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最恬静的一首词,开篇即经典,短短十二字,惊艳后世八百年

辛弃疾最恬静的一首词,开篇即经典,短短十二字,惊艳后世八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722 更新时间:2024/4/5 2:29:28

辛弃疾生于齐鲁大地,与济南人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二人一婉约一豪放,闪耀宋代词坛。提起辛弃疾,率先想起的画面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等豪放之景。辛弃疾可以说是宋代能文能武的典范,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更是尤为难得。

不得不承认,时代就是一个舞台,如果生不逢时,那对于一个像辛弃疾这样的人来说,那便是一个悲剧。辛弃疾如果生于盛唐时代,骁勇善战的他不管是生在唐初还是唐末,总会有机会大放异彩,但他偏偏生于南宋时期。一个重文轻武,苟活图存的朝。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也注定了他拥有不平凡但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少年时曾纵横疆场,奋勇杀敌,敢于带几十骑兵冲入金军的阵营,一战成名,何等的威武。诚然,一心收复旧河山的辛弃疾在仕途上也颇为不顺,当局统治者一心求安,而辛弃疾一心求战,这就注定他属于不受待见的那一类人,尽管他是一个英雄。

罢官归田的辛弃疾,淡然起来不输王维

心态关乎一个人的成败,如果心态崩了,那么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了。那些能做大事的人,除了自身能力强悍之外,另一个能力便是拥有着极好的心态。苏轼当年被贬谪之后,在黄州一边耕地,一边生活,依旧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名句,这份豁达跨越千年现在读来依旧振奋人心。

而辛弃疾也拥有这样的心态,他被罢官归田之后,写了一首农村词,如诗如画,开篇便是名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全诗写的是辛弃疾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时所见的景色,全词生动欢快,充满了乡村气息。开篇便是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描绘了一副月上枝头,惊起一群喜鹊的景象,动静结合,月光惊起喜鹊,更能从侧面说明月光之皎洁。在清风之中,树上的蝉还在吱吱的鸣叫着,虽然是夜晚,也具有“蝉噪林逾静”之意境。

后一句点明当时的季节,“稻花香”与“蛙声”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夏季。诗人行走在小路上,迎面扑鼻的稻花香沁人心脾,远处的青蛙在呱呱的叫着。典型的一副乡村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闻着稻花香,听着蛙叫,幻想着今年应该是个好收成吧。

诗人接着前行,下半夜突然风云变幻,下起了小雨来。这与上阙的明月与欢快的氛围形成对比,悠闲的心情变得紧张急促起来,毕竟半夜遇雨,是一件令人相当厌烦的事情。正当诗人在紧张的赶路之时,转过桥头之后,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座茅店。

在情急之下,迫切想要躲避风雨之时,却有着意外之喜。迎面而来的“茅店”给了诗人额外的惊喜,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觉。

当年我未曾感悟出,这一份恬然之中,也埋藏着诗人内心的期盼

这是一首写景的词,但古人写景来抒发情感,又将情感埋藏于景色之中。乍一看辛弃疾是用一种恬然的心态在享受着那一份悠然与自在。但是在诗词的最后一句,他还是抒发出自己迫切希望能够快速改变自己处境这一想法。

“路转溪头忽见”,这一句既是指茅店,也是指诗人的命运。他希望自己人生遇到“风雨”时,自己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看到一所“茅店”来为自己遮风挡雨,从而改变自己目前的境遇,从而可以再次为国效力。

但现实并未遂他的愿,虽然辛弃疾上马能杀敌,下马能写诗,但由于其生于懦弱的南宋时期,身为主战派的他一直到最后都没能彻底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后记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辛弃疾虽然政治失意,仕途不顺,但是其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做生活的强者,写出这惊艳后世八百年的诗句。

能看淡生活中的得失,并且能够以一个恬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样绝美的诗句,也不失为是一个人生赢家。

更多文章

  • 作为南宋第一武林高手,辛弃疾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辛弃疾,陶渊明,贺新郎,瓢泉,宋宁宗

    淳熙15年,在漫天的大雪中,辛弃疾正在追赶一位刚刚分别的朋友。由于雪深泥滑,天色已晚,实在没有办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好在旁边的村子里喝了一气闷酒,写下一首《贺新郎》“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辛弃疾为自己没能够挽留住朋友而感到遗憾,他甚至埋怨朋友不该来,这个让他恋恋不舍的

  •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侍女,典故,词句,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豪放派,古典乐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引言:说到笑,在古代便有很多种。有文人领会到文章意思的开心之笑,有将士誓死拼杀换取平安时的安稳之笑,也有爱而不得的苦笑,奸人阴谋得逞的阴冷之笑……这些笑都是可以直接看出来,不用去猜测的笑。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一首作品中句句含“笑”字

  • 辛弃疾最意难平的一首词,初心未改忧家国,值得一读再读!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诗词,苏轼,宋人,宋朝,诗人,金朝,辛弃疾,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铜钱-盆栽的栀子花他被誉为“词中之龙”,豪迈疏狂,矫若游龙。他被誉为大宋第一猛人,是以五十人胜万人的少年英豪。他被誉为苏轼之后第一人,惊才绝艳。宋词三分天下,他也能独占一分。说起他的诗词,总觉得归属于豪迈词派,其词作沉郁顿挫,沉雄豪迈,笔势浩荡,而不失细腻柔媚,可称得上是

  • 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辛弃疾,金人,虞允文,赵构,张浚,宋徽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1127年,是一个让北宋人永远难忘的年份。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一路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在大肆抢劫一番之后,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还掳走了大量的皇族成员,后妃、朝臣后北归。皇亲贵族的命运如此不堪,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北方大片土地

  •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曹操,诗词,五典,声乐,古典乐,南宋,艺术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辛弃

  •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苏轼,诗词,宋词,宋朝,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婉约派,古典乐,千古名句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宣扬,抗金,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婉约词,青玉案,古典乐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