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失守后,李秀成率部退守丹阳城,他的堂弟、侍王李侍贤劝他不要去天京(南京)送死,秀成以老母在京为由而拒听其劝。后来,李秀成在其自述中也屡次提到自己之所以留在天京是为老母之故。可天京城破后,李秀成泣别家人,只带上幼天王洪天贵福和他的两个弟弟,率一千忠勇将士舍死冲出城去。在突围中他还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自己却被乱军冲散,旋而被俘。他尽心尽力、精血守城不说,就在天京城被攻破的头一天,还率军出城突袭湘军营垒。
可不知何故,一贯大义凛然的他遭擒后竟写了几万字的供状。从此,“反骨仔” 、“叛徒”、“贪生怕死”之骂名,就如影随形的紧附其身,想甩都甩不脱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投降叛变最被人瞧不起,不管动机何在,也不管什么理由。精明过人的李秀成不会不知道像他这样位高名显之人,如果投敌叛变,将意味着什么?将会是多大的耻辱,将会引来多少口诛笔伐。
李秀成决非贪生怕死之人。史载,曾国荃痛恨李秀成,在擒获他后,“遍刺以锥”致其血流如注,李秀成“殊不动”,他咬紧牙关,既不哀嚎,也不告饶,只是淡淡地说:“老九,何为如此?各人做各人事,何必动怒”?后来他得知自己将被处死,依然面色如常,“无戚容”,“傍晚赴市,谈笑自若”。如果李秀成真的胆小怕死,在得知自己求生的希望已落空时,早就吓得三魂出窍,面无人色了,怎么还可能在上刑场时“谈笑自若”?
既然他不是贪生畏死之人,为何还要在生前强忍剧痛写下那份长达数万字、且饱受争议和质疑的自供书?有人说,李秀成表面大智大勇、大仁大义,骨子里却是个对敌人阿谀奉承、想苟且偷生之人;但也有人认为李秀成此举是忍辱负重,另有图谋,所以他大力吹捧曾国藩,攻击洪秀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秀成确实对天国和骄奢庸碌的洪天王极度失望,于是真的想叛变投敌,但他的真实目的不是为己,而是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
一千个评论者中,就有一千个李秀成。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认为,现存的《李秀成自述》尚有部分缺失,原稿大约被曾国藩撕毁或涂抹去一万多字。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对李秀成的解读恐怕都不准确。
纵观李秀成其人其事,直到他被俘虏后写下自供状前,他对洪秀全、对太平天国都是忠贞不二的。但李秀成和蒙得恩、洪仁玕等只知一味奉承、服从天王的人不同,他经常会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公开反对洪秀全的一些做法。就这样,李秀成苦口婆心一次次提出不同意见,又一次次被洪天王驳回并遭斥责,最后又一次次妥协。苏州被清军攻陷后,天京危若累卵,李秀成劝天王弃城别走。洪不听,还狠狠责骂了李一通。李秀成万念俱灰,绝望已极,他恳请洪“尔将一刀杀我,免我日后受刑,愿死殿前,尽心酬尔” 。洪秀全仍不为所动。次日,洪有些后悔,赐一件龙袍给李,以示安抚。洪秀全虽无深谋远虑,也无治国才能,但他能在天京当了十余年“天子”,还是有一些手段的,从他笼络李秀成就可看出。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李秀成还是在其生命的最后这段时间内留下了这份数万言的自供书。所以说他想投降曾国藩尚存有很大的疑问,但李秀成对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的忠心却毋庸置疑。否则,如何解释天京城破后他舍弃老母家人而义无反顾地护送幼天王突围出城?即便他真的想归降曾氏,也是太平天国和洪秀全有负于他,他又何尝负了天国和天王?
鲁迅曾说过:在中国“少有敢扶哭叛徒的吊客”。或许当李秀成提笔写下那份洋洋撒的数万字供述时,便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的身前身后之事,只要问心无愧,后人的误读、谩骂和鄙视,又何足轻重?正是:千秋功罪任人评,但对青天总无愧。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