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寇准一生刚直,让皇帝是又喜又恨又离不开,最终悲惨离世

北宋寇准一生刚直,让皇帝是又喜又恨又离不开,最终悲惨离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聪聪扒历史 访问量:659 更新时间:2024/1/22 0:41:32

寇准作为北宋名相,虽只经历太宗、真宗两朝,但却对北宋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十三岁之前一直顺风顺水,但却因为过于严正刚直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后来虽然重登相位,但却受到权奸制约,一直没能有太大作为。

初入仕途

寇准早年丧父,更是让本就天资聪慧的他发奋读书,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可以说是非常年轻、有才华的一位考生。

但偏偏宋太宗就不喜欢任用年纪小的为官,认为这样的人缺乏实际的历练,往往行事鲁莽没有分寸,更别说寇准此时还不到弱冠之年。

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人都劝寇准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一点,好增大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但是却遭到了寇准义正言辞的反驳,他说难不成我还没入仕就要欺君吗。

殿试结束之后,寇准出乎众人所料的一举中第,令在场所有人都为他的刚直而感到钦佩不已。之后寇准被授予大理评事一职,担任巴东知县,从此正式踏入仕途,以往贫困的境遇也得到改善。

而寇准也没有让太宗失望,将自己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在每次任期届满之后,寇准都会得到升迁,十年后已经是尚书部郎中、兼枢密直学士。

寇准一向大胆直谏,也不管皇帝能不能听下去,有一次弄得宋太宗十分恼火,太宗直接转身离开欲回内宫。此时寇准也忘了君臣名分,上前扯住太宗的衣服,非让他听完自己的谏言不可。

宋太宗只好落座继续听寇准说,这幸亏宋太宗是个明辨是非的皇帝,他知道寇准如此行事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事后太宗并没有责罚寇准,反而在众人面前夸赞他。

性格刚直

在淳化初年,朝廷里处理了两桩受贿案,受贿严重的王淮被撤职杖责,但很快就官复原职,而受贿很少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这让寇准心中为此感到愤愤不平。

适逢第二年发生旱灾,寇准便说天降大旱是刑法不公,因此遭到了上天的警告,于是便提及了王淮、祖吉的受贿案。宋太宗责备了参与此事的王沔,并进一步提拔寇准,令其可以参与军政大事。

寇准自入仕以来,几乎没有经历过挫折,但是他过于刚直的性格,让他在行事上很少去顾及别人的意见,因此便很容易引起同僚的不满乃至嫉恨。

在枢密院任职的时候,寇准就因和同僚张逊意见不和,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双方在宋太宗面前互相揭短。宋太宗也十分的生气,直接把两人全都贬去外地,但第二年就把寇准又重新召回京城。

虽然寇准让宋太宗很不愉快,但比起国家的正常运行,个人感情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太宗很明白国家现在正需要寇准的这份刚直,所以才会一直信任和重用寇准。

但太宗唯独不敢提拔寇准为宰相,也全都是由于寇准的刚直性格,寇准明显不是那种“肚里能撑船”的人。以至于后来真宗想拜寇准为宰相,也是因为“患其刚直难独任”而犹豫再三。

侍奉真宗

在太子赵恒即位为宋真宗之后,此时的寇准又因为触怒龙颜被贬为地方官员,而宋真宗为了报答之前寇准劝太宗立储一事,便拜其为尚书工部侍郎、三司使。

之前宋太宗正为是立自己儿子为储君,还是立兄长宋太祖的儿子一事犯难,因为他的皇位是兄长传给他的,于是便召见了刚刚回京的寇准。

寇准也已经猜到了宋太宗想要问些什么,直接说应当选众望所归之人为太子。宋太宗思考了一下便问襄王赵恒怎么样,寇准说知子莫若父,太宗认为行就行,于是储君一事就这么委婉地定了下来。

宋真宗新帝即位,正是需要做一番成就巩固自己地位的时候,本来还在犹豫是否要拜寇准为相辅佐自己,但在毕士安的劝说之下,彻底下定了立其为相的决心。

在景德元年,边境传来契丹南侵的警报,正是国家存亡危机之刻,只是群臣全都束手无策,要不就是逃跑的馊主意,唯有寇准一人主张力战,并且让宋真宗御驾亲征。

只不过宋真宗并不像太祖太宗那样有进取心,他只想当一个守成之君,在迫使契丹想要求和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签订城下之盟,每年向契丹缴纳财物,埋下了靖康之难的祸根。

而寇准之后也因小人嫉恨、谗言媚上,从而失去了真宗的信任两次被贬,最后只能含冤客死雷州,直到十年后才得以昭雪。

更多文章

  • 赵光义儿子也是个窝囊废,不听从寇准打契丹,却执意要议和进贡!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宋太宗,寇准,契丹,赵恒,契丹人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于997年5月8日继赵光义为帝,即为宋真宗,在位25年。历史上说他是位聪明之主,说他幼小时就聪明英睿,姿表特异,和其它王子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戏,自称“元帅”。由此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在他做开

  • 名相寇准被贬,八贤王吓到装疯!和武则天吕后齐名的刘娥有多猛?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鉴标签:寇准,武则天,吕雉,刘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会出现皇后或者太后垂帘听政的剧情。比如汉朝的吕后,清末的老佛爷慈禧等,这些垂帘听政的女性一般都是史书或者影视剧中的反面形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太后:她虽然也临朝称制,权势滔天,名相寇准都被贬斥天边,民间故事中著名的八贤王都被吓得装疯卖傻。甚至有臣

  • 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妻子,寇准下令:明天来领回尸体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寇准,李松,王五,自缢

    寇准见两个男人都说刘氏是自己的老婆,便让他们明天再来认老婆,谁知次日二人来后,刘氏竟自缢了。北宋年间,寇准在成安县当知县时,有个叫李松的来告状,说王五霸占了他的妻子。寇准仔细询问才得知,李松在外做生意走了10来年,妻子刘氏在家拉扯着孩子,穷得日子没法过。半年前,就把猎户王五招到家里,搭伙过日子。王五

  • 北宋脊梁寇准,一个被女人“逼疯”的男人,最终下场如此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六七八的史会标签:寇准,宰相,皇帝,赵恒,太宗,刘娥,吕端,北宋,脊梁,诗人,宋朝,古典乐,平民百姓,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俗称寇老西儿,醋当酒,民间形象里,以审理潘杨两样的案件,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号称北宋最牛文臣。寇准的民间印象里,第一个就是错的,寇准可不是山西人,他可是陕西渭南人,民间演义里把他说成是山西人,可能是为了配合他的形象,刚和硬是那个时代,山西给人的印象,而这两点正是寇准身上最鲜明的特征。寇准是典型

  • 武将高琼: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高琼,寇准,澶渊之盟,赵恒,真宗

    在北宋历史上,澶州之盟是一个大事件。通过澶渊之盟,宋与辽缔结和约,结束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状态,给双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在论叙澶渊之盟功臣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会想起名相寇准、王旦等文臣的名字,而武将却很少被人提及。澶渊之盟如此重大事件,若没有武将的参与岂能成功?事实上,武将在澶渊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

  • 周忠应散文||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

    历史解密编辑:大栗树传播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太宗,赵恒,诗人,宋朝,王钦若,曹利用,周忠应,衡阳雁,古典乐,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衡阳雁去无留意寇准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景仰他。为官,为人,为文都可以堪称一流。虽然《全宋诗》收录寇准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全宋词》只收录寇准的词四首。但我总是把他当成一位难得的词人。他留存于世的词很少,但字字句句都在敲击人的心坎,一节一拍的音符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如今又在我的心中敲响。01女

  • 揭秘宰相寇准被罢相原因:与宋真宗皇后刘娥斗争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寇准,赵恒,刘娥,丁谓,宰相,宋朝,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中国传统音乐

    公元1023年,63岁的寇准去世,穷得棺材都买不起。家属上书,太后答应拨款但只给了一半,棺材停在半岛十年,太后去世,仁宗下令将寇准棺材运回家安葬。名相寇准和太后有什么恩怨?连死后都不放过他。极度自负的寇准寇准是北宋名相,出身名门,自小才智超群,十九岁便考上了进士了,可谓少年成名。北宋太宗选择人才需要

  • 北宋政治家寇准如何促成澶渊之盟?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喜爱这个世界标签:寇准,宰相,丁谓,王旦,皇上,诗人,宋朝,王钦若,古典乐,澶渊之盟,北宋政治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寇准(961或962年8月27日 —1023年10月24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

  • 奇才为何难用?看看北宋名相寇准和四位贤相的相处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寇准,王旦,丁谓,吕端,赵恒,宰相

    自古有“奇才难用”“才大难为用”的说法。在古代政坛上,“奇才难用”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归咎于古代君主的品德脾气,有人归咎于古代社会环境的晦暗忌才,这些,也许都不乏道理,不过,恐怕奇才本身的特点不能忽视。宋朝的寇准,人们公认为“奇才”,他身处宋太宗、真宗两个不算昏庸的君主当政的年代,同时代有吕端、毕士

  • 寇准:用一生积累差评的人,即便功劳不小,最终也难逃流放荒岛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寇准,王旦,宰相,赵恒,澶渊之盟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入宋朝的京都开封,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失措。自从“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对辽国的战略方针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存在着,这次辽国大举进兵,宋朝政权表现得手足无措也实属正常。此时朝中众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建议求和、有人建议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