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京围城时,松王陈德风暗通曾国荃被发现,李秀成因何包庇叛徒?

天京围城时,松王陈德风暗通曾国荃被发现,李秀成因何包庇叛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4488 更新时间:2024/1/16 13:18:59

1864年正月,清军攻破了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天堡城,旋即进至太平门外侧,完全断绝了城中的粮食通道,城中的情形更加糟糕。但天京军民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警惕性依然很高,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清军的进攻,使清军无论是夜间架云梯爬城还是穴地(挖地道)攻城 ,都未能奏效。

面对清军一次次从城外挖地道欲潜入城内,太平军除了多安排人手在城墙上加强巡哨严密监视外,还在城内沿城墙根多挖地道,埋放许多大陶缸,派人蹲在缸里,凝神谛听,以确定清军挖掘地道的方位,然后或迎着清军对挖地道,使其埋设的炸药失去威胁;或用重锤将清军的地道砸塌,破坏其攻城计划。有一次,清军侥幸成功轰塌了一段城墙,但塌方处仍隔着护城河,清军士卒无法迅速突进,遂被太平军重新用石砖瓦砾和沙袋封死,坚守如故。

清军大帅曾国荃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派出大批细作潜入城中进行诱降活动,动用各种关系打入太平军内部,策动一些政治上不坚定分子叛变投清,企图从内部瓦解天京守军。清军的一些将领还将劝降书一类的宣传品用箭射入城中,希望有人拾获后,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再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

太平天国领导层了解到清军的这些伎俩后,针对其暗中进行的破坏、颠覆活动,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天洪秀全特地通令全城军民,有捡到敌军射进城内的文书者,不准私自拆看,必须上交,违者严惩。由于天京城内的守军将士立场比较坚定,能够同仇敌忾,团结对敌,所以一次次挫败了曾国荃等人的阴谋,使清军的企图一次次落空。

有一次,清军与城内的太平军变节者秘密约定,乘夜杀死城头上的哨兵,再抛下绳索接应清军爬上城去。结果被城头上守军布置的暗哨发现,鸣枪示警,没有成功。后来清军又策划了几次类似行动,也都遭到失败,还折损了不少兵卒,白费了一番心血。

太平天国在天京被围困期间侦破了清军阴谋的一个较大案件,就是松王陈德风图谋投敌事件。陈德风是广西金田首义老弟兄,梧州府藤县大黎里人,和忠王李秀成是小同乡,原本隶属忠王麾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北殿承宣,是京城中的一位将领,地位不高。太平天国后期 ,洪秀全为了笼络人心,滥封诸王,共封了2700多个王爷。并未立过啥显赫战功的承宣官陈德风也被封松王。

清军围城3年,死战不退,且截断了粮食来源,城中乏粮,人心惶惶,陈德风也很悲观沮丧,对天国的未来持怀疑态度,逐渐丧失了信心。他与湘军大将萧孚泗暗通曲款,后被人告发,被信王洪仁发(洪秀全长兄)派兵锁拿监押,准备查清案件后从严治罪。忠王李秀成和陈德风不仅有同乡之谊,而且两人曾并肩作战,私下来往密切,交情甚厚,得知情况后用重金买通信王洪仁达及其左右,将陈德风赎出。在李秀成的极力斡旋下,此事遂不了了之。

不久,李秀成的小舅子宋永祺又与湘军九帅曾国荃帐下幕僚赵烈文(本是曾国藩幕府高参,后被委派到吉字营辅佐曾国荃)偷偷勾搭上了,旋即奉其指令在天京城内进行秘密活动。他先与李秀成道明来意,又去串通刚被赦免的陈德风。陈德风惊魂未定,听后将信将疑,于是写信向李秀成探询核实。

在此过程中,陈、李皆未告发宋永祺投清之事。不料,陈德风写给李秀成的信被掌刑部的“正秋官”莫仕葵截获,旋即报告天王。陈德风、宋永祺通敌案曾经轰动天京,李秀成对此装聋作哑,后竟不顾立场,对两大加庇护,又拿出大量金银贿赂天王亲信大臣,二人遂得不死。

虽然陈德风、宋永祺被忠王贿保不死,清军暗中紧锣密鼓从事的颠覆活动亦由此暴露,无法得逞。

从此天京上下进一步提高了警惕,使曾国荃企图从天朝内部攻破堡垒的阴谋愈发难以施展。

当时,曾国荃率3万多吉字营将士在天京城外浴血苦战,死不撤围,天京成了缺兵缺粮的孤城,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安庆、苏州、杭州等城,却始终没有发生将领叛变开关献城的事件,守城的太平军官兵尚能团结一致,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能不归功于天王洪秀全的坚强领导。

忠王李秀成虽然在防守城池方面有一定功劳,但他对天国内讧心有余悸,由此对其未来抱有一定的怀疑,政治上糊涂动摇,只能像在苏州一样扮演包庇反王郜永宽、汪安钧等坏人的角色,在粉碎敌人阴谋从事颠覆活动上是不能发挥什么正向作用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从他被俘后亲笔所写的《李秀成自白》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更多文章

  • 李秀成被擒后,写了几万字的材料,后来被曾国藩改动了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李秀成,曾国藩,赵烈文,左宗棠,洪秀全,太平军

    李秀成投降与否,是一个史学界争论多年的话题,先不要忙着下结论。单说李秀成在囚笼中写的材料,这份材料,到底包含有多少字,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李秀成在材料中间写有这么一段话:“纸尽情长,言不了完。烦列位师爷交部一本,又好笔一枝。此笔破坏了。今将三万七八千字矣。笔坏不能,烦列位师爷转禀老中堂及中承大人宽限,

  • 李秀成就义前作的绝命词被弄丢?否,很多人读过,却不愿相信是它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秀成,曾国藩,赵烈文,太平天国,沈葆桢

    大凡了解一点太平天国史的人都知道,1864年天京城破,忠王李秀成被俘,曾国藩将之困锁在囚笼之中,供给笔墨纸,让其写自述供状。于是,在那年的盛夏酷暑,在那个方寸囚笼之中,李秀成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镇定自若,从容落笔,写下洋洋数万字的长篇自述,叙述了自己战斗的一生,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铭刻了太平天

  • 李秀成率军激战上海,击毙法军司令,活捉洋枪队副统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李秀成,李鸿章,太平军,淮军,洋枪队,法军,上海市

    同治元年5月,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先后攻占了上海外围的青浦、嘉定松江、奉贤、南汇等地,见上海告急,列强军队开始出面干预, 激战中,英国正规军司令霍伯被击伤,法军司令普罗德甚至被太平军击毙。清廷命曾国藩率军增援。曾国藩派李鸿章率领不久前才在桐城、舒城一带编练成军的淮勇五营和郭松林部湘军六营,共5500名

  • 李秀成屡次击败洋枪队,若是前往镇南关抗法,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秀成,冯子材,石亚达,陈玉成,左宗棠,洋枪队

    在中国晚清史上,名将很多,但敢于和列强过招并且连连获胜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左宗棠、冯子材、刘永福、李秀成等四位。其中,左宗棠出兵新疆,六万湘军只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将阿古柏击败,收复河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冯子材、刘永福的主要功绩在于英勇抗击法军,维护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李秀成则是出兵江浙、

  • 李秀成部下失败后回老家,儿子成推翻清朝的领导人,后来被授上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秀成,李烈钧,蒋介石,孙中山,袁世凯,唐继尧,冯玉祥

    “二十年革命辛勤,排满倒袁,百战相依惟一李;四万万人民愿望,兴邦建国,千秋遗憾在三陈。”这是孙中山先生去世时,有人写的一副挽联,这赞颂了孙先生的革命历程,也吐露出些许心酸。不过从内容可知,除了孙先生外,送挽联的人对“一李”的评价也非常高,相当于一直追随孙先生的心腹臂膀。这“一李”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 李秀成本有绝佳机会将曾国藩聚歼于祁门,却因一人而功亏一篑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秀成,曾国藩,祁门,李秀,太平军,左宗棠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初1,经一年多的苦战,曾国荃率部攻克安庆,太平军将士1万7千余人被屠杀。自此,太平军战力每况愈下,基本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曾国藩感觉胜利在望,遂放松了警惕,竟把湘军大营(指挥中枢,相当于司令部)扎在了祁门。祁门属徽州府,西南与景德镇接壤,东边是巍峨群山,有山路通

  • 太平军攻武昌救安庆因何失败?因李秀成态度消极加陈玉成政治幼稚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武昌,安庆,清军,李秀成,陈玉成,太平军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因李秀成的缘故大打折扣咸丰十年(1851) 五月,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策划了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的攻击目标是再次克复九省通衢的战略重镇武昌 ,逼迫围攻安庆的湘军精锐回救两湖,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战略目的。因为安庆的安危关乎太平天国的整体大局,而解救安庆危局的时间又很紧迫

  • 李秀成在浙江统30万大军,为何却被只有两万人马的左宗棠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秀成,左宗棠,清廷,曾国藩,石亚达,巡抚

    自安庆失守后,忠王李秀成便把兵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浙地区。从江西向东进的侍王李侍贤部以及从广西回归天京的翼王石达开旧部加起来几达30余万人,一时间,忠王麾下兵多将广,气势大振,太平军几乎遍布了浙江全省。而一直主张“保越图吴”的左宗棠在湖南湘阴等地大肆招兵买马,他招揽了曾国藩弃将王錱的旧部,还招徕了

  • 太平天国战争:陈玉成打不赢湘军,便联手李秀成去打八旗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太平天国,胡林翼,八旗

    1860年初,陈玉成增援太湖,湘军名将鲍超被围困在小池驿。陈玉成集中兵力,重点攻打鲍超的“霆军”,太平军连续发起猛攻,鲍超招架不住,“霆军”死伤惨重。接下来,多隆阿、唐训方率兵来增援,跟鲍超换防,让“霆军”从一线下来休整。即便多隆阿到来,陈玉成还是压着他们两人吊打,太平军士气高昂。不出意外,“霆军”

  • 安庆被清军围攻时,李秀成为何不积极率军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安庆,李秀,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清军,安庆市

    1853年被太平天国攻占的安庆,一直是拱卫天国西部的战略军事重镇,也是清军重点进攻的目标之一。文献记载,1859年后半年,从三河之役惨败的阴影中逐渐走出的曾国藩,开始调集湘军主力分路进军安徽。曾国藩的战略构想是:先攻取安庆(当时的安徽省府),就可以全取安徽全境,继而向天京(今南京)推进。186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