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晚清史上,名将很多,但敢于和列强过招并且连连获胜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左宗棠、冯子材、刘永福、李秀成等四位。其中,左宗棠出兵新疆,六万湘军只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将阿古柏击败,收复河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冯子材、刘永福的主要功绩在于英勇抗击法军,维护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李秀成则是出兵江浙、上海,将欧美多国联军打得怀疑人生,“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从爱国主义角度讲,这四位将领都是民族英雄,都应该值得后人敬仰。
在这四位民族英雄中,李秀成在反击外来侵略中比较耀眼,他与当时英、法、美等三大强国都交过手,而且连连获胜。试想下,若是李秀成可以得到清朝的谅解并被授予相应的职务;中法战争时,李秀成挂帅出征,结果如何?能否一鼓作气消灭法军,而不仅限于只取得镇南关大捷;假设的前提是李秀成打陆地战争而不是与法国争雄海上。就“纵横国史”看来,李秀成有望保住越南,迫使法军从中南半岛撤军。
想要战胜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兰西陆军,中方统帅必须有过人的军事能力,并且战争经验丰富,可以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此而言,李秀成绝对是最佳人选,大清难找出第二人。纵观李秀成的军事生涯,天京事变之前,他主要是当配角,如第一次攻破江北、江南大营时便是配合石达开、秦日纲等王爷,本身戏份不多。石达开率部单干后,李秀成开始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1858年枞阳会议后,李秀成往东进军与陈玉成在滁州乌衣会师,一举击败德兴阿与胜保统帅的江北大营。1860年,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领兵一千余人偷袭杭州,待和春发兵救援之际突然杀个回马枪,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然后挥师东征开辟苏南根据地。
在东征期间,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得汉口、九江等新增的十个通商口岸,势力深入内地。由于太平天国主张与西方平等往来,拒绝承认清政府与之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否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英、法、美等便撕下中立的伪装,公开支持清政府剿灭太平军,并组建“常胜军”、“常捷军”等干涉武装。1860年6月,李秀成与美国“洋枪队”在青浦展开激战,大败之,统帅华尔被击伤。1861年12月,李秀成亲率主力从苏州出征,在太仓击败敌军,法国远东海军提督卜罗德阵亡;紧接着,李秀成往东追击,在嘉定击败英法联军,然后连下青浦、泗泾、松江等地,多国联军闻风而逃。按照李秀成自述,“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真是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一把。
李秀成不但在对外作战中屡屡获胜,而且还敢于怒斥洋人,从没有妥协之想法与行为,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在进军上海时,李秀成直接传檄列强:“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真是霸气外露。此外,李秀成不像中法战争时清军将领那样只会消极防御,等敌军进犯时才出兵迎战;李秀成更注重主动发起进攻,在列强还没来得及喘息之时接连进兵,扩大胜利果实。所以,从军事能力上讲,李秀成绝对可以和法军一战,这毫无疑问,不容置喙。
除了军事能力强悍,李秀成的人缘关系非常好,很得人心,尤其是得各地反清义士之心。要知道,李秀成与陈玉成攻破江北大营以及取得“三河大捷”后,他拒绝了洪秀全的封赏,理由捻军战友功劳大,理应赏赐他们;如此之品质,张洛行、龚德树等自然很高兴,否则后期就不会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作战了。若是李秀成免于一死,清廷在关键时刻让他出关迎战法军,那其追随者必定不在少数,麾下之兵力远超冯子材十三营八千多人马,二十万大军不日即可招募完毕。在大战前夕,清廷尚大力支持对法作战之背景下,李秀成部队的粮饷供应应该没问题,武器弹药补给也会源源不断,部队士气必定十分高涨。
在有朝廷支持的情况下,李秀城肯定会率先对越南法军发动进攻,而不是像潘鼎新、徐延旭等淮军将帅屯驻边境搞被动防御,以致劳师糜饷,引起各方反对。当时,驻扎越南的法国本土士兵不多,估计只有两万左右,其余都是非洲、越南等雇佣军,战斗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因此,面对李秀成二十万大军的猛烈进攻,法国要想守住根基不稳的中南半岛压力很大,被赶进大海的概率相当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李秀成免于一死且得重用,清政府敢于下定决心与法国死磕到底。各位又是如何认为呢?欢迎留言分享!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