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光义儿子也是个窝囊废,不听从寇准打契丹,却执意要议和进贡!

赵光义儿子也是个窝囊废,不听从寇准打契丹,却执意要议和进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阳光路十七号 访问量:2621 更新时间:2024/1/16 20:26:06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于997年5月8日继赵光义为帝,即为宋真宗,在位25年。

历史上说他是位聪明之主,说他幼小时就聪明英睿,姿表特异,和其它王子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戏,自称“元帅”。由此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在他做开封府尹时,也因为处理狱讼得当,多次受到赵光义下诏褒奖。

他继位后,一开始也是体恤民情,深察民间疾苦,勤于政事,注意节俭,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形成了一个“咸平之治”时期。

又说他,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迫使契丹请和,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实现宋辽百年和平。好像这个宋真宗真像是个明君似的。其实不然。

因为当时的契丹,并不十分强大,而北宋却占有一定的优势,战胜辽国的可能性很大,但宋真宗赵恒却在优势情势下,和契丹签订了和盟,每年向辽提供“岁币”。真是糊涂、窝囊。

虽说因为他老爹宋太宗赵光义指挥及用人不当,大败于高梁河,但是后来一段时期,北宋在和契丹的边境冲突中,并没有吃多大的亏。

但是,毕竟失去了北部险要山地屏障的北宋,防守困难,辽军南下入侵,可以一马平川,直抵黄河。因此,契丹辽国总是想进攻北宋,要想占一些便宜。

这不,在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又南下进攻北宋。先派出统军使萧挞凛先后攻打威虏顺安军、北平砦、保州、定州等地,都被击退,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当时的宰相寇准更是主张积极主动的防御,契丹见没便宜可占,就有请和的意思了。想着以请和为名,占取战场上不能得到的利益。可这本来就厌烦打仗的赵恒,一听说契丹有议和的意思,他也积极地回应。

后来,辽国在战场上出现转机,在洺州、冀州打败宋军,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都汴梁。一夜间,紧急警报五次传到城京,赵恒急忙问计于群臣。

群臣中,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西人,他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叟,是四川阆州人,他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都是想着让宋真宗逃到自己的家乡。

只有上任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凖,力主抗战,并强烈坚持,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听了寇准的分析之后,赵恒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在寇准坚持下,马上行动。

可这时的赵恒,信心不足,在过黄河前,内心又动摇了,不想过黄河。众大臣也趁机劝说赵恒,就地驻扎。

寇准极力劝说:“陛下亲师大军出战,却惧怕辽军强盛,不敢渡过黄河,这种的话,军心动摇,辽军士气更盛,这怎么能打败辽军。”无奈,赵恒只是畏敌不前。

寇准后来又带来老将太尉高琼一起来劝说赵恒,赵恒才过了黄河。

赵恒过河后,来到澶州北门城楼上,宋军将士见到皇帝的麾盖后,高呼万岁,声闻十里,辽军听到后,士气大丧。

赵恒把军务都交给寇准,寇准号令严明,军士畏服。和辽军一交战,就取得大胜。辽军先锋萧挞凛,在率领辽军前来冲阵时,被威武军头领张环,一弩给射死。辽军的士气更加低落,契丹人这时就又想议和了。

赵恒听说后,又积极响应,派出曹利用作为使臣前去协商。曹利用回来说:“辽国想把周世宗柴荣夺取的关南之地要回去。”

赵恒听了说:“这是祖宗留下的地盘,割出去,没有理由。如果是想要些财物,汉文帝曾经赐给匈奴单于,可以效仿。”

寇准认为,此时的契丹人屡次失败,士气已低落,怎么可以给他财物,以此示弱呢?如果他们想求和,那就把我们的幽州、蓟州还给我们,再允许他们求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百年之内没有边患,否则,现在虽然讲和了,不出几十年,契丹人就会看我宋国的动静,随时有不安分的想法了。

并且,现在辽军深入我境,粮尽兵疲,我大军四集,士气正盛,正是全面歼敌的好时机,于此时合击辽军,让他有来无回,我国才能稳占主动。

赵恒却说:“只保现在没事就行了。几十年后,自会有人来收拾他们,我不想让军民百姓为我出生入死,因此受累。先答应他们请和吧。”

可是,寇准开始坚决不同意,契丹人的使臣拿着盟书来见寇准,寇准也不听从。可是这时,宋臣中却有人传言,寇准这是在借国家用兵之机,想专揽军事重权。这个帽子,寇准可不敢戴,于是他也只好同意议和了。

这时,赵恒又派曹利用去商定每年给契丹人的财物数目,并且告诉曹利用说,契丹人贪得无厌,必定会索取很多财物,如果谈不下来,每年给他一百万缗也行。

寇准听说后,把曹利用叫到他的房间,告诉他说:“虽然皇上准许你答应他一百万,但是,契丹人贪得无厌,我们必须慎重,你到仔细考虑,如果超过了三十万,回来我就斩你的头。”

被怀疑辽朝议和诚意的天雄军守臣留下,萧太后迟迟未等到使者。赵恒亲征后,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再次请求议和。

曹得用出使回来,赵恒问他,最后商定的岁币是多少。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赵恒吓得说:“这三百万有点太多了吧!”

曹利用告诉赵恒,不是三百万,是三十万。这下赵恒才松了一口气,并且有点大喜过望了。

再加上其它条款,于是这“澶渊之盟”就订下了。

好端端的大好局势,放着能战胜契丹的机会不去把握,却非要纳款进贡议和,你说这个赵恒不是窝囊废是个什么?

从此之后,这个赵恒也不再勤于政事崇尚节俭了,他封泰山,祀后土,建宫观,把宋朝几十年的积累,挥霍一空。

他死后,契丹趁西夏边乱,又要求增加岁币,再加上给西夏的,宋朝是越来越穷,连出兵的粮饷也捉襟见肘了。对外更弱,对内更加横征暴敛,官逼民反。宋朝的江山想稳就难了。

可见这个赵恒,并不是什么聪明之主,而是胸无大志、无才无略、苟且求安的一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

标签: 宋太宗寇准契丹赵恒契丹人

更多文章

  • 名相寇准被贬,八贤王吓到装疯!和武则天吕后齐名的刘娥有多猛?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鉴标签:寇准,武则天,吕雉,刘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会出现皇后或者太后垂帘听政的剧情。比如汉朝的吕后,清末的老佛爷慈禧等,这些垂帘听政的女性一般都是史书或者影视剧中的反面形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太后:她虽然也临朝称制,权势滔天,名相寇准都被贬斥天边,民间故事中著名的八贤王都被吓得装疯卖傻。甚至有臣

  • 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妻子,寇准下令:明天来领回尸体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寇准,李松,王五,自缢

    寇准见两个男人都说刘氏是自己的老婆,便让他们明天再来认老婆,谁知次日二人来后,刘氏竟自缢了。北宋年间,寇准在成安县当知县时,有个叫李松的来告状,说王五霸占了他的妻子。寇准仔细询问才得知,李松在外做生意走了10来年,妻子刘氏在家拉扯着孩子,穷得日子没法过。半年前,就把猎户王五招到家里,搭伙过日子。王五

  • 北宋脊梁寇准,一个被女人“逼疯”的男人,最终下场如此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六七八的史会标签:寇准,宰相,皇帝,赵恒,太宗,刘娥,吕端,北宋,脊梁,诗人,宋朝,古典乐,平民百姓,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俗称寇老西儿,醋当酒,民间形象里,以审理潘杨两样的案件,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号称北宋最牛文臣。寇准的民间印象里,第一个就是错的,寇准可不是山西人,他可是陕西渭南人,民间演义里把他说成是山西人,可能是为了配合他的形象,刚和硬是那个时代,山西给人的印象,而这两点正是寇准身上最鲜明的特征。寇准是典型

  • 武将高琼: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高琼,寇准,澶渊之盟,赵恒,真宗

    在北宋历史上,澶州之盟是一个大事件。通过澶渊之盟,宋与辽缔结和约,结束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状态,给双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在论叙澶渊之盟功臣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会想起名相寇准、王旦等文臣的名字,而武将却很少被人提及。澶渊之盟如此重大事件,若没有武将的参与岂能成功?事实上,武将在澶渊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

  • 周忠应散文||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

    历史解密编辑:大栗树传播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太宗,赵恒,诗人,宋朝,王钦若,曹利用,周忠应,衡阳雁,古典乐,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寇准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景仰他。为官,为人,为文都可以堪称一流。虽然《全宋诗》收录寇准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全宋词》只收录寇准的词四首。但我总是把他当成一位难得的词人。他留存于世的词很少,但字字句句都在敲击人的心坎,一节一拍的音符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如今又在我的心中敲响。01女

  • 揭秘宰相寇准被罢相原因:与宋真宗皇后刘娥斗争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寇准,赵恒,刘娥,丁谓,宰相,宋朝,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中国传统音乐

    公元1023年,63岁的寇准去世,穷得棺材都买不起。家属上书,太后答应拨款但只给了一半,棺材停在半岛十年,太后去世,仁宗下令将寇准棺材运回家安葬。名相寇准和太后有什么恩怨?连死后都不放过他。极度自负的寇准寇准是北宋名相,出身名门,自小才智超群,十九岁便考上了进士了,可谓少年成名。北宋太宗选择人才需要

  • 北宋政治家寇准如何促成澶渊之盟?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喜爱这个世界标签:寇准,宰相,丁谓,王旦,皇上,诗人,宋朝,王钦若,古典乐,澶渊之盟,北宋政治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寇准(961或962年8月27日 —1023年10月24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

  • 奇才为何难用?看看北宋名相寇准和四位贤相的相处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寇准,王旦,丁谓,吕端,赵恒,宰相

    自古有“奇才难用”“才大难为用”的说法。在古代政坛上,“奇才难用”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归咎于古代君主的品德脾气,有人归咎于古代社会环境的晦暗忌才,这些,也许都不乏道理,不过,恐怕奇才本身的特点不能忽视。宋朝的寇准,人们公认为“奇才”,他身处宋太宗、真宗两个不算昏庸的君主当政的年代,同时代有吕端、毕士

  • 寇准:用一生积累差评的人,即便功劳不小,最终也难逃流放荒岛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寇准,王旦,宰相,赵恒,澶渊之盟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入宋朝的京都开封,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失措。自从“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对辽国的战略方针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存在着,这次辽国大举进兵,宋朝政权表现得手足无措也实属正常。此时朝中众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建议求和、有人建议南迁;

  • 寇准:无地起楼台相公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寇准,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刘皇后

    1023年10月24日,寇准在广东雷州去世,这是他最后的贬谪之地。寇准本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因是西北人士还有“寇老西儿”的别称。寇准与杨家将的故事通过戏曲形式,广为流传,不过这些都是杜撰的。历史上的寇准直言进谏,击退外敌,官拜宰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做官廉洁,他入仕三十年,两度任相,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