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庆侯廖永忠:他的封侯是靠自己的功劳,还是帮朱元璋杀害小明王

德庆侯廖永忠:他的封侯是靠自己的功劳,还是帮朱元璋杀害小明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专注谈话三十年 访问量:4467 更新时间:2024/1/11 8:13:45

前言:元末明初的时候,吸引了元军主力的既不是后来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也不是一代枭雄陈友谅,更不是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明玉珍,而是定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大宋政权。因其皇帝名字为韩林儿,也称韩宋政权。因为其年号为龙凤,又称为龙凤政权。

此后由于龙凤政权大将刘福通败亡,韩林儿被奉其号令的吴王朱元璋接到滁州,就此形同傀儡。蒙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二月,吴王朱元璋派中书左丞廖永忠接韩林儿来金陵,未曾想在瓜州渡口沉船溺亡。

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电视剧《朱元璋》中,编剧把杀害小明王韩林儿的直接责任人改成了虚构的人物大虎,想来是为了减少人物支线,毕竟绝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廖永忠这个人物。大明开国之后大封功臣,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很多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封侯,就是靠着杀了小明王。甚至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于廖永忠还有一段颇为不屑的描述: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十四章》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老朱言之凿凿,本次封爵完全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他还点名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四人战功够,但因为各种原因只封侯爵。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德庆侯究竟在大明开国时起了多少作用?他的侯爵到底是不是实至名归?

水中蛟龙廖永忠:巢湖水师代表人物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年初,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死了。作为郭子兴的养女婿,28岁的朱元璋来不及悲伤,就发现自己的小集团成了别人垂涎欲滴的一块肥肉。为了保存实力,另谋发展,朱元璋想到元朝控制力较弱的江南一带重新发展。

可是望着横亘在面前的长江天险,所有人都默默叹了口气,没有水师,这事难办。恰好此时盘踞在巢湖的双刀赵、李普胜,俞廷玉、俞通海父子以及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因为和庐州的左君弼有仇,派人来找朱元璋联手。这真是瞌睡有人递枕头,朱元璋亲自前往巢湖谈判。经过激烈斗争,双刀赵叛逃,李普胜被杀,俞通海、廖永安归顺了朱元璋。八百里巢湖可以直通长江,正是凭借着这支水师,朱元璋才成功渡过长江,攻下了太平府,建立了自己在江南的第一个据点。随即义军进一步攻克集庆(即南京),为日后称雄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巢湖水师,朱元璋的未来如何,尚很难预料。廖永忠,则是廖永安的弟弟。在当时的水师头领中年纪最小,胆气和志向却最高。

廖永忠,巢人,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月,俞廷玉在安庆之战中战死。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七月,廖永安在苏州张士诚的大牢中去世。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四月,俞通海在围剿张士诚的最后一战中不幸中了流矢,并因疮伤去世。等到封爵之时,廖永忠已经是巢湖水师这支山头的代表人物。就凭这一点,他最低也该是个侯爵。

鄱阳湖大破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困守洪都城(今江西南昌)的朱文正终于等来了援兵。为了准备这场与陈友谅的决战,朱元璋集合了手中全部的兵力,共计二十万人。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俞通海等随行。

由于这一次的决战在鄱阳湖中进行,因此廖永忠、俞通海以及原巢湖水师的发挥至关重要。在七月二十一日的那场大战之中,陈友谅手下绝世悍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的御船,一时无人可当。而就在这危急时刻,老朱的船还搁浅了。多亏护驾将士拼死抵抗,外加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才把战局慢慢挽回。此时廖永忠和俞通海率军赶到,最终赶走了张定边,保住了朱元璋。这一次面对张定边,差不多可以算是大明建国之前,朱元璋最接近死神的一次。

七月二十四日,双方展开最后决战。陈友谅所部战舰高大,廖永忠、俞通海、张兴祖、赵庸等率六艘小船直插敌阵中心,一番鏖战之后彻底打掉了汉军的斗志。

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以六舟深入搏击。敌联大舰极力拒战,我师望六舟无所见,意谓已陷没。有顷,六舟旋绕敌船而出,我师见之,勇气愈倍,合战益力。呼声动天地,波涛起立,日为之晦。自辰至午,敌兵大败,弃旗鼓器仗,浮蔽湖面,友谅遂夺气。—《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陈友谅被朱元璋所部一箭射死之后,汉军溃不成军,大将张定边保其子陈理退回武昌。老朱“痛打落水狗”,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武昌。陈汉政权覆灭之后,朱元璋回建康(今江苏南京)论功行赏,廖永忠得到的评价是“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老朱还把这八个字写在漆牌上,派人人挂在廖家大门上面。

南收两广,西征四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有过一次论功行赏,当时廖永忠的名次仅仅排在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胡廷瑞之后。

此时廖永忠的官职是中书省右丞,正二品。朱元璋做了吴王之后,自开中书省。李善长是右相国、徐达是左相国(此时朱元璋政权仍然遵循蒙元旧俗,以右为尊),品级是正一品。常遇春、汤和、胡廷瑞都是从一品的平章。廖永忠则是正二品的右丞,从官职来看,显然处于当时朱元璋集团的金字塔顶尖。

当年十一月,廖永忠被任命为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师从海上直抵温州,配合征南将军汤和讨伐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方国珍投降之后,大军继续南下,由海道直抵福州,讨平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时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他自己在南京操办开国大典,徐达、常遇春的大军正在北伐,汤和、廖永忠的水师正在南征。明军兵锋所指,无人敢撄其锋芒。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汤和被调回明州(今浙江宁波),负责北伐大军的粮饷。廖永忠则接任征南将军,率水师直取广东。四月,廖永忠抵达东莞,元朝江西分省左丞何真率部投降。当时仍然负隅顽抗的只有元朝参政邵宗愚,但却被廖永忠一战而破,广东就此归入大明版图。

乙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兵攻破伪参政邵宗愚山寨。获宗愚等,斩于广州市。—《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广州既平,廖永忠随即率军直逼广西。五月,明军抵达梧州,元朝达鲁花赤拜住投降。六月,元海南海北道元帅罗福等遣使来降,海南岛归入大明版图。六月底,廖永忠大军攻克南宁。七月下旬,元朝平章阿思兰举象州(今隶属于广西来宾市)投降,广西全境平定。当年九月,廖永忠班师回京之时,朱元璋让太子朱标率百官在龙江渡口亲迎,可谓一时恩宠无二。

戊午,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以上就是廖永忠在封爵之前的基本功劳,笔者以为凭借他巢湖水师山头领头人的身份,一个侯爵就跑不了。何况廖永忠还有鄱阳湖和剿灭陈汉政权的大功。南征之时他能取代汤和作为主帅,可见其资历和身份,大明开国之初有资格做一路大军主帅的可不多。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詹事院事廖永忠(此时已经从正二品升到从一品)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廖永忠能不能封公爵?笔者觉得差一点火候。但是说他不配这个侯爵,那真可算睁眼说瞎话了。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大举西征,讨伐四川明夏政权。当时中山侯汤和封征西将军,作为主帅。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作为副手率领水师由瞿塘直趋重庆。本次灭夏之战中,汤和行动迟缓,最后一路杀到重庆城下逼降大夏皇帝明升的明军将领,就是廖永忠。若是廖永忠能多活几年,想必会在日后像汤和那样进封公爵。可是廖永忠毕竟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就死了,而且死因诡异。他到底是有罪赐死,还是老朱为了杀人灭口呢?

矛盾的廖永忠之死

廖永忠之死,一向是和当年的小明王之死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小明王之死,到底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思,还是廖永忠胡乱揣摩上意,甚至被人故意误导呢?

朱元璋在起事之初,就听从谋士朱升的建议,采取“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作为指导方针。在奉龙凤政权为正朔的同时,积极地猥琐发育。因此当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小明王被张士诚大将吕珍包围在安丰之时,朱元璋面临一个救还是不救的难题。当时陈友谅大军东下,已经包围了洪都。

按照一般的逻辑,肯定是要先救洪都。但是倘若小明王被张士诚抓走,朱元璋就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领导没了,自己是单干,还是再找一个新领导。单干,实力还不够。找新领导,北面的元朝,西面的陈友谅,东面的张士诚,哪个都不合适。因此在反复盘算之下,朱元璋不顾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文武重臣的一致反对,毅然亲自领兵去安丰救驾,并将小明王安置于滁州暂住。

到了至正二十六年年底的时候,陈友谅已灭,张士诚已是瓮中之鳖,方国珍早已奄奄一息,放眼天下,是正式考虑北伐中原,驱逐元廷的时候了。由于滁州在长江以北,所以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来南京,目的显然是为了北伐做准备。

虽然我们都知道最终朱元璋一定会取小明王而代之,但绝不是现在。龙凤政权当年多次北伐,在北方各地留下不少革命种子。朱元璋一旦打出北伐中原的旗号,这些人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到北伐成功,再经过皇帝韩林儿三推三让禅位,吴王朱元璋那才能合理合法地登基。现在小明王突然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老朱当年冒险救驾攒下的口碑瞬间崩塌。因此小明王之死,其实损失最大的是朱元璋。

从这个角度出发,朱元璋一直对廖永忠弄死小明王耿耿于怀。但是说实话,这件事廖永忠也不过是受人利用而已。我们首先来想一想,倘若小明王活到了北伐成功,然后禅位给朱元璋,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这说明朱元璋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韩宋,而非被其推翻的元朝。而投靠朱元璋的那些文人儒生,原来一向以出身元朝为荣,视义军为贼寇。那么一旦朱元璋接受禅让,他们这批人就成为了伪元的走狗,政治地位乃至经济收益将急剧下降。所以他们串通廖永忠,暗中害死小明王,断了朱元璋的所有退路。老朱为此不得不和龙凤政权做切割,否认自己曾为其效力,被迫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对廖永忠的评价极其的意味深长: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四川平定之后,廖永忠参与了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那次追袭王保保之战。次年奉旨剿灭倭寇,这算是他的老本行了。大获成功之后回京居住,然后突然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二十五日去世。

《实录》中廖永忠之死的记载是“卒”,既非赐死,亦非诛杀。但是整件事情仍然充满了诡异的气氛,因为史书对朱元璋的反应是这样记载的“上赙遗之甚厚,以其子权袭爵”。老战友死了,皇帝什么反应呢?没有。只是出钱资助他的丧礼,同时允许其子廖劝袭封德庆侯。

皇帝的态度很反常,因为廖永忠如果是正常死亡,那以他的功劳至少应该追封为公爵。比如当年和他并为中书左右丞的广德侯华高,同样也是巢湖水师出身,死后追封巢国公,谥武庄。那无论是资历和功劳都远高于华高的廖永忠,何至于既无公爵之封,又无谥号之赐呢?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明史》上说廖永忠是杨宪的党羽。杨宪在去年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七月出任中书左丞相,未曾想当月即罢相被杀。杨宪之死,是明史中的另一桩谜案。我们只在《明实录》上发现杨宪的好友刘基刘伯温曾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子。至于廖永忠则“以功大得免”。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即指杨宪)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五十四》

杨宪死后,回过味来的朱元璋很快让刘伯温致仕退休。但他老人家在老家不安分,与民争地,还派长子刘琏到南京恶人先告状。此事最终落到刘伯温的死敌胡惟庸手上,老刘头闹了个灰头土脸。朱元璋在三月初打发刘伯温回老家,三月底廖永忠就死了,四月底老刘头死于家乡。这一连串的事件之中,真的没有联系吗?

再联系上文,当年唆使廖永忠淹死小明王的究竟是谁?这个所谓的儒生是否意有所指?如今廖永忠和刘伯温先后死去且既无追封,也无谥号,其中是否可以联系在一起?至于二人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另类赐死,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结语:廖永忠对于大明的建国,是起到过关键作用的。即使不够资格封公爵,也绝不像有人所说靠杀了小明王才混了个侯爵。实际上恰恰相反,小明王之死才是朱元璋吃到的一个哑巴亏。他在开国不久就放弃了刘基,未尝不是调查到了某些证据。

《明史》中认为廖永忠是被赐死,罪名是“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不法事应该是真的,因为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告诫江夏侯周德兴的时候,就曾经拿廖永忠作为例子,指责他“数犯罪,屡宥不悛,又复僭侈,失人臣礼甚矣”。但是如果廖永忠是赐死,按老朱的脾气不会让他的儿子廖权袭爵。可能此时尚在明初,朱元璋不愿意对功臣集团做得太绝,因此给了廖永忠一个体面之后,没有绝了廖家的富贵。

更多文章

  • 廖永忠曾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为何会被坐罪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廖永忠,朱元璋,朱棣,明太祖实录,明史,陈友谅

    廖永忠未必死被处死的又到了吐槽机挖真相的时间啦,今天咱们就挖一挖廖永忠的死亡之谜,估计很多人会喷吐槽机,《明史》上清清楚楚的写着他洪武八年三月被赐死你看不见?我看见了,而且还看见了其他几种死亡方式。关于明初大将廖永忠的死我找到三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都有相对靠谱的史料支持,三者之间又不乏矛盾之处,所以

  • 廖永安:开国名将廖永忠的哥哥,原本前途无限,却不料英雄气短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廖永安,廖永忠,朱元璋,傅友德,蓝玉,红巾军

    廖永安是大明开国名将廖永忠的哥哥,他们兄弟都是巢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巢湖,两人都是水军将领,在元末的那个动乱的时期里,他们纠集起一支部队盘踞在巢湖水寨,抵抗盗贼的入侵,以来保卫乡里。然而随着元末红巾军将领左君弼在庐州的作乱,廖永安他们兄弟两人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到了元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

  • 洪武朝第六名将:廖永忠救了朱元璋一命,为何还会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廖永忠,朱元璋,元朝,徐达,李文忠,常遇春

    1375年,洪武朝第六名将,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廖永忠被处死,因为他没有活着的必要,只有廖永忠死了,朱元璋才能放下心中的包袱,安心地当皇帝。廖永忠,安徽人,明朝开国第六名将,地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册封德庆侯。《明史》记载:“廖永忠智勇超迈,功亚宋、颍,皆不得以功名终,身死爵除,为

  • 53岁廖永忠回到府中后随即赐死,朱元璋感叹:骄傲自满,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廖永忠,朱元璋,陈友谅,徐达,傅友德,郭子兴

    1366年12月,廖永忠溺杀小明王韩林儿于瓜州江中。收到消息后,朱元璋极为震怒,当众斥其悖逆。在说到廖永忠时,已经称帝的朱元璋仍愤愤难平:“廖永忠指使儒生窥探我的心思,为了封爵擅杀小明王,可恶至极。”自1355年,廖永忠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之后的多场大战中,廖永忠曾数次救过朱元璋的命。然而,溺死

  • 名将廖永忠: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还救过他一命,最后却难逃一死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大将,明朝,元朝,廖永忠,朱元璋,红巾军,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分寸,处事谨慎,为人低调,这些道理要时刻记在心间,如果太狂妄,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且很有可能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廖永忠,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此人在开国时曾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后来自己做了很多出格的荒唐事,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天意

  • 鄱阳湖水战中勇救朱元璋的廖永忠为何会成为第一个被诛杀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徐达,元朝,明朝,廖永忠,陈友谅,张士诚,常遇春,鄱阳湖,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曾在鄱阳湖水战中勇救朱元璋的明朝开国大将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带有龙凤图案的东西触犯律法,被朱元璋下旨赐死。廖永忠也是属于第一批被朱元璋诛戮的开国功臣,廖永忠善于水战,还能治军理民,属于大明建国初期不可多得的稀缺型人才,况且还救过朱元璋性命,为何他会成为朱元璋第一批处死的功臣

  • 第一个血祭朱元璋屠刀的为什么是廖永忠?只因他做了:瓜步沉舟!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朱元璋,廖永忠,平定,汤和,常遇春

    在北方残元、南方倭寇的不时骚扰,大的武装割据势力基本清扫完毕。朱元璋腹里的逐步稳固,边疆的渐次平定,武人勋臣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时机已经到来。朱元璋决定用最严厉的手段对付这些新贵,这些跋扈将帅。可是谁也不曾想到,第一个以自己的血祭元璋屠刀的,竟是德庆侯廖永忠。巢湖水师统帅廖永

  • 廖永忠:猛如虎的武将,救过朱元璋的命,却被朱元璋第一个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廖永忠,朱元璋,陈友谅,徐达,常遇春

    古代的名将,大多数却是“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英雄见白头”,很多名将等不住他们老去、凋零的那一天,就因功高盖主而被皇帝杀了。我国历史上,朱元璋是杀功臣最多的一位皇帝,他称帝之后,通过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案件,杀掉了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在内的数十位开国功臣,牵连其中被杀的人,更是多达

  • 驳明初廖永忠资历功劳不够封公爵的七大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公爵,平定,沐英,蓝玉,廖永忠,傅友德,常遇春

    廖永忠的资历够不够封公爵呢?上期主要讨论了廖永忠自身的功劳,今天淮下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把他的功劳和资历结合起来与其功臣进行对比讨论,也是顺便回应之前一位朋友的质疑。大家点点赞,支持一下!廖永忠第一,他说廖永忠不是淮西的,是半路加入的,所以不能封公爵。首先,这个淮西指的是两宋的淮南西路。在这个行政

  • 明初鄱阳湖之战第一功臣廖永忠,为什么没能封公爵?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公爵,曹操,廖永忠,陈友谅,常遇春,小明王,鄱阳湖之战

    廖永忠自身内在的功劳够封公爵吗?廖永忠是谁,廖永忠就是电视剧里大虎的原型。电视剧大虎剧照前面淮下书生讨论小明王韩林儿之死时提到过廖永忠,很多朋友对书生关于廖永忠原本能够封公爵的观点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廖永忠功劳不够、资历不够,因此没有资格封公爵,那么今天淮下书生就用三期视频和文章专门来聊聊廖永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