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话很中肯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话很中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3271 更新时间:2024/1/13 5:45:13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如果说前者是对永乐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一个最大肯定,那么后者则说的是崇祯皇帝呕心沥血守护江山的最后挣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崇祯皇帝运气不好摊上了“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让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除去天灾,只从皇帝的角度来评价崇祯皇帝确实是个好皇帝,他上位后勤于政事、厉行节俭,曾经猖狂一时的阉党也被尽数被剿灭。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崇祯把阉党头目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一句话很中肯,那么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城破山河碎,遗憾煤山中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义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随着一座座城池沦陷,大明江山也开始在风雨中飘摇,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朝代走向了灭亡的绝境。当李自成的大军围攻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登山远眺连天烽火,所能做的只能是哀声长叹。

有太监劝皇帝保命要紧让他投降,被崇祯一剑刺死。眼看着大势已去时,崇祯皇帝就开始安排后事:派人护送太子出逃,又命皇后、贵妃自缢,接着拿剑砍向两个女儿,结果一死一伤,这是后话。而崇祯皇帝不久便四面楚歌,最后在煤山的一株老槐树上自缢身亡,死时才34岁。

崇祯皇帝死得当然不甘心,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真的是城破山河碎,遗憾煤山中。

崇祯死前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在身边,看着皇帝身殉国难也是痛哭涕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承恩这时说出一句“若忠贤在,何至于此”,之后他也吊死在崇祯旁边的海棠树上。王承恩的这句话说得很中肯,至于为何这样说?让我们了解下当时的政局。

皇帝无心做,宦官掌大权

魏忠贤本是一个大字不识的街头混混,因赌博无钱还债而挥刀自宫,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混入宫中,因擅于交际、巴结上司,再加上机缘巧合入了皇长孙朱由校乳母客氏的法眼,从此平步青云,经历了万历、泰昌两任皇帝后,到了天皇帝朱由校这里逐渐坐稳了太监首领的位子。

朱由校本是匆忙继位,父亲泰昌皇帝登基一个月便撒手人寰,他十六岁便被推上了王座,在位期间没有太多的建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木工活儿”。这位木匠皇帝没事就在后宫专心搞副业,似乎副业都成了主业,而朝中大事提不起兴趣,根本无尽做皇帝。

而魏忠贤则有事没事就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叨叨那些朝中琐事,这让朱由校不胜其烦,最后一句“你们看着办就行”,于是魏忠贤这个太监首领开始掌管大权,对于一些和他作对的朝中大臣痛下杀手,以至于一提到“东厂”就让人毛骨悚然。

东林党争起,用阉党制衡

如果说朝中被压制得最狠的势力,那莫过于“东林党”, 这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形成规模,而在朝中的党派不仅仅只有东林党,只不过东林党的风头更盛,他们讽议朝政、评论官吏,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们的谏言。

当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是最好的例子,皇帝拿他们没办法只能“躲”起来图个耳根清静。到了朱由校这里似乎深得万历皇帝爷爷的“真传”,同样躲在后宫专心做他的木匠,而实际上朱由校则是利用魏忠贤来控制党争四起的局面。

朱由校放任魏中贤在宫中做大,逐渐形成阉党一族,之后阉党与东林党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形势,从而达到朝中政权平衡的局面。在皇帝面前最忌讳的就是功高盖主,当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威胁到皇帝的权威时,就必须要做出一些举动,用阉党制衡是朱由校下的一盘妙棋。

守恒定律破,大明江山亡

魏忠贤甘愿做朱由校手中的一把刀、一颗棋,而他也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在控制东林党这一方面他排除异己、拉拢朝臣,对东林党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而在朝廷安全方面他又训练起了锦衣卫,对紫禁城的治安起到了有效的保障。所以朱由校临死前说:“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然而,朱由检皇帝也就是崇祯上位后并没有听哥哥的遗言,他对宦官参政十分不满。当国子监贡生钱嘉征向崇祯“盘点”魏忠贤的十大罪状时,崇祯皇帝认为机会来了,便顺势削权,并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的魏忠贤虽然遭贬,但仍然有残余势力追随,而崇祯皇帝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岂巨恶不思自改,致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环拥随护,势若叛然,朕心甚恶,着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其经过地方,着该抚按等官,多拨官兵,沿途护送,所有跟随群奸,即时擒拿具奏,毋得纵容遗患。”

魏忠贤得到此信知道大势已去,“益凄闷,遂与李朝钦缢死”,最后和小伙伴一起在去凤阳路上的旅店内自缢而亡。朱由检去了一个心头大患,看起来似乎也为朝廷除去了一个败类,但让他想不到的是,魏忠贤一死打破了原有的“守恒定律”,朝廷又成了文官指手画脚的天下,加快了大明江山灭亡的速度,所以王承恩死前说了一句“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小结

魏忠贤的崛起是天启皇帝故意下的一盘棋,只是死得匆忙,而弟弟崇祯皇帝没得其中制衡的要领,只觉得宦官干政自古都被人厌恶,表面上看崇祯是除了一大祸害,而忽略了魏忠贤干政时朝廷与江山的相对稳定情况,更没有考虑魏忠贤曾做了多少有益于江山社稷之事。

诸如东林党一派,未必做的都是为皇帝、为百姓、为天下的好事,他们很多时候只负责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当皇帝不听他们“指挥”时便会做出“过激”的举动,或谏言,或换皇帝,“红丸案”和天启皇帝23岁早死的更值得让人深思。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崇祯魏忠贤王承恩朱由校

更多文章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崇祯,明朝,宦官,魏忠贤,王承恩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谈论起中国最有名的宦官,必然要说起有着“九千九百岁”称号的魏忠贤。明朝末期,魏忠贤专政,人多势众的东林党派也深受其打压。直到明崇祯继位,才结束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狂妄局面。但让明崇祯没想到的是,魏忠贤一死非但没让自己睡过一个安稳觉,反而还

  • 崇祯帝:殉国时不仅王承恩相随,死后还有千余人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太监,自杀,王承恩,崇祯帝,慈禧太后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在历史的长廊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恍惚了多少爱恨情仇的遗愿?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历史瞬间,走进这些故事的时空感受不一样的恩爱仇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来聊一聊和明朝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人。明朝的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较高的评价。他在位的17年里,既不像他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朱由校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提到魏忠贤,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明朝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在朝堂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集团,更是权势滔天,其爪牙不仅蔓延在朝堂的内政,连军事领域也波及甚广。按理来说,魏忠贤应该是影响整个明朝发展的“毒瘤”,可为什么到后来崇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崇祯,宦官,魏忠贤,王承恩,大明朝,慈禧太后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宦官就是指专门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太监。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因为常伴皇帝左右,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东汉、唐朝、明朝时期,经常有宦官权高一时、把持朝政。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朝代,那时候皇帝专制、集权力于一身,他们都非常担心大臣们想要篡夺权力,对他

  •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

  • 明朝十二大太监,郑和下西洋,王承恩吊死在崇祯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郑和,王承恩,崇祯,太监,汪直,明朝,生物学家,科学家,军事制度

    一、【明朝大太监之——郑和】图片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人。幼时被明军掳进宫成为一名太监,后入燕王朱棣府。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功被赐郑姓,成为“三保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的二十五年间,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发,在宣德八年(公元143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