始,中国古代的仕子们真正的实现了寒门逆袭的奇迹,不少寒门因为科举之道,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在北宋时自然也是如此,同时也出现了从王侯将相到布衣平民的人,北宋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便是如此。由他主持改革时,他是皇帝的宠儿,权利滔天且风采依然,但一旦他从神坛跌落,却经

  • 北宋名相寇准:深受两朝皇帝重用,一生廉政,最终被奸人迫害

    历史解密编辑:槿小澜标签:寇准,皇帝,宰相,宋太宗,赵恒,刘皇后

    自古以来,在封建王朝中,时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来形容宰相,由此可知,宰相的权利仅次于皇帝,拥有实权。在中国的历史中,宰相约有1500多人,在历史的记载中,王安石、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李斯等皆为德才兼备的宰相,身居高堂,身怀天下。宋朝名相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 葛优演寇准,玩世不恭引父子矛盾,历史上真实寇准也让人侧目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寇准,丁谓,赵恒,宰相,宋太宗,杨亿

    曾经有一部戏,演绎了宋朝权臣宰相寇准的一生。光头葛优老师在剧中,演绎了一个玩世不恭,却坚守原则的寇准形象。因为太过出格,这部戏还弄的葛优父子矛盾不断,葛优父亲,葛存壮老师在电视剧播出之后,直白的说,自己儿子不配演寇准。直接弄的葛老师和老爹起了矛盾,还让葛优断然谢绝了继续出演电视剧。事后采访中,葛优就

  • 寇准笔下的柳枝|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寇准,诗词,高超,柳枝,诗人,宋朝,古典乐,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寇准所作,诗题为“柳”,却不带一个“柳”字,但处处有“柳”的影子。在诗人的笔下,柳枝也有它风流的一面,在极具动感的同时,又饱含着诗人对柳枝的情感。全诗描绘出一幅清雅别致的江南春色图,感情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足以体现寇准的高超水平。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得好看,点

  • 寇准出身名门,被宋太宗评价“尤文皇之得魏徵”最终却客死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寇准,宋太宗,魏徵,丁谓,王钦若,刘娥

    寇准被称为“渭南三贤之一”。公元961年8月27日,寇準(准)出生于华州下邽(gui、今陕西渭南),北宋的政治家、诗人。寇准的一生可谓是众星捧月到望洋兴叹。追溯寇准的家世,他的先祖就曾在西周武王时期担任司寇(次于三公,位同六卿),且因屡建大功,被赐以官职为姓。他的父亲寇湘也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了进士甲

  • 寇准不得不叹服:他专在皇上面前揭人家短处,人家却常称他有才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寇准,王旦,宰相,赵恒,皇上

    宋朝的大臣为争名争利,互相倾压,互相掣肘已是常事,皇上一时分不忠奸也很正常,只有到了国家危急时刻,才会显示出来。宋朝的名臣也有不少,我们熟知的寇准也算一个。不过,历史上的寇准和评书、小说《杨家将》里的寇准可大不相同,籍贯、出身、经历都相差很远。都是说书人和小说作者自己创作的,不是真事。但寇准确实是宋

  • 北宋名臣寇准真的是清官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寇准,宰相,丁谓,宋太宗,司马光,清官

    北宋宰相寇准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他不仅幽默风趣、足智多谋而且忠君爱国,深受百姓爱戴,历史剧《亁佑山天书》、折子戏《寇准背靴》等都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优秀传统剧目。在这些戏中,寇准两袖清风,头上的乌纱帽破烂不堪,接待远道而来钦差用的竟是随手从草帽上拔下来的干草,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真实历史中寇准的豪横作

  • 北宋寇准一生刚直,让皇帝是又喜又恨又离不开,最终悲惨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聪聪扒历史标签:寇准,皇帝,赵恒,宰相,真宗,北宋,宋朝,诗人,宋太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寇准作为北宋名相,虽只经历太宗、真宗两朝,但却对北宋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十三岁之前一直顺风顺水,但却因为过于严正刚直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后来虽然重登相位,但却受到权奸制约,一直没能有太大作为。初入仕途寇准早年丧父,更是让本就天资聪慧的他发奋读书,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 赵光义儿子也是个窝囊废,不听从寇准打契丹,却执意要议和进贡!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宋太宗,寇准,契丹,赵恒,契丹人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于997年5月8日继赵光义为帝,即为宋真宗,在位25年。历史上说他是位聪明之主,说他幼小时就聪明英睿,姿表特异,和其它王子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戏,自称“元帅”。由此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在他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