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于997年5月8日继赵光义为帝,即为宋真宗,在位25年。
历史上说他是位聪明之主,说他幼小时就聪明英睿,姿表特异,和其它王子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戏,自称“元帅”。由此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在他做开封府尹时,也因为处理狱讼得当,多次受到赵光义下诏褒奖。
他继位后,一开始也是体恤民情,深察民间疾苦,勤于政事,注意节俭,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形成了一个“咸平之治”时期。
又说他,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迫使契丹请和,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实现宋辽百年和平。好像这个宋真宗真像是个明君似的。其实不然。
因为当时的契丹,并不十分强大,而北宋却占有一定的优势,战胜辽国的可能性很大,但宋真宗赵恒却在优势情势下,和契丹签订了和盟,每年向辽提供“岁币”。真是糊涂、窝囊。
虽说因为他老爹宋太宗赵光义指挥及用人不当,大败于高梁河,但是后来一段时期,北宋在和契丹的边境冲突中,并没有吃多大的亏。
但是,毕竟失去了北部险要山地屏障的北宋,防守困难,辽军南下入侵,可以一马平川,直抵黄河。因此,契丹辽国总是想进攻北宋,要想占一些便宜。
这不,在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又南下进攻北宋。先派出统军使萧挞凛先后攻打威虏顺安军、北平砦、保州、定州等地,都被击退,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当时的宰相寇准更是主张积极主动的防御,契丹见没便宜可占,就有请和的意思了。想着以请和为名,占取战场上不能得到的利益。可这本来就厌烦打仗的赵恒,一听说契丹有议和的意思,他也积极地回应。
后来,辽国在战场上出现转机,在洺州、冀州打败宋军,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都汴梁。一夜间,紧急警报五次传到城京,赵恒急忙问计于群臣。
群臣中,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西人,他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阆州人,他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都是想着让宋真宗逃到自己的家乡。
只有上任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凖,力主抗战,并强烈坚持,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听了寇准的分析之后,赵恒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在寇准坚持下,马上行动。
可这时的赵恒,信心不足,在过黄河前,内心又动摇了,不想过黄河。众大臣也趁机劝说赵恒,就地驻扎。
寇准极力劝说:“陛下亲师大军出战,却惧怕辽军强盛,不敢渡过黄河,这种的话,军心动摇,辽军士气更盛,这怎么能打败辽军。”无奈,赵恒只是畏敌不前。
寇准后来又带来老将太尉高琼一起来劝说赵恒,赵恒才过了黄河。
赵恒过河后,来到澶州北门城楼上,宋军将士见到皇帝的麾盖后,高呼万岁,声闻十里,辽军听到后,士气大丧。
赵恒把军务都交给寇准,寇准号令严明,军士畏服。和辽军一交战,就取得大胜。辽军先锋萧挞凛,在率领辽军前来冲阵时,被威武军头领张环,一弩给射死。辽军的士气更加低落,契丹人这时就又想议和了。
赵恒听说后,又积极响应,派出曹利用作为使臣前去协商。曹利用回来说:“辽国想把周世宗柴荣夺取的关南之地要回去。”
赵恒听了说:“这是祖宗留下的地盘,割出去,没有理由。如果是想要些财物,汉文帝曾经赐给匈奴单于,可以效仿。”
寇准认为,此时的契丹人屡次失败,士气已低落,怎么可以给他财物,以此示弱呢?如果他们想求和,那就把我们的幽州、蓟州还给我们,再允许他们求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百年之内没有边患,否则,现在虽然讲和了,不出几十年,契丹人就会看我宋国的动静,随时有不安分的想法了。
并且,现在辽军深入我境,粮尽兵疲,我大军四集,士气正盛,正是全面歼敌的好时机,于此时合击辽军,让他有来无回,我国才能稳占主动。
赵恒却说:“只保现在没事就行了。几十年后,自会有人来收拾他们,我不想让军民百姓为我出生入死,因此受累。先答应他们请和吧。”
可是,寇准开始坚决不同意,契丹人的使臣拿着盟书来见寇准,寇准也不听从。可是这时,宋臣中却有人传言,寇准这是在借国家用兵之机,想专揽军事重权。这个帽子,寇准可不敢戴,于是他也只好同意议和了。
这时,赵恒又派曹利用去商定每年给契丹人的财物数目,并且告诉曹利用说,契丹人贪得无厌,必定会索取很多财物,如果谈不下来,每年给他一百万缗也行。
寇准听说后,把曹利用叫到他的房间,告诉他说:“虽然皇上准许你答应他一百万,但是,契丹人贪得无厌,我们必须慎重,你到仔细考虑,如果超过了三十万,回来我就斩你的头。”
被怀疑辽朝议和诚意的天雄军守臣留下,萧太后迟迟未等到使者。赵恒亲征后,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再次请求议和。
曹得用出使回来,赵恒问他,最后商定的岁币是多少。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赵恒吓得说:“这三百万有点太多了吧!”
曹利用告诉赵恒,不是三百万,是三十万。这下赵恒才松了一口气,并且有点大喜过望了。
再加上其它条款,于是这“澶渊之盟”就订下了。
好端端的大好局势,放着能战胜契丹的机会不去把握,却非要纳款进贡议和,你说这个赵恒不是窝囊废是个什么?
从此之后,这个赵恒也不再勤于政事崇尚节俭了,他封泰山,祀后土,建宫观,把宋朝几十年的积累,挥霍一空。
他死后,契丹趁西夏边乱,又要求增加岁币,再加上给西夏的,宋朝是越来越穷,连出兵的粮饷也捉襟见肘了。对外更弱,对内更加横征暴敛,官逼民反。宋朝的江山想稳就难了。
可见这个赵恒,并不是什么聪明之主,而是胸无大志、无才无略、苟且求安的一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