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好问论诗三首: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元好问论诗三首: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街味道 访问量:3206 更新时间:2024/2/11 4:58:33

前言

前面学习过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实元好问还有《论诗三首》,其中提到了作诗需要押走出去打开眼界,才能写出理想的作品。

一、江山放眼更超然

第一首诗云:

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这一首的主题在第二句:江山放眼更超然。意思是作诗要眼界放宽,看到江山之大,下笔也超凡脱俗。

坎井鸣蛙自一天,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事情就自鸣得意。

坎井,浅井,亦作“埳kǎn井”,坎井鸣蛙,浅井里鸣叫的青蛙,比喻见识短浅之人。出自《庄子·秋水》:

“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wā同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要知道谢灵运写“池塘生春草”这种妙句,可不是躲在柴烟粪火旁能够想到的。

柴烟粪火边,表示诗人拘束于柴米油盐等生活琐碎之事中,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

老杜《戏为六绝句》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翡翠戏兰苕,指鸟儿们戏于兰花之间。有点像坎井鸣蛙(井蛙更偏向于见识短),表示他们的作品诗境狭小,没有掣鲸于碧海之中的宏大的气魄。

二、诗肠搜苦白头生

第二首诗云:

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

不信骊珠不难得,试看金翅擘沧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十一首写道: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第二十九首写道: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这两首诗,可以和《论诗三首》前两首互为补充。

井底之蛙,见识短浅。整日里埋首故纸堆中,纸上谈兵、暗中摸索,又如何探骊得珠呢?

不过也不能太较真,范仲淹未到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古人又那么多的题画诗,当然无须亲眼见到实景。

诗人笔下虚实相间,眼前有景,画中有景,心中有景,梦中有景,都不耽误作诗。

但是沉迷于书本,闭门觅句,不去张眼看世界,诗中就会缺少真实感,缺少事业与生活的气息。也容易固步自封,缺少创新。

三、莫把金针度与人

第三首诗云: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借用了前人的诗句。北宋僧人释清远偈颂中写道:

万样千般谁运为,空谷之声随应出。鸳鸯绣了任君看,不露金针太绵密。

北宋另一个僧人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也用了这个典故:

但识纲宗无实法,为君拈却眼中尘。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白氏金针诗格》传世:

居易贬江州,多游庐山,宿东西二林,酷爱于诗。有《閒吟》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閒吟。 自此,味其诗理,撮其体要,为一格目,曰《金针集》。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 除。诗病最多,能知其病,诗格自全也。金针列为门类,示之后来,庶览之者犹指南 车,而坦然知方矣。

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没事都作诗。后来他研究了作诗之法,写出《金针集》。意思是,作诗的时候,如果出现诗病,需要用金针来治疗。因此,这个金针就如同指南针,指出了学诗人的方向。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女子裁剪晕染布料,用金针绣出美丽的花纹,每一次入手都有新的图案呈现出来。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鸳鸯修好了,随便给人看,但是金针可不轻易给人,裁剪针绣的手艺,不会随便传授。

即,授人以鱼,不可授人以渔。

这有点像西方人,他们过着薪水高、假期多、福利好的生活,就是因为掌握并且封锁了高利润科技的原因。

假如技术被我们掌握了,他们连鱼骨头也吃不上了。

结束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可作为前两首诗的一种参考。境界有大小,不分优劣。井蛙也是歌者,苦吟也有佳句。不过,李煜到了亡国后,其“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可见李煜境界大小的变化,和经历有关,井蛙、苦吟诗人,有其局限。

第三首诗说,不可以轻易告诉别人作诗的法门,其实前两首已经在透漏玄机了。好的老师,只有见了好的学生,才有金针度人的冲动吧。

@老街味道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总结篇:谁是诗中疏凿手?书生技痒爱论量

更多文章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5,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李白,杜甫,何曾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这首诗比较好猜,大家都能看出说的是诗仙李白和杜甫。元好问为什么在这首诗似乎更看重于李白呢?一、笔底银河落九天笔底银河落九天,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2,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西昆,李商隐,杨亿,苏轼

    前言继续欣赏《论诗三十首》,今天是第12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首诗,可能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后人评价李商隐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后面两句: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一、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最令人费

  • 金元好问词

    历史解密编辑:温一盏杏花酒标签:莺儿,大雁,殉情,诗人,燕子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关于“情”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过,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所有的解释,到最后,都可以浓缩为“生死相随”四字。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试途中,无意中听闻了一对大雁至情至烈的爱情故事,心中震撼感慨,他为那对大雁建墓合葬,并在多次修改后,作成这首千古名作《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5,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论诗三十首,元好问,黄庭坚,大江,杜甫

    前言继续《论诗三十首》,今天欣赏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上一首介绍了陶渊明,第五首说的还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这是一个喜欢饮酒的狂人。一、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第一句诗,赞扬此人的诗篇气势纵横,笔力奔放,有超然物外的情怀。第二句,则提出了疑问。即

  • 摸鱼儿·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莺儿,燕子,骚人,山鬼,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山西历史名人 一百二十一 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好问,中州集,赵秉文,遗山,汴京

    元好问(1190年8月—1257年10月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国末年至元朝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时,移居忻州,遂为忻州人。明昌元年(1190年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3,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刘琨,王敦,温庭筠,李商隐

    前言继续欣赏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今天是第3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这首诗又出现了一些人物。同时,元好问依旧表达他的观点,即什么人的作品,是他心中的正体。一、邺下风流在晋多邺下风流,用黄健翔的话说,他不是一个人。邺下风流代表了一个文学群体,还是指建安文学时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8,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子昂,陈子昂,律诗

    前言今天继续欣赏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前面说了几位南北朝的诗人,今天,终于到了唐朝。第一位提出表扬的唐朝诗人,就是痛斥“建安风骨,晋宋莫传”的陈子昂。一、沈宋横驰翰墨场在评价陈子昂之前,元好问先安排了两位诗人垫场:沈宋。初唐

  • 青玉案·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春归,元好问,青玉案,案·元,古典乐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2,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黄庭坚,苏轼,王安石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二首: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这里又提到了两个人物,苏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一个是苏门弟子之一、江西诗派一宗的黄庭坚。一、一波才动万波随一波才动万波随,出自船子和尚"偈"语,"偈"是佛经中的唱词 ,即禅诗。 船子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